白酒降度,一场应付股东的仓促试验

读懂财经·2025年09月26日 21:04
放下业绩包袱,是行业企稳的第一步

历史是个轮回,尤其对白酒而言。

从1989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12年八项规定再到如今的需求下行+最严禁酒令,每逢白酒遇到危机,行业总会出现低度化风潮。

逻辑看似很完美:低度酒可以在不伤害品牌的情况下降价,吸引更多消费者。

但现实很骨感,低度酒从来没有真正带领行业走出过低谷,拯救行业的往往是高端化。

如果低度酒真能救行业,那茅台最大的对手或许是江小白。

低度酒救不了行业,要从白酒这门生意的本质说起。

白酒是披着C端外衣的B端/G端生意。

俗话说“烟铺路、酒搭桥”,高端白酒绝大部分消费来自商务场景:茅台商务接待占比 50%,礼品占比30%,宴会占10%,剩余才是自饮等需求。

而商务场景又由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决定,白酒的供给端创新显然无法撬动商务场景。

低度酒救市逻辑不通,又有历史的前车之鉴。由此,部分投资人质疑酒企集体押注低度酒,并非战略主动调整,而是来自股东压力——面对持续“不乐观”的业绩和低迷股价,管理层“必须做点什么”。

调整是否来自股东压力暂且不论。

但行业想要走出下行趋势更务实的做法是,卸下业绩包袱,放弃压货换增长的打法,牺牲短期业绩去创造更健康的行业环境。

/ 01 /白酒降度是悖论

曾被视为鄙视链底端,只能坐小孩那桌的低度酒,一时间成了酒企们纷纷加码的香饽饽。

近两个月来,几乎除茅台外的所有头部上市酒企都纷纷押注低度酒。泸州老窖、洋河、古井、舍得等酒企们或官宣或上市了自己的低度新品。

传统“底线”38°?不存在的,酒企们直接干到30°以下,而且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例如,舍得推出29度“舍得自在”;酒鬼酒更猛33度、28度、21度、18度产品箭在弦上;水井坊计划在特定区域试38度以下产品。

白酒押注低度化也不难理解,白酒正遇到量价齐跌的困境,此时白酒选择向下发力低度酒,也是为了在不伤害品牌的情况下实现降价,以降价吸引更多消费者,以此度过周期下行。

但效果如何呢?可以从历史中找答案。

回顾历史,白酒低度化风潮发生过很多次。上世纪70年代,白酒行业迎来首次低度探索,彼时是因为粮食短缺,国家鼓励酒厂探索低度白酒以节约粮食。

但之后,白酒低度化更多是迎合白酒周期的产物,比如1989年亚洲金融危机、2012年八项规定和塑化剂,都有众多名酒被迫降价。

时任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宋书玉甚至提出“白酒低度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的论断。

但如果以前的白酒危机靠的是低度酒救命,那茅台最大的对手应该是日薄西山的江小白。

回看曾经的低度酒尝试,虽不乏出现靠低度酒逆势增长的酒企个例,但从整个行业看,低度酒并没有掀起过浪花,也从来没有真正带领行业走出过低估。

真正能把白酒带出周期的,往往是高端化。

例如,2012年塑化剂和八项规定双杀下,行业在底部徘徊了三年后,直到棚改货币化出台,使地产来到新一轮繁荣周期,进而催动了白酒商务场景,名酒才得以靠高端化提价逆风翻盘。

为什么看似顺应大众消费的低度酒,救不了行业?

/ 02 /供给创新撬不开商务场景

很多支持白酒低度化的投资人认为,低度酒既迎合了健康化趋势又能俘获年轻人青睐。

尚且不说,低度酒不能兑现投资人健康化、年轻化的预期。但即便兑现了,低度酒也救不了白酒。

莫向支流分浊清,要从根本论生死。撑起白酒近万亿消费的既不是年轻人市场,更不是某种健康概念,而是政商务消费。

根据雪球上流传的一组数据,茅台商务接待占比 50%,礼品占比30%,宴会占10%,剩余才是自饮等需求。

茅台外的高端白酒商务接待需求占比不一定这么高,但在一个6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块钱的国度,动辄大几百元的高端白酒注定不是大部分消费者喝得起的,其需求大头必然和茅台类似——来自商务消费。

历次的白酒周期也能佐证这一点,例如,08年金融危机,4万亿基建带来白酒消费场景,12年八项规定后,地产接力白酒消费。

由此来看,白酒虽然披了一层C端消费的外衣,但实则是B端/G端生意。背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

俗话说“烟铺路、酒搭桥”,白酒有很强的交际性质,在基建、地产等技术壁垒不高,竞争同质化的领域,得商务关系得订单,高端白酒就是润滑剂。在中国的商务饭局中,尤其是工程圈,一瓶好的贵州茅台酒常常是桌上的标配。

而基建、地产等商务消费场景本质是由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决定的,白酒在供给端的产品创新显然无法激发出增量商务场景。

况且,低度酒在商务场景中往往还是一个帮倒忙的角色:

一来,低度酒往往与低端挂钩,和高大上的政商场景格格不入。二来,低度酒缺乏高度酒的荷尔蒙,氛围衬托不够,弱化了订单润滑剂的作用。

既然低度酒不是行业摆脱危机的答案,酒企又该何去何从呢?

/ 03 /到了放下业绩包袱的时候

明知低度酒救不了行业的历史教训,头部酒企仍在当下“默契”地押注低度酒。

有投资人质疑这种现象,与其说低度酒是酒企的主动战略转型,不如说,低度酒上市来自股东压力——面对持续“不乐观”的业绩和低迷股价,管理层“必须做点什么”来回应股东的业绩要求。

白酒当下确实面对较大压力。业绩上,白酒消费股今年中报基本上全线暴雷,在20家白酒上市公司中,上半年仅6家维持了营收、利润正增长。股价上,白酒板块已连跌4年,较高点下跌4成。

但在投资中定性比定量重要,尽管当下白酒持续低迷,但判断“未来发生什么”显然更加重要。

虽然短期白酒业绩下滑不可逆,但长期来看白酒不会一蹶不振,至少整个行业仍然具有极高下限。

支撑白酒下限的逻辑也足够硬核:白酒大股东全是各个地方的国资委,且都是经济不太发达地区的国资委,白酒业对当地发展有支柱作用,政府在权衡利弊后肯定不会真的把白酒产业打死。

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是,四川的公务人员,每发10元,其中有8块都是酒产业链这条大动脉提供的。

白酒在长期维度仍有高下限的情况下,酒企更应该卸下业绩包袱,做更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决策。

但遗憾的是,白酒行业仍在顶着业绩包袱做业务。

上半年,上市酒企营收同比持平,但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3.2%,应收账款增速高于收入增速,通常意味着,企业依赖更宽松的信用条件来驱动销售。换句话说,酒企大概率以更优惠的销售手段鼓励经销商进货维持业绩。

但现实是,酒企最大的风险正是来自渠道压货,导致动销不畅。

前几年,行业就有“未开封的库存至少价值3000亿元,相当于白酒零额一半”的说法。如今,白酒渠道压货,动销不畅的问题仍在变得越来越严重,上半年,上市酒企平均存货同比增长12.5%,存货周转天数从去年同期的765天增加到现在的950.3天。

卸下业绩包袱,敢于牺牲短期业绩去换更健康的产业环境,才是白酒企稳的第一步。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懂财经”,作者:杨扬,编辑:夏益军,36氪经授权发布。

+1
1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投资人Brad Gerstner认为英伟达会是第一个市值超过十万亿美元的公司。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