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打开了一扇黄金窗口

智驾网·2025年11月11日 11:40
多家Robotaxi公司上市,但股价下跌,行业竞争激烈,黄金时代未到。

Robotaxi并未因众多公司在证券市场排队上市而迎来一个触手可及的黄金时代,而只是刚刚打开了一扇金灿灿的窗口。

11月5日,在一天之内迎来了两家Robotaxi企业上市,港交所正成为全球拥有Robotaxi企业最多的证交所:如祺出行、曹操出行、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以及尚在排队中的上汽享道。

而在文远和小马上市前一天,何小鹏在小鹏汽车的广州新总部宣布将在2026年推出三款 Robotaxi车型,同时启动Robotaxi试运营。而高德成为小鹏Robotaxi的首个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双方将共同面向全球提供Robotaxi服务。

同一天,特斯拉推出的首款Robotaxi在上海进博会现场进行了展示,成为关注度最高的一款车型。

一位排了长队进来的观众问特斯拉的工作人员:“这款金色的特斯拉可以买了上出租车牌照吗?”

11月7日在特斯拉股东会为马斯克获得万亿美元薪酬设定的KPI中,马斯克立下的flag是在十年内实现100万辆Robotaxis同时商业运行。

Robotaxi的黄金时代到来了吗?

01.忽冷忽热的资本市场

天公不做美的是,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在上市首日双双跌破发行价,至今日连续两日下跌:上市首日,文远知行收盘较招股价低9.96%,小马智行较招股价低9.28%;翌日,文远知行再跌13.44%,报21.12港元、小马智行跌11.26%,报111.9港元。

此次港股IPO小马智行最终发售价为139.00港元,所得款项总额为67.07亿港元,净额64.54亿港元;文远知行发售价为27.1港元,所得款项总额23.9亿港元,净额为22.6亿港元。

若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小马智行集资额可达77亿港元,将是今年全球自动驾驶行业规模最大IPO,也是2025年港股AI领域募资额最高的新股。

几乎同时完成了在“美股+港股”双重上市的小马和文远可以说在资本市场借助Robotaxi概念获得了追捧。

但一边是自动驾驶行业最大规模的IPO,一边是跌破发行价,同时连续三日下跌,说明市场对于Robotaxi的走势判断并不一致。

在两家公司上市之前公布的营业数据显示:两家公司的年度营收始终没有超过一亿美元,而双方的亏损并未有明显收敛。

在2022-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小马智行的净亏损额度分别为1.48亿美元、1.25亿美元、2.75亿美元以及9060万美元,截至2022年及2023年末,该公司的总股东亏绌分别为5.4亿美元及6.66亿美元;

文远知行则分别产生亏损12.99亿元、19.49亿元、25.17亿元以及7.92亿元。

亏损原因一是二家公司均在研发方面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二是双方都在全球进行业务扩张。

在2022-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小马智行的研发支出分别为1.54亿美元、1.23亿美元、2.4亿美元以及9650万美元,分别占总收入的224.6%、170.7%、320.1%以及272.4%;文远知行的研发支出则分别为7.59亿元、10.58亿元、10.91亿元、6.45亿元,分别占相应年度/期间收入的143.8%、263.4%、302.2%以及322.9%。

但是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的财务数据并不意味着Robotaxi并不是一个好生意。

在两家公司的营收数据中,Robotaxi业务的增长都呈现出翻倍式的高增长。

小马智行2022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6838.6万美元、7189.9万美元、7502.5万美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3543万美元(约2.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3%,其中Robotaxi收入同比增长178.8%,来自乘客端的车费收入超300%的增长。

文远知行2022年-2024年营收虽持续下滑,分别为5.18亿元、4.02亿元、3.61亿元,但2025年二季度Robotaxi业务营收增长836.7%至4590万元,不过其增长主要来自于车辆销售。

但综合来看,虽然两家公司在Robotaxi之外均有其它业务,但Robotaxi无疑带来的想像空间更大。

2024年,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先后登陆登陆纳斯达克竞争“Robotaxi第一股”

对于两家公司为何在不到一年前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再次抢滩登陆港交所,外界的解读,首要原因是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但一个更紧迫的问题在于Robotaxi市场正迅速变成一片红海。

02.Robotaxi尚未规模化已经红海化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Robotaxi在全球市场真正的头部玩家是Waymo和百度萝卜快跑,二者运营的车辆规模和订单数据远远超过其它竞争对手。

而Waymo在旧金山的订单数据早在2023年第四季度即超过了当地的网约车平台Lyft。虽然距离Uber尚远,但其商业模式已得到了验证,并警醒网约车平台开始在Robotaxi业务进行深度布局。

Uber在全球市场的合作伙伴几乎集齐了中国Robotaxi运营商:萝卜快跑、小马智行及文远知行。

Uber对中国Robotaxi公司的笼络,既是对Waymo的防御性布局,也是对世界上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的试探性进攻。

今年4月24日,广汽埃安与滴滴在上海车展发布了一款基于原埃安霸王龙车型生产打造“全球首辆前装量产L4”,预计2025年底量产交付,明年逐步在广州和北京的部分区域进行示范运营,2027年广汽埃安拟将面向个人用户推出。

在今年10月17日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人工智能论坛上,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表示:其全无人驾驶网约车已进入示范应用阶段;滴滴自动驾驶规划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将提前实现。

滴滴自动驾驶的“五年计划"(2022-2026)指的是在中国市场完成从技术到商业模式的双重验证:在技术上,于2026年底前在若干区域推出体验接近有人驾驶的Robotaxi服务;在商业上,实现覆盖车辆硬件、运维、保险等成本的商业化目标。

可以说,今天Robotaxi的商业模式与技术的稳定性已不是争论的焦点,但是存在两大争议:

其一、谁会吃下Robotaxi的最大红利,主机厂、网约车平台,还是当下Waymo、萝卜快跑、小马、文远等Robotaxi创业公司?

其二、Robotaxi成熟后会不会消灭私家车,Robotaxi做为一项具备L4级能力的车辆具不具备ToC变成私家车的可能?

第一个争议与其说是争议,毋宁说是竞争的结果是Robotaxi在全球市场尚未有一家真正赢利的公司之时,新入场的玩家已将这个市场变成了一片红海。

新入局的整车厂,在埃安、特斯拉之外,小鹏汽车明确宣布入局Robotaxi。

在2025年11月5日举办的小鹏科技日上,何小鹏表示,将在2026年推出三款 Robotaxi车型,并启动Robotaxi试运营。

而何小鹏为自家公司运营Robotaxi布局的流量入口选择了开放SDK,与全球伙伴共建 Robotaxi生态。

高德则成为小鹏Robotaxi的首个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双方未来将共同面向全球提供Robotaxi服务。

主机厂直接入局Robotaxi虽然时间上晚,但具备天然的优势。

一是生成制造成本可控,当前几乎所有的Robotaxi公司运营的车辆皆来自传统主机厂生产或改造;

二是具备智驾自研能力的车企,其技术可以在Robotaxi上复用,软硬结合更好。

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正在举行的进博会上,有两款Robotaxi车型引发了媒体的关注。

一款是丰田与小马智行基于丰田铂智4X打造的第七代Robotaxi车型,一款是特斯拉首次在亚太亮相的Cybercab。

小马智行推出的第七代Robotaxi全车搭载6大类34个传感器,包括9颗激光雷达、14颗摄像头、4颗毫米波雷达,覆盖了从车身360°盲区到最远650米范围内的物体和环境检测,虽然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上代下降70%,但是其整车成本依然远高于普通乘用车。

特斯拉的Cybercab是一款原生Robotaxi,没有方向盘、没有脚踏板、后视镜,甚至只能乘坐两人,而智驾系统采用纯视觉的FSD省去了激光雷达等大量的感知设备。

不过其成本能压缩至20万元人民币上下并非单纯因为零部件的减少。

Cybercab的另一项优势在于制造模式的创新,它采用UnBoxed的无框制造模式从流水线式的流程变成拼积木式的模块分拼装,据称可以10秒内生产一辆车,将工厂数量、工厂规模都可以压缩至最低。

而这种创新很难由一家Robotaxi运营公司完成,主机厂在这一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

与此类似的是小鹏汽车推出的Robotaxi,它采用四颗总算力高达3,000TOPS的小鹏自研图灵AI芯片和不依赖激光雷达与高精地图的纯视觉智驾方案,一样可以省去大量的感知配件。

何小鹏表示,小鹏的Robotaxi相较于其他企业有数倍的成本优势。

小鹏Robotaxi预埋双冗余硬件架构,并构建了全新车外交互体系,如行业首发遮阳板车外显示,在低速行车、驻车等场景进行可视化提示与行人交互

而另一重势力则是众多的网约车平台像如祺出行、曹操出行,以及同样在排队IPO中的上汽享道其实背后站着的也是广汽、吉利和上汽等主机厂。

虽然网约车模式尚没有让这些二线网约车平台实现盈利,但在其公司战略中已全部向Robotaxi平台转型。

今年6月23日,由宁德时代、哈啰、蚂蚁集团共同出资持股成立了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12.88亿元人民币,将专注于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安全应用和商业化落地,并开展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

9月11日,地平线与哈啰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宣布杀入Robotaxi市场。

可以说Robotaxi的赛道已变得异常拥挤。

而如果第二项争议也就是Robotaxi成熟后会消灭私家车成真,无疑将倒逼更多的整车厂进入这一市场。

马斯克显然是这一看法的支持者。

在特斯拉股东会为马斯克设定的万亿美元薪酬KPI标准中的其中一项即是十年内实现100万辆Robotaxis同时商业化运行。

不过,对于未来十年汽车行业更完美的图景最好是按何小鹏的设想来实现,那将是一项共赢。

小鹏汽车表示将在2026年同步推出全新智驾版本「Robo」,与Robotaxi同源,拥有相同的硬件配置、安全冗余和智驾能力,配备2套智驾模式,面向普通消费者

即一种是全共享模式的无人驾驶汽车(Robotaxi),另一种是私享模式即有人开的L4级体验汽车。

这样传统主机厂依然可以通过采用第三方的L4级智驾方案实现产品的销售。

03.Robotaxi的黄金时代尚未到来

在对Robotaxi未来的市场规模判断上,有从百亿规模到上万亿规模的各种预测。

高盛曾发布报告称,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亿至45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超过60%。而据投资银行瑞银发布的预测报告,到2038年左右,全球(除美国外)无人出租潜在市场规模约3940亿美元,其中,中国占约1830亿美元,非美海外市场约2120亿美元。

与预测的不确定相比,可以确定的是,Robotaxi冲击的将不仅仅是出租车和网约车市场,而当主机厂预感到这一威胁之时,Robotaxi的赛道注定会更加拥挤。

但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市场面前,现实依然是骨感的。

虽然众多Robotaxi公司在积极全球布局,但缺钱依然是Robotaxi玩家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小马和文远均在招股书中直言:公司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

Robotaxi并未因证券市场排队上市而迎来一个触手可及的黄金时代,而只是刚刚打开了一扇金灿灿的窗口。

一个让人愕然的事件是在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在港交所IPO之前一周,两家公司曾引发一场数据造假的口水战,将双方竞争的白热化暴露在公众面前,而这一事件也无意中让外界看到了Robotaxi在技术与商业模式上依然在寻求突破的现实一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R智驾”(ID:zhinengqiche),作者:雨来‍‍,编辑:雨来,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