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走100年前的铁路去越南
这是一条比青藏铁路还要早100年的“天路”。
法国人为此挖空了几乎全部的脑洞,在无数人的血泪之中,才在这些群山环抱的不毛之地开凿出一条“天空通道”。
铁路弯弯曲曲,像蛇一样盘踞在山脊之上,脚下是万丈深渊的河谷,头顶是翱翔天际的雄鹰。
每当汽笛声响彻耳畔时,这些不可一世的钢铁怪物,往往还要在山那边打转几圈,才会不经意地出现在你面前。
在流传甚广的“云南十八怪”中—— “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
说的也是这条路—— 滇越铁路。这是100年前,云南与世界联结的方式。
因为有了这联结世界的铁轨,百年前的云南就出现了不少「小香港」「小法国」,火车呼啸而至,带来了无尽财富和人口膨胀。
南方沉默的边陲小镇们,一举成为比上海等地更早闻到洋货味儿的国际化城市。
接下来,我们将沿着滇越铁路上的小城们,一路向南,穿越百年时光,掠过云南近代史的硝烟与辉煌,抵达越南。跨年也跨国,走一趟百年时光穿越之旅。
01
追寻
米轨上的光阴与消失的车站
一条铁路,半部云南近代史。
滇越铁路,始建于1903年,1910年通车。是法国殖民时期修建的一条"米轨铁路",轨距仅1米,却跨越了崇山峻岭、江河峡谷,连接起云南昆明与越南海防。
从昆明出发后,我们第二天抵达古城建水。建水,旧称临安,和古时候的杭州同名,诗人于坚在《建水记》里,对这个古城产生了浓重的情愫。
当数量众多的古城逐渐成了“古民居博物馆”,只有建水,依然是原住民的故乡,过着与先辈大同小异的日子。
我们将在这个「活着的古城」来一次citywalk,从文庙到朱家花园,从紫陶的体验到早市的烟火气,从汽锅鸡的浓香到舌尖上的烤豆腐。
看看当年杨慎笔下的「花簇旗亭锦围巷,佛游人嬉车马阗」,是否还依然可以寻到时光的痕迹。
同时,我们会踏上鸡街火车站,寻找米轨与寸轨交汇的痕迹。
不比米轨的广为人知, 寸轨的特点在于小。 它的轨距只有600毫米, 比米轨的1000毫米轨距还要小。 云南寸轨个碧石铁路, 当时指的就是以 个旧为起点,鸡街为中心 , 东至碧色寨,西至石屏宝秀的六寸轨窄轨铁路。
别看寸轨小,但当时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能。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锡矿由个旧运往碧色寨, 换装米轨从滇越铁路,运至海防,转水路运往香港,继而销往世界各地。
历史的尘烟在枕木上,滚滚向前,带来了文明与财富,也成就了当时云南大山里这些小城的繁华与勃勃生机。
第三天,我们沿着这时代的辉煌和滚滚浓烟继续向南,从建水到石屏。
乘坐中国目前唯一还在运行的米轨火车。 由临安驶出,途经双龙桥、乡会桥和团山的旅游小火车,由涂装成黄色的DF21型柴油机车牵引,非常可爱。 如今的它,俨然已是建水旅行的“头牌”了。旺季时候,即便把车厢加到10节,也常常一票难求。
而当我们抵达石屏,不能只看风景,更要品尝石屏豆腐 。 亲手制作一方大名鼎鼎的石屏豆腐:从磨豆浆、到点豆腐、到压制……如果说与米轨带来了开放的贸易文化,那么豆腐就是石屏人千年耕读传家、安土重迁生活方式的结晶。
接着,就抵达繁如旧梦,冯小刚也在这里取景的蒙自。 云南很多个第一,在这里。 这里曾是清末民初云南对外通商最大的口岸,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条民营铁路、第一个驻滇领事馆等。
更是在战火飘摇的年代,成为西南联大一批泰斗大师们的难忘回忆,和宝贵的短暂安宁。
朱自清爱这里,留下一本《蒙自杂记》。说这里——「看惯了大城的人,到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像玩具似的,正像坐惯了普通的火车的人,乍踏上碧石小火车,会觉得像玩具似的一样。但是住下来,就渐渐觉得有意思。」
冯友兰女儿则写:「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尽管繁华已经是旧梦,但当我们踏上碧色寨的米轨时, 依然可以感受到百年前被称为「小巴黎」的法国风韵。
碧色寨, 黄墙灰瓦,百年水塔。 地球上最早的北回归线测量标记点。 是一个村庄,一个火车站,更是一段独属于红河州的历史记忆。
一百二十年前,滇越铁路落地。 米轨开始穿越大山和河谷,带着人们和财富, 打开了通往全世界的大门。
而1909年建成的碧色寨,则是滇越铁路河口到昆明段最大、最重要,也是保存最完好的车站,代表滇越铁路的繁华与沧桑,荣光和辉煌。
现在,我们在碧色寨能看到的法式站房、锈迹斑斑的铁轨、旧时的信号灯,仍清晰留存着它作为近代云南对外开放缩影的记忆。
也让这里成为读懂西南近代交通史的关键坐标。
来到蒙自,蒙自米线,也是一定要吃的。被中原移民带到西南边陲的可“嗦”的食物,是对面食制品的怀念、也是劳动人民化米成面的智慧结晶,现在米线成了云南的代名词,而蒙自米线,则更是代名词的代名词。
02
探秘
中越边境山河与秘事
第四日,也正是2025年的最后一天,我们将来到滇越铁路的工程奇迹,亚洲第一桥——五家寨人字桥。
人字桥,因用独特桁肋式绞拱钢架结构形成人字形而得名。桥身如同巨人展开的双臂横跨在绝壁上,这座横跨深谷的钢结构桥梁,由法国人设计。
但建桥过程中,无数劳工死于坠落、瘴气和瘟疫,桥梁的每一个铆钉,都凝聚着殖民与反抗、技术与牺牲的复杂情绪。
尽管为了去人字桥要多走近2个小时的路程,但我们不得不去,凝视它,即是凝视一百年前中国的背影。以此作为2025最后一天,在中国境内的收尾。
接着,我们抵达越南边境。步行跨过界桥,去到越南lao jie 省中文学校参访。
近年来,学习中文在越南年轻人和在职专业人士中已成为一股流行风潮,中文学校数量和教师人数也都在持续增加,年轻人有强烈的与中国交流的欲望。
在中文学校里,有机会与懂中文的越南年轻人交流,让大家得以更真实地了解越南、了解越南年轻人的思想,以及邻国对中国的认知。
或许通过他人的眼睛,我们也才能看到自己的另一面。
接着,我们要走上老街街头漫步。这是个年轻的国度,从来不缺欢乐,手持一杯越南精酿或是当地特色的苹果酒,我们用下午刚刚向越南年轻人学会的越南语,与身边的陌生人碰杯——“Một hai ba, dzô!”(一二三,干杯!)。
午夜钟声响起,多国语言的欢呼像泡沫般欢腾。
03
走进
微型法国的山野与村落
新年的高潮,第一天就到。
元旦正日,我们要登上印度支那第一高峰!
法国殖民者来到越南时,因无法忍受红河谷的湿热而修建了疗养胜地,如今,这里成为全世界旅游者抵达观光的沙霸(Sapa)。
这是一座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城,有着法式风格鲜明的市政厅、百年教堂和洋人街等建筑群,就像一座“微型法国”,矗立在越南的高原上。
我们乘坐从沙霸通向黄连山国家公园的小火车,这曾是专为法殖民服务的火车路线;火车行驶到尽头,我们再换乘缆车,徒步2-3日才能抵达的番西邦峰顶,缆车能够轻松登顶。
缆车穿越云雾、掠过茂密葱绿的原始森林,黄连山的雄伟景致和壮观的梯田尽收眼底,冬季的黄连山顶,美得令人动容。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公布的2019年世界28大最佳旅游目的地榜单上,黄连山位列第七。
图片来源:Unsplash@ Quang Nguyen Vinh
新年第二天,我们去往俗称「猫猫村」的越南山区。 cat cat village是法殖民者起的名字,是越南山区里的隐秘小村,世代居住着被中国人称为“黑苗族”的群落,想要抵达村子,得先爬下长长的石头台阶。
六天的行程,我们将走完滇越铁路的精华前半段。 滇越铁路,就像一位沉默的历史老人。它的铁轨上,铭刻着殖民的烙印、抗战的烽火、建设的汗水与新时代的生机。
所以。 在今年即将结束的当下,从昆明到越南,百年铁路时光穿越之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城”,作者:邹甜怡&Tanya,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