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凭什么这么火?
当厚重古朴的文明地标与流光溢彩的现代商业空间相映生辉,西安正以“地标+Mall”的独特模式,重塑当代文商旅融合的全国范式。在这座城市,大雁塔的飞檐与大悦城的潮流霓虹相望,古城墙的青砖与SKP的橱窗为邻,历史场景与消费空间不再割裂,而是共同构筑一座“可触可感的盛唐”。
数据显示,2024年,西安文旅热度持续攀升,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06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60亿元,同比增长10.3%与12.3%,稳居全国文旅第一阵营。强劲的客流也为城市商业带来结构性机遇——重点商业项目中异地客群占比普遍达25%-40%,其中大悦城、钟楼开元商城、曲江银泰百货等地标共生型项目,异地客占比更稳定在35%以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西安的商业吸引力并不局限于景区周边。一批远离核心景点的项目,凭借精准的业态组合与线上内容种草,异地客占比同样突破20%,逐步形成“地标承接型”与“价值破圈型”双轨并行的商业格局。
01.
地标共生型商业
IP 锚定 + 近场截流,文化流量的即时变现魔法
作为西安文商旅融合的核心商业形态,地标共生型项目的底层逻辑在于精准卡位文旅流量的“最后一公里”——以大雁塔、钟楼、古城墙等超级文化IP为地理锚点,凭借物理空间的强邻近性,深度承接异地客群“打卡地标后的场景延伸需求”。
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实现了“文化情感”与“消费行为”的双重契合:既通过场景氛围营造呼应游客的文化体验诉求,完成情感价值共鸣;更精准捕捉实用型消费、社交分享型消费等即时性需求,以“地理区位优势+文化IP赋能”的双重加持,构建起“流量导入—客流沉淀—销量转化”的高效闭环,成为文旅流量向商业价值变现的零售行业典型范本。
银泰商业西安钟楼开元商城
位于西安城市中心的钟楼,是穿越六百年的文化符号与永恒的文旅地标。与之毗邻的银泰商业西安钟楼开元商城(以下简称“钟楼开元”),充分发挥其绝佳的地缘优势,持续优化业态组合,成功实现了39.67%的异地客群占比,与钟楼共同构筑了一道历史与现代交融的风景线,成为游客感知城市脉搏、体验古都风情的重要门户。
■ 天台“场景革命”:打造古都之上的城市会客厅
如今,“在开元商城天台看钟楼”已从游客的自发选择,演进为一场精心营造的城市体验。开元商城通过对天台空间的持续焕新与内容注入,成功将单纯的观景平台,转变为融合视觉观赏、情感共鸣与社交分享的复合场域。
今年,项目全新推出的“赛博灵气天台2.0”,全新打造的福气门、来财墙等四处打卡点,将国人喜爱的吉祥寓意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极具互动性与趣味性。而高达5米的赛博艺术装置以极具震撼力的形态,创造出一种传统信仰与科幻想象的碰撞感。
图源:项目官方
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是项目精准地捕捉了当代年轻游客“求福”、“求财”的心理诉求,并用一种酷炫而非严肃的方式予以满足。游客在此收获的,不仅是以钟楼为背景的绝美照片,更是一种“被福气笼罩”、“被财神眷顾”的心理慰藉与娱乐化的精神满足。
■ 游客专享:构建“旅行全链路”的服务生态
为承接钟楼这一“必打卡”景点的巨量客流,开元商城着力构建覆盖游客全程动线的服务闭环:一方面,通过整合消费券、文创免费领、消费满额兑换陕历博热门文创(限量)及送达服务等专属权益,打造极具吸引力的场内礼包,有效提升游客的到访价值与消费便利;另一方面,积极联动携程平台推出“旅行神券包”,将服务范围延伸至租车、机票等出行全环节,在为旅程创造额外价值的同时,更实现了从行程规划阶段开始的精准触达与引流。
西安大悦城
作为古都西安的文旅核心,大雁塔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地标地位,持续吸引着全球目光。深植于这一独特文化场域的西安大悦城,自面世之初便将年轻客群作为其核心定位。这一定位使其在年轻文旅消费崛起的浪潮中占得先机。数据显示,热门节假日期间,项目异地客群占比高达44.17%,其中年轻群体占据绝对主力,充分印证了其年轻化基因与市场趋势的高度同频,形成了持续而强劲的市场共振。
■ 文化IP活化运营:从场景共鸣到潮玩变现
依托紧邻大雁塔的在地文化基因,西安大悦城将国民IP《西游记》与本土叙事巧妙融合,通过悟空、天蓬元帅等自有IP的场景化落地,使厚重历史转化为年轻人可感知、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
在此基础上,项目进一步推动IP“产品化”,发行“嘻遊记”系列潮玩手办。在2024年春节“嘻遊妙会”主题展中,其发行的全套5款手办截至2025年1月销量超3.4万件,销售额突破200万元,成功构建了“文化共鸣—情感消费—持续复购”的商业闭环。
■ 沉浸式活动打造,从情绪共鸣到关系建构
2025年国庆假期,西安大悦城一方面以大雁塔为背景,打造空中国风大秀、诗魂舞台剧等高审美内容;另一方面设置“千相谜局”互动游戏、非遗鱼灯舞、抛绣球等参与式环节,将游客从“打卡者”转化为“剧中人”。同期落地的“长安祈愿台”与“梦长安・朱红回廊”两大场景,更将短期活动沉淀为长期情感地标,既提供了高质感的社交素材,也强化了消费场景的记忆点。假日期间,项目客流超82万人,销售额突破7200万元,成效显著。
图源:项目官方
■ 文旅商圈营造,从消费畅通到体验闭环
西安大悦城致力于为所有到访者提供便捷、友好的基础体验。对此,其不仅打造了西安首个“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实现Alipay+跨境支付全覆盖,极大地便利了境外游客。同时,项目还推出“旅游票根当钱花”特色活动,将交通凭证转化为消费权益,增强异地客群的尊属感。并与周边优质酒店联动,构建“住逛玩”一体化闭环,借由多样化文旅权益礼包,为游客提供更便捷、更具性价比的一站式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近期又推出了一系列境外友好服务举措,比如打造了优衣库西安首家退税商店,并且即将落地西安首台购物中心外卡取现机,以此不断完善跨境消费服务链条,提升国际客群的消费便利性与满意度。
曲江银泰百货
作为西安文旅的超级IP,大唐不夜城以其盛唐气象与沉浸式体验,持续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坐落于其核心地带的曲江银泰百货,致力于成为大唐不夜城文旅体验的有机延伸与商业配套。数据显示,其异地客群占比已达40.1%,印证了项目在旅游客群中的强大吸引力。
■ 承接“文博热”,打造现象级文创首发地
近年来,“博物馆热”已成为文旅消费的主流。陕西作为文博大省,其深厚的底蕴为文创产业提供了丰沃土壤。仅今年“双节”期间,全省文博单位接待观众就超748万人次,印证了游客对文化消费的饱满热情。
曲江银泰百货B馆精准捕捉这一趋势,于L1北区重磅引进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博物院三大官方文创店,形成行业独有的文博IP矩阵。此举不仅以“首发之势”奠定了项目的文创高地地位,更将游客对历史文化的好奇心,直接转化为可购买、可带走的文创商品。
图源:项目官方
■ 呼应“换装潮”,构筑一站式汉服体验街区
除了静态的文创消费,动态的文化体验同样不可或缺。“汉服换装”已成为游客融入大唐不夜城氛围的标配,对此,项目B馆L2以 【盛唐霓裳】汉服街区 为主题,整合超3000㎡空间,汇集十余家风格各异的汉服妆造品牌,为游客提供从服装、妆发到摄影的一站式服务,让游客真正"穿越"盛唐。
■ 打造"橱窗喜剧",创新活态文化体验
为丰富游客的娱乐体验,项目计划推出长线活动《橱窗喜剧》,邀请小丑演员、快板艺人、非遗传承者、魔术师等,定期呈现非遗评书、小丑之夜、皮影戏、天津快板、近景魔术等多元内容。这些轻松有趣的互动表演,不仅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具趣味性的娱乐选择,有效延长停留时间,更能通过情感共鸣增强了游客与项目之间的黏性。
在夯实场内体验的同时,项目同样注重服务软实力的提升。今年,曲江银泰百货同样针对旅游客群推出了专属礼包,并联动携程发放旅行神券包,将服务价值拓展至游客全程动线,构建完整的文旅消费闭环。
概括来说,曲江银泰百货借助独立双馆优势,形成“双轨并行”的差异化定位:A馆旨在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城市青年聚集地,将通过统一的线上线下视觉体系、引入热门IP展览、策划多元主题活动,并营造宠物友好环境等,将其建设成为都市青年的活力充电站。B馆则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盛唐文化消费场,依托深厚的属地文化,以精品文创为触点,以汉服体验与活态展演为形式,为消费者营造出沉浸式的盛唐文化氛围。最终通过双馆联动,曲江银泰百货实现了文旅与商业的完美融合。
西安SKP
作为古都西安的迎宾门户,永宁门(南门)是无数中外游客登临城墙、一览城市历史风貌的起点。与之毗邻的西安SKP,作为国内第二座、西部首座的高端商业地标,凭借其强大的国际品牌矩阵与高端消费场域,自然承接了大量对品质有高要求的异地及国际游客。据赢商大数据不完全统计,西安SKP异地客群占比29.2%。
为切实服务好这些客群,项目在一楼设置的双语服务中心,远不止于基础问询,而是配备了一个完整的服务生态:从外文杂志、中国品牌导购到转换头租借、翻译器服务,乃至货币兑换与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这套服务组合拳,精准地扫清了国际游客在语言、支付、退税及信息获取等方面的诸多障碍。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仅是为高端商场增设了便利设施,更是将西安SKP提升为一座可以有效服务全球旅客的"现代迎宾空间"。确保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在踏入这座商业殿堂的那一刻,便能享受到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流畅而尊贵的消费体验,切实提升了西安对国际游客的接待能力,同时展现了西安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形象。
大唐西市西市城购物中心
作为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大唐西市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见证着东西方文明交汇的辉煌。如今,在这片承载着千年商业基因的土地上,大唐西市博物馆、丝绸之路风情街等文化载体,与西市城购物中心共同构建了一个活态的"丝路文化体验场",实现了文化遗产与当代商业的完美共生。
■ 文化为魂:以历史底蕴焕新商业底色
依托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这一国家级文化地标,以及复原的丝绸之路风情街,项目天然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吸引力。游客在此不仅能通过文物与展陈了解丝路历史,更能在风情街中沉浸式感受异域风情。这种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为商业运营提供了无可复制的场景基础,也让西市城购物中心区别于传统商业项目,具备了"文化目的地"的独特属性。
图源:项目官方
■ 邮驿新声:丝路起点主题邮局的文化转译
在丝绸之路风情街内,丝路起点主题邮局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枢纽。它将古代邮驿文化与现代邮政服务创新融合,通过"特色文创+邮政寄递"模式,让游客可一站式集齐丝路起点文创印章与特色邮戳。这种将文化记忆转化为可携带实物的体验,既延续了西市作为商贸中心的基因,又为当代游客创造了独特的消费记忆点。
■ 科技赋能:构建多维沉浸体验空间
2025年,项目相继打造丝路鲁班奇幻乐园与丝路灵境·奥映未来两大体验空间,以不同技术路径实现文化表达的创新。前者通过大型游艺装置与声光电技术,让游客在互动中感知丝路沿线建筑特色;后者运用XR技术重构古丝路历史场景,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对话,开创了"科技+文化+旅游"的新业态范式。
不仅如此,项目还通过清晰的导视系统串联起博物馆、风情街与商业空间,并配备专业游客中心,构建了完整的文旅服务生态。这种系统化的运营思维,既确保了文化体验的连贯性,又提升了商业转化的效率,让游客在文化探索中自然过渡至消费场景。
02.
非地标共生型商业
稀缺破局 + 种草引流,异地客群的主动奔赴密码
与依赖地标IP实现“即时转化”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西安商业生态中同样活跃着一批“非地标型”项目。它们不占据文旅流量的天然入口,却凭借独特的“价值吸引力”,成功实现了从“被动路过”到“主动搜索”的消费行为逆转。
这类商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了本地稀缺的业态组合或极具传播力的原创场景,形成了独特的消费稀缺性。它们通过线上内容种草与圈层口碑传播,逐渐成为异地客出行清单中值得“专程一访”的目的地,从而实现了异地客群占比稳定在20%-35%的“主动奔赴”式增长。
非地标引力:小寨商圈的“业态分羹术”
在聚焦具体非地标型商业项目之前,笔者注意到,以小寨商圈为代表的城市级商圈展现出强劲的“价值引力”。作为西北地区人气最高的商圈之一,其多个项目的异地客群占比均突破35%,形成了一种“商圈整体引流、项目个性分羹”的共生格局。
在这一竞争激烈的场域中,各项目通过差异化定位实现客流转化。作为商圈内的流量担当,作为商圈内的流量担当,赛格国际购物中心的异地顾客占比达35.86%。一方面,项目坐拥双地铁交汇的便利,享有天然的客流优势;另一方面,其超大体量所带来的丰富业态,也成为吸引客流的关键,其中餐饮业态表现尤为突出。这一点在其近年的楼层调整中可见一斑。例如项目前不久完成的B1层改造,再次强化轻食饮品矩阵,进一步深化其在餐饮方面的优势。
诚然,从高层到低区的餐饮楼层均展现出强大的聚客能力。然而,高客流密度也暴露出项目在“效率”与“体面”之间的失衡。社交媒体上,顾客对公共休息区座椅不足的吐槽不绝于耳,更有观点指出,这或许是项目的“本意”,即通过有限的休憩设施引导顾客更长时间处于消费场景之中,以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这种高效的商业逻辑,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消费者的体验深度与项目的“商业体面”。因此,如何在坚守商业热力的同时,弥合效率逻辑与体面感受之间的裂痕,系统性地优化消费环境,已成为其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面对的核心课题。
此外,赛格国际购物中心以餐饮和零售为主导,这种业态构成的“留白”也为商圈内其他项目创造了机会。小寨·原力场以35.19%的异地客群占比,验证了其"年轻力"定位的成功。项目一方面通过BJHG、BASEMENT FG等潮流品牌构建差异化零售矩阵,同时也发力首店经济,如今年持续引入WAKUKU主题MINISO LAND等首店;另一方面则布局嘉来电影公园、響live house等多元娱乐业态,精准补位商圈体验空白,形成“场景+内容”的双重吸引力。
金莎国际购物广场则以35.01%的异地客群占比,证明其"平价+体验"模式的可行性。项目以平价品牌吸引广泛客群,并以前瞻性眼光密集布局影院、密室、电竞、萌宠等休闲娱乐业态,打造出“轻消费、重体验”的年轻化场域,进一步丰富了商圈的功能层次。
西安大融城
凭借双地铁与多公交线路交织的交通优势,西安大融城虽地处非传统文旅核心区,却能与火车站、机场等枢纽快速衔接,为异地客群"主动奔赴"创造了基础条件。这一优势直接体现在其32.7%的异地客群占比上,印证了项目突破地理限制的"价值吸引力"。
项目的成功源于两大核心竞争力的协同构建:在硬实力层面,西安大融城精准构建了"区域独家"的品类优势矩阵。
在巩固"国际高化"、"国际轻奢"两大护城河的基础上,新增"户外运动"标签,同时通过少淑、中淑、大淑的完整布局打造女装结构性优势,配合饱满多样的餐饮矩阵,形成了强大的商品力优势。
在软实力层面,项目展现了独特的情怀与格局。比如在营销策划方面,西安大融城除了精准把握粉丝经济等流行趋势外,更将目光投向公益事业与国家科技文化发展,通过策划具有社会价值的特色活动,建立起项目独特的精神内涵与品牌温度。
图源:项目官方
如今,经过七年的深耕,西安大融城成功证明了:非地标型商业完全可以通过打造稀缺品类、塑造独特场域精神等,构建强大的价值引力场,从而在竞争激烈的西安商业格局中赢得异地客群的专程到访,成为城市商业多元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当代城市商业的发展已从单纯的“区位竞争”升级为“价值引力场”的构建——无论是依托文化地标的天然流量,还是塑造独特业态的破圈吸引力,核心都在于对消费者“心智占有率”的争夺。
这一过程中,西安商业展现出三大前瞻性洞察:第一,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现代生活场景,实现文化价值的当代转译;第二,通过服务创新与体验升级,构建覆盖游客全程动线的完整消费闭环;第三,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质的同时,以国际化视野提升服务能级与商业品质。
更为深远的是,西安模式重新定义了商业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它们不仅是消费场所,更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情感连接的纽带与城市形象的窗口。这种“商业即内容、空间即体验”的理念,正推动城市商业地产从传统的“租赁逻辑”向“价值共创逻辑”深刻转型。
未来,随着消费需求的持续迭代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西安探索出的这条兼顾文化厚度与商业效率的发展路径,将为更多城市提供参考——在地标与非地标之间,在文化与商业之间,在本地与异地之间,构建动态平衡、相融共生的商业新生态。这不仅是西安的商业答卷,更是对中国城市商业创新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启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赢商网”,作者:强晓群,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