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荒发酵:除了储能,无牌可打

新能源产业家·2025年11月11日 19:50
70%的输电线比你爸妈年纪还大,怎么喂饱GPT

谈谈美国怎么就缺电了

最近投资圈里有个说法,听起来像段子,但背后藏着大问题,也是反映大趋势:“中国缺芯,美国缺电。”

最近,在国外的播客节目中,微软CEO纳德拉亲口承认,公司重金采购的GPU,因为数据中心电力供应跟不上,只能“吃灰”。

微软CEO纳德拉突然因缺电芯片闲置

而英伟达总部所在地的两大数据中心,也因电力供应不足可能将闲置数年。

新闻报道称数据中心因缺电闲置

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

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判断:情况很可能比媒体报道的更加严峻。

而且这一轮的情况很可能已经把美国的能源系统逼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角落:“光伏+储能”的组合,几乎已经成为了当前美国解决电力饥渴的唯一有效路径。

我们首先要确认一个前提:美国现在究竟是不是真的缺电?

答案是肯定的,缺。

这种短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供需平衡问题,而是演变成了“AI与人类抢电”的局面。

在北美硅基文明的核心区域——北弗吉尼亚,过去一年,电费成本已经上涨了 13%。对于碳基文明的普通居民而言,这种成本压力已经开始让人感到吃不消。

除了“抢电”,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美国电网的年久失修

欧美当前的电网基础设施,大部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完成,数据显示,70%的输电线使用已超过25年。电网设施已经处于典型生命周期的尾部,老化问题突出。

由于长期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去年的数据显示,美国电力用户平均停电时长高达 662.6分钟,这个数字比过去十年几乎翻了一倍。

坦白讲,这数据放在一个号称全球科技与经济顶尖的国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均耗电量是世界平均五倍的美国,每年人均停电却接近十一个小时

雪上加霜的是,在停电时间不断延长的基础上,过去三年,美国平均电费价格反而上涨了 25%

发电量跟不上需求,这个锅并不完全在发电侧,因为电力公司终究是追求利润的。关键的症结在于电网侧的“躺平”。新增电源接入电网的流程漫长而复杂,等待并网的项目排队时间三年起步,最近能源部都怒了,准备推一项新法案强行把给数据中心供电的机组时长压缩到1-2年。 

并网时长不断增加 

而新的“超级耗电大户”——数据中心,正在加速消耗本就紧张的电力。

目前美国的研究机构估计,未来5年满足AI基建的需求至少要50-80GW,相当于4座三峡的装机容量,考虑到三峡的也就一半时间在发电,那基本上等于要接近10座三峡才能喂饱了。 

原本就不宽裕的电力家庭,彻底陷入了困境。

面对迫在眉睫的电力危机,美国目前电力行业的情况,还真的有点像懂王的一句名言:“you have no cards 你没牌可打了”。

它手里的牌很好数:

天然气发电:被锁死的产能天花板

天然气是美国目前的主要发电来源,占了差不多一半,核心设的备是燃气涡轮机。

这个东西听起来有点老土,但换个角度来看,就是一台超大号的飞机发动机。称之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没毛病。

GEV(通用能源生产的燃气涡轮机)

 

在全球范围内,能够稳定且大批量供应大型燃气涡轮机的企业连10家都凑不齐,单台机组功率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生产的企业已经不比能造光刻机的公司多了。

目前,生产主要集中在通用电气和西门子这两家号称“上帝左右手”的工业巨头手里。

图中第一为通用能源GE Vernova、第二为西门子能源Siemens Energy

 

目前,这些核心供应商的产能已经接近极限。

根据GEV(通用电气能源)的财报,其在手订单需约四年才能消化完,新增订单的交付周期已排到至少40个月以后

即使“上帝之手”将螺丝都拧冒烟了,其产能扩张的速度也无法匹配AI产业指数级的电力需求。

核电:长期工程,赶不上AI的速度

核电:尽管美国正在推动SMR(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新技术来加速部署,但核电的工期是无法回避的硬性门槛。

像Oklo 这样的核电明星公司画了一堆快速交付的饼,但其实一看真正能摸到GW(吉瓦)级别边的交付都是5、6年起步,有的供电合同都签到2040年开始,到时候GPT 10都出来了,这一波AI大基建铁定是赶不上了。

水电火电:版本弃子

火电: 这个不用说了,已经在政治正确上判死刑了,而且西方长期弃煤,想建也凑不出多少相关工程师了。

目前也就是未来五年,美国火电机组本来计划退役50GW的量,这个就先不退了,顶住先。

水电:这个也不用说,一方面又是工期长时间慢,另一方面美帝作为上一个版本的基建狂魔,水电装机容量罗斯福时代就修完了,基本上是把水坝修的一滴多余的水都流不进墨西哥的水平,完全指望不上。

还有一个邪修版本的电力供应策略: 把挖比特币矿场改成数据中心。

目前这个策略已经诞生了一大批比如Core Scientific、IREN这样的明星公司,大批矿产洗白上岸成为科技明星,但这也就是区区10.3GW的存量,实在也解决不了大的问题。

总结来说,传统能源的解决方案要么太慢、要么太贵、要么被政策锁死,都无法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提供足够的增量电力。

那么,有没有一种能源,能够兼顾部署速度、环保要求、巨大容量潜力,并且拥有极高的性价比呢?

答案是,还真有: 那就是“光伏+储能”系统。

从经济性上看,来自东方大国的光伏组件和2小时储能系统的生产成本,算下来也就每瓦约30美分的水平,其全生命周期发电成本甚至低于新建的燃气电厂。

更关键的是,这种能源可以模块化、快速地铺设

市场规模巨大。根据部分机构测算,仅AI数据中心+电网改进所催生的储能需求,就可能在200GWh以上。

然而,吊诡的黑色幽默在于:

目前,由于关税壁垒和《大而美法案》(OBBA)等政策的限制,中国的光伏和储能设备在进入美国市场时,正承担着极高的成本障碍。

讽刺的是,这种政策上的“设限”,反倒坑惨了美国本土企业。

此前,美国本土前三的储能企业Powin就曾因乱加关税的供应链扰动而被直接干破产了。现在,众多本土能源企业正在想方设法,甚至到处借钱疯狂囤积来自东方的电池,以应对政策的不确定性和迫切的电力需求。

这便是当前美国电力危机的全貌:

技术上,早已有了最优解——来自东方大国的廉价、高效的“光伏+储能”套餐;但现实中,这个最优解却卡在了政策和地缘博弈的泥潭里。

就好比你家水管爆了,世界上最好的水泵就在隔壁邻居家,而且价格便宜量又足。结果,你却因为不想让邻居赚钱,只能眼睁睁看着水往外流,然后高价去超市提了一堆水桶来囤水。

最终,谁来为这些被浪费的算力、被耽误的AI时代买单? 

当然是全球的消费者。但华尔街的精英们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他们在疯狂囤积东方的神秘电池的同时,还在等待着,看这场“有电用不上”的现代荒诞剧,最终会以怎样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收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能源产业家”,作者:陈帅,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全球估值最高的两家AI初创企业正采取截然不同的业务增长策略。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