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璞数控,再冲港股“高端工业母机第一股”
近日,利弗莫尔证券显示,上海拓璞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璞数控”)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国泰海通、建银国际。
拓璞数控在经历多年连续亏损后,于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近两年营收增长接近三倍。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其继两次科创板折戟后的第四次上市尝试。
依靠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装备,2024年扭亏为盈
《2025-2030年中国数控机床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数控机床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30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规模占比达30%,预计今年将突破4500亿元。其中,高端五轴联动机床市场规模超130亿元。
国际巨头如德国的DMG MORI、日本的Mazak、美国的Haas等,凭借深厚的核心技术积累,在高端市场尤其是航空航天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成长迅速,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拓璞数控在中国航空航天五轴数控机床市场排名首位,市场份额达11.6%。
拓璞数控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主要从事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的企业,其核心产品为五轴数控机床,该产品主要应用于中国航空航天领域。
据拓璞数控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拓璞数控的营收分别为1.36亿元、3.35亿元和5.31亿元,两年间增幅接近三倍。
在经历2022年、2023年的亏损后,拓璞数控于2024年实现盈利689万元,毛利也从2022年的亏损2479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近2亿元,完成了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变。2025财年上半年总营收超4亿元,盈利增至9415万元。
从业务构成来看,拓璞数控的收入高度集中于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装备,该业务在报告期内各年度及中期始终占据总收入的94%以上。具体来说,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分别录得1.32亿元、3.25亿元、5.03亿元及4.18亿元。
此外,拓璞数控自2023财年起开始拓展产品线,紧凑型通用市场五轴机床在2024财年实现收入2384万元。2025财年上半年新增大尺寸碳纤维复合材料五轴机床业务,实现收入1902万元,占比达4.3%。与此同时,维修及维护服务的收入占比持续收窄,从2022财年的2.5%下降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0.1%。
值得注意的是,拓璞数控的研发开支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总额从2022年的1.08亿元逐步减少至2024年的0.86亿元,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0.36亿元。
对此,拓璞数控在招股书中表示:“该减少主要归因于我们根据研发项目进度而优化研发团队。”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公司研发团队共有138名,占雇员综述的35.8%。
上交大原副教授创业项目,科创板IPO夭折冲港股
拓璞数控于2007年5月在上海成立。公司创立初期主要致力于自动钻铆设备的研发与生产,此后在2010年将业务重心转向五轴数控机床领域。
创始人王宇晗在机械工程领域拥有超过27年的学术与行业经验。他于1992年获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制造硕士学位,2005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王宇晗于1998年至2008年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研究与教学工作。在2007年创立拓璞数控后,他仍继续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研究员职务。
此外,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李宇昊同样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拥有超过27年经验。其于1998年取得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士学位,并于2003年获得同专业硕士学位。
近年来,中国对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视度显著提升。国家航天局于2025年11月印发《推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安全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鼓励商业航天布局航天产业链相应环节。这一背景环境,为拓璞数控一类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的企业,提供了更开放的技术资源、更有利的融资环境以及更明确的市场需求。
自2011年启动首轮融资以来,拓璞数控已顺利完成多轮融资。该公司于2011年3月获得众合创投的天使轮投资,随后在2015年11月和2018年5月分别完成A轮和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与君资本、和辉资本等机构。
2021年8月,拓璞数控完成由鼎晖百孚领投,龙芯创投、宇杉资本等机构参与的5亿元C轮融资。在此基础上,2022年7月又获得斐君永平、君联资本等十余家机构投资的数亿元D轮融资,2023年底再获中邮保险、沐盟集团等机构参与的股权融资。截至2023年12月底,拓璞数控的估值达到5.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是拓璞数控第四次寻求公开上市。公司早前的尝试均集中于内地资本市场,其科创板申请于2019年与2020年两度获上交所受理,但最终均在问询阶段后终止。此次转向港交所,其申请也已于今年5月26日提交过一次,本次为更新后的再度递表。
据招股书,上海拓璞本次募集资金拟用于推进研发;拓展销售及营销网络;潜在收购及投资关键元件制造商;偿还本集团的部分计息银行借款,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及流动性;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创日报”,作者:李佳怡,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