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TOL 电池厂排行榜:车企“上天”的第二条 S 曲线

低空Future·2025年11月11日 15:46
换言之,eVTOL 并不是“新物种”,而是新能源车技术外延的必然结果。

2025 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 

从地方政府的招商图景到企业的新闻发布,几乎所有热词都在强调同一个方向——“从地面到天空的产业迁移”。 

这一迁移的背后,不是突如其来的概念爆发,而是一条延续十年的技术逻辑线。电驱动、电池管理、轻量化结构,这些原本属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核心能力,如今正成为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产业的技术底座。

对传统车企而言,低空经济不是“造飞机”,而是“在三维空间中复制造车经验”。

对电池厂而言,低空经济则是一场“重新定义能量系统”的革命。

过去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电池—电驱—电子控制”三电系统上积累了全球最完整的供应链与制造能力。

如今,这些能力在地面市场已经趋近饱和。汽车产能利用率面临下行压力,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已显着低于合理水平,动力电池价格战频发。于是,一部分前瞻企业开始寻找新场景——一个对能量密度更苛刻、对安全性要求更极致、对规模化更谨慎的市场:低空出行。

换言之,eVTOL 并不是“新物种”,而是新能源车技术外延的必然结果。

动力电池的演进路线,从磷酸铁锂到高镍三元,从方壳到固态,都在为“能飞起来的交通工具”提前准备。

车企与电池厂的“上天路径”

在“上天”的队伍里,最先迈出步伐的不是航空企业,而是汽车产业。

2025 年,中国至少有六家主流车企公开布局 eVTOL:广汽(高域)、小鹏(汇天)、吉利(太力)、比亚迪、长安(深蓝飞行器项目)与长城(蜂巢能源关联线)。

几乎每一家车企的身后,都有一家熟悉的电池合作伙伴。

这是一场“产业协同迁移”的典型样本。

广汽的巨湾技研高域提供高功率密度的快充系统;小鹏汇天使用宁德时代的航空级电芯;吉利太力背后是中创新航与欣旺达的联合供应;比亚迪自给自足,用刀片电池作为短程 eVTOL 的安全基础;脱胎于长城汽车蜂巢能源,则从动力电池扩展到整机能源系统,与长城汽车的空地一体项目进行战略协同和测试方案合作。

这种“车—电—飞”三位一体的结构,使中国的低空产业具备了与欧美不同的演化逻辑:

在美国,eVTOL 是“从航空向下”;

在中国,eVTOL 是“从汽车向上”。

这种差异直接决定了产业链形态。

国内的 eVTOL 电池方案不以单纯的航空标准为导向,而是以“可量产、可验证、可安全复用”为核心。

BMS 系统沿用车规架构,冷却系统采用改进型液冷模组,甚至部分整机还直接使用汽车供应商的线束、控制芯片。

可以说,低空经济的第一条跑道,正是新能源汽车的延伸跑道。

eVTOL 电池厂排行榜的逻辑与方法论

在这份《eVTOL 电池厂排行榜》中,我们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

谁最有可能成为“天空的宁德时代”?

为此,我们确立了四个评价维度,总分 100 分:

技术成熟度与能量密度(35%):以系统级(Pack)能量密度为核心指标,参考公开数据及企业样机性能。

适航与安全体系(25%):包括企业在航空安全标准、认证实验室、冗余设计与热管理方面的布局。

产业协同与整机合作项目(25%):企业是否进入主流 eVTOL 厂商的供应链,或参与示范飞行。

规模与供应链整合能力(15%):产能、成本控制、制造一致性及跨领域整合。

数据来源包括公司公告、年报、行业媒体公开报道、以及民航局 CAAC 公布的适航试点企业名单(截至 2025 年 10 月)。

所有参数均取自公开披露的“系统级”或明确标注为“实验室单体”的数据。

本榜单不预测股价,也不评估市值,仅聚焦技术与产业潜力。

Top 10 电池厂的产业格局与技术路线

宁德时代(CATL):飞行级电池的“确定性领跑者”

宁德时代的优势不在于某一项指标,而在于“体系化能力”。

其航空级凝聚态电池于 2024 年首次公开亮相,其发布的航空级凝聚态电池技术,宣称实验室阶段的单体能量密度超过 500 Wh/kg,目标系统级能量密度达到 330–350 Wh/kg。

2025 年,CATL 启动了低空能源事业部,核心任务是将车规体系的安全性与航空体系的冗余设计结合。

它的核心创新在“材料与系统之间”:

凝聚态电池采用自愈型电解质,能在短路后自我修复,降低热失控概率。配合高精度 BMS 与液冷-气冷混合系统,使能量密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

宁德时代与小鹏汇天、亿航等均有合作试验,部分样机已进入适航认证阶段。对中国 eVTOL 来说,CATL 是唯一能把“汽车安全标准”与“航空适航体系”同时掌控的企业。

国轩高科(Gotion):从车用量产到航空验证的快速转身

国轩高科的优势在制造与验证速度。

其合作的 EH216 项目,是目前国内获得民航局型号合格证的少数 eVTOL 之一。这意味着国轩的电芯与系统已经进入了实际适航测试环节。

在技术上,国轩采用高镍三元体系,系统级能量密度约 300 Wh/kg。

更重要的是,它在产业协同上动作频频:不仅与亿航、沃飞长空展开合作,还在芜湖建设专用航空电池生产线。

国轩的路线非常“务实”——不追求极致参数,而追求快速验证与规模落地。它可能不是最激进的技术玩家,但却是最接近市场化的供应商之一。

比亚迪(BYD):刀片电池的安全复用

比亚迪的逻辑一如既往:从安全出发。

刀片电池通过针刺测试已成为行业安全标杆。

对于短程、载人、低空出行等对安全极度敏感的场景,刀片电池的稳定性成为天然优势。

比亚迪内部早已建立了“飞行器电推进实验组”,并在 2025 年初注册了针对 eVTOL 的电池子品牌。虽然其磷酸铁锂体系的刀片电池在能量密度(目前系统级约180-220 Wh/kg)上略逊于高镍三元体系,但在安全系数、热管理、成本与一致性上具备绝对竞争力。

在深圳、合肥等地的示范飞行项目中,比亚迪的产品已用于无人载货机与两座验证机。

蜂巢能源(SVOLT):结构创新的野心家

蜂巢能源的“叠片+CTP”结构在车用市场上积累了口碑。

转向 eVTOL 后,它更关注“系统集成的轻量化”。通过减少模组层级、集成冷却板、优化端板与壳体结构,蜂巢能源将系统效率提升约 15%。

其目标不是单纯提升能量密度,而是降低系统重量和复杂度。

2025 年,蜂巢在常州建成“飞行器电池验证中心”,并与数家初创 eVTOL 企业联合开发快换电方案。这一思路,与其母公司长城在“空地一体能源网络”上的设想完全一致。脱胎于长城汽车的蜂巢能源,则从动力电池扩展到整机能源系统,与长城汽车的空地一体项目进行战略协同和测试方案合作。

亿纬锂能(EVE):国际化与多平台协同

亿纬锂能的优势是国际客户网络。

在海外,它与 Joby、Lilium 等项目均有合作研发经验。在国内,则参与多家轻型 eVTOL 的电芯验证。

技术方面,亿纬倾向于高能量密度三元体系,单体能量密度可达 380–400 Wh/kg。

但其真正的优势在“兼容性”——无论是高压系统还是模块级监控架构,亿纬都能快速适配不同整机厂的需求。

在产业上,它正在尝试将“车规+航规”并行管理的制造体系标准化。

中创新航(CALB):规模化的稳定供给者

中创新航的定位是“稳定供货”。

其在乘用车、商用车领域的出货量居前,拥有强大的制造体系。虽然在 eVTOL 方向上的公开披露较少,但其在安徽、江苏的产线已预留航空级工艺空间。

中创新航的战略并非短期突围,而是长期“积蓄势能”。

一旦低空市场真正规模化,它的成本与供应链控制力将成为天然壁垒。

欣旺达(Sunwoda):系统工程的隐形玩家

欣旺达在消费电子与汽车电池中积累了极强的系统集成能力。

它的强项不是单体能量密度,而是电池系统的“系统工程”能力——尤其是 BMS、冷却、信号链。

在 eVTOL 领域,它与数家无人机和轻型飞行器公司合作开发验证平台。

这类“系统级协同能力”是未来城市空中交通需要的关键能力。

瑞浦兰钧(REPT):铁锂体系的“安全备胎”

在一众追求高能量密度的厂商中,瑞浦兰钧坚持在磷酸铁锂体系内寻求突破。

其“超铁锂”材料可在 200 Wh/kg 下实现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循环寿命。这使它成为短途物流、低速观光和巡检等场景的理想方案。

虽然难以支撑长航程飞行,但在“高频、安全、可替换”的微型 eVTOL 市场中,瑞浦兰钧极具成本优势。

 力神电池(Lishen):传统力量的延续

力神是中国最早涉足高能电芯的厂商之一。

虽然近年来在汽车动力领域被新势力超越,但在航空与军工市场仍有布局。

2024 年,其展示了一款面向 eVTOL 的高能电芯样机,采用半固态体系。力神的优势在材料与工艺基础,但市场响应速度稍慢。

它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形成稳定的整机合作伙伴。

珠海冠宇(Grepow):小型化的多面手

珠海冠宇原本以无人机与消费电子电池闻名。

其能量密度虽不突出,但在微型飞行器与特种无人平台上积累了大量工程经验。

在“去中心化飞行器”和个人短程飞行器市场中,这种轻量、灵活、可快换的方案具备潜在空间。

因该榜单的视野不仅包括大型载人eVTOL,也涵盖了低空经济中更为广泛的无人机、物流机等“微型飞行器”生态,而珠海冠宇在这一细分领域是重要的参与者。

结语:去航空化的产业链与第二条 S 曲线

如果说十年前的新能源汽车革命,是“电池让汽车重生”;那么现在的低空革命,则是“电池让航空大众化”。

eVTOL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航空制造”,而是“新型能源系统的空间化延展”。

在这场迁移中,最核心的不是机翼、螺旋桨、控制算法,而是如何在能量、重量、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对中国产业而言,这恰恰是最熟悉的方程式。

从宁德到合肥,从深圳到常州,一条新的能源产业链正在升空。它延续了汽车工业的组织方式,也在试图摆脱航空工业的沉重遗产。eVTOL 时代的电池厂,不再只是“供货商”,而是系统设计者、能源伙伴和安全共建者。

而对于车企来说,这条从地面延伸到天空的第二条 S 曲线,或许将决定下一个十年的增长。

低空经济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

真正的“天空工厂”,可能不是波音或空客,而是那些曾经为新能源汽车写下辉煌篇章的中国电池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低空Future”,作者:低头研究的,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汽车站智能化,技术赋能重构产业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