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反击蚂蚁
最大的遗憾,从来不是一无所获,而是得而复失。
这句话既适合人生,也适合商业竞合,尤其适合招行与蚂蚁的狭路相逢。
招行曾长期稳坐基金代销头把交椅,但蚂蚁携流量入局后,基金代销从一家独大,变成两强争霸。如今,两强之间的差距也渐行渐远。
2021年,基金业协会首次公布三方机构代销规模时,蚂蚁、招行规模基本在同一水平,但到了今年上半年,蚂蚁非货基金保有规模1.57万亿,招行只有1.04万亿,差距几乎快要达到行业第三名的代销规模。
眼看差距越来越大,招行开始了反击。近期,部分基金产品在蚂蚁暂停申购,但在招商银行渠道开放申购。
招行的反击,能改变战局吗?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不会拉近双方差距。独家销售很难拉近双方的差距,尽管招行可以和个别基金产品进行深度的资源互换,但很难大规模复制,绝大部分产品也不会放弃蚂蚁的流量优势。
2、具有差异化发展的战略价值。从独家销售的产品看,招行选择了业绩稳健的主动权益基金。此类产品,可以放大招行投研能力和线下服务团队的优势,是招行最好的差异化选择。
3、正在补没做好的功课。招行与蚂蚁差距越来越大,客观上有更适合互联网平台销售的指数基金兴起的原因,但招行也没有完全做好主动研究,客户做资产配置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间,如今招行正通过与基金公司合作FOF产品等方式完善客户资产配置,进而补没做好的课。
/ 01 / 被占了天时的蚂蚁“奇袭”
蚂蚁可以说是招行“苦主”。
作为国内最强的零售银行,招行曾是基金代销行业的老大。早在2006年,招行就通过“五星之选”基金优选体系,打造了严谨的选基逻辑。得益于做得早、做得深,且零售端规模优势明显,招行很长一段时间稳坐基金代销头把交椅。
但与蚂蚁狭路相逢后,基金代销就从招行的一家独大变成了“瑜亮之争”。
2017年,蚂蚁走出与微信流量之争的误区,开始在支付宝上搭载更多金融功能,推出“财富号”做开放平台,使蚂蚁逐渐成为了重要的基金销售渠道。
到2021年一季度基金业协会首次公布三方机构代销规模时,蚂蚁财富已经超过招行、天天基金,成为非货基金保有总规模的第一位。
不过,彼时在招行股票+混合基金保有规模比蚂蚁基金高出17%。大家普遍认为,招行线下有上万名素质优秀的理财经理来直接服务客户,比蚂蚁更具备销售波动大的权益基金的能力。
不过到了2024年,招行在权益基金领域失守,规模首次被蚂蚁超过。到了今年上半年,招行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已经比蚂蚁基金低40%。
蚂蚁在权益基金领域的逆袭,基础靠的固然是自身的流量规模,但更关键的是两大“天时”,放大了蚂蚁的流量优势。
首先,权益基金的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权益指数基金也就是权益型ETF,成为过去两年市场中的主要增量,也是蚂蚁基金和招行竞争的关键变量。
从2024年H1到今年上半年,招行权益指数基金保有规模从419亿增至735亿,平均下来30%的增速不可谓不高,但与蚂蚁权益指数基金保有规模(3910亿)差距极大。
差距大也不难理解,权益指数基金被动跟踪市场,招行的研究能力优势被弱化,蚂蚁的流量优势被放大。
与此同时,2022-2024年926行情之前的A股行情也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招行的研究优势。这期间,基金持有体验普遍较差,在招行、蚂蚁买权益基金大多是亏损状态。
差距越来越大后,招行也开始了反击。
/ 02 / “排他性销售”背后,一场寻求差异化的反击
基金代销暗战再起。9月份,不少基民发现,多只基金产品在蚂蚁、天天基金等第三方平台显示“暂停销售”,但在招商银行渠道开放申购。
这种独家销售,不一定能起到让招行基金规模反超蚂蚁的战术作用,但能让招行走出差异化的战略价值。
根据市场传言,通常基金公司产品在其它平台上下,是“排他合作条件” 所致,基金公司若想让产品进入渠道重点代销名单,就得承诺 “仅在该渠道销售该份额”,不能在其他平台提供折扣,不然就拿不到渠道支持。
不过其它平台如互联网平台也有类似的反制办法,比如通过限流基金公司其他产品进行“惩罚”。
如果按照市场传言,独家销售不能帮助招行在规模上反超蚂蚁。
一来,尽管招行可以和个别基金产品进行深度的资源互换,但很难大规模复制,紧靠少数的个别产品也扭转不了基金代销战局。
更关键的是,绝大部分基金公司也不会放弃蚂蚁这块流量池。蚂蚁在用户量上有巨大优势,其背后是支付宝10亿的总用户量,超过7亿的月活数量,日活3亿。相比之下,招行个人客户数量是过2亿,招行APP月活在8400万左右。流量规模小的一方,很难要求大部分基金公司独家销售。
虽然,不能帮助招行反超蚂蚁,但透过招行的独家销售产品,能看到招行正在放大投研能力的差异化能力。
本次,招行独家销售的华泰紫金价值甄选混合、富国研究精选灵活配置A均为业绩较为稳健的主动管理基金。对优质的主动型管理基金进行独家销售,显示了招行正强化投研能力,以巩固其高净值客户。
招行放大投研能力巩固高净值客户,也是蚂蚁很难追上的领域。
银行特别是招行拥有大量高净值客户,这部分客户对风险较为厌恶,追求稳健收益,更需要招行强化投研能力,巩固稳健性产品优势。同时招行的线下网点和专业的理财顾问,也能让它就主动型产品为客户提供面对面的、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招行的策略,也预示了它和蚂蚁最终会走向不同的路。
/ 03 / 要补没做好的功课
自蚂蚁入局后,基金代销一直是两强争霸的格局。
不过“两强”之间的差距有了很大的变化。2021年基金业协会第一次公布第三方机构代销基金规模时,招行、蚂蚁差距有限。
但到了今年上半年,蚂蚁非货基金保有规模1.57万亿,招行只有1.04万亿,虽与第三名天天基金拉开了差距(6374亿),但两强也有了分化趋势。
招行被蚂蚁拉开差距,固然有因缘际会的行业原因,但自身优势招行也没有很好的发挥。
互联网渠道优势是费率低、操作便捷、信息透明,非常适合小额、分散的长尾客户和自主操作能力强的投资者。而银行尤其是招行,优势是高净值客户,这部分客户核心诉求的财富增值,需要卖方为他做好资产配置。
924行情前,权益资产连续多年下跌,招行客户大多属于风险厌恶性,招行受行情的拖累成都也大于蚂蚁。惨淡行情中,好不容易有指数基金这个增量,但指数基金费率低、利润低,招行又有大量服务人员要养,贸然押注指数基金也不见得划算。
虽然诸多环境变化都不利于招行,但招行也没有发挥自身的投研优势。
招行前财富管理业务负责人王小青表示,“客户投资体验不佳,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财富顾问和资产配置环节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2022年-2024年虽然股市整体下滑,但仍出现了红利资产、有色金属等阶段性投资机会。大类资产上,债市、黄金等资产表现也很好。如果招行投研能力在线,并合理做好资产配置,旗下客户收益可以做的更好。
好在,招行开始补没做好的功课。最明显的发力动作是,招行基于渠道影响力,将触角延伸到基金公司的产品设计理念中,将资产配置的理念通过定制等形式落实下来。
比如,招行与基金公司合作FOF产品,特别是波动性较低同时兼顾少量权益资产的“固收+”FOF。FOF本身就是一种资产配置型的产品,在不同基金品种上进行配置,可以达到产品设计时所预期的风险收益比,能强化招行的稳健性投资产品,更好服务旗下高净值客户。
以此来看,招行已然走在了正确的路上,尽管未来规模上很难反超蚂蚁,但放大投研能力也能让其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曲线。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懂财经”,作者:杨扬,编辑:夏益军,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