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退休”正在取代“被裁员”?职场人的新结局来了

猎聘·2025年11月26日 15:59
“荣誉退休”正在取代“被裁员”?职场人的新结局来了。

L今年39岁,在互联网大厂待了14年。

前段时间,她被HR叫进会议室,桌上是一封印着金色Logo的信:

“感谢你多年贡献,邀请你以‘荣誉退休’的方式,开启人生新阶段。”

她一边签字,一边忍不住想:“这到底是奖励,还是温柔的请你离开?”

过去这两年,“荣誉退休”“N+8”“N+12”这些词,频繁出现在新闻和身边人的故事里。

表面体面,内里残酷。这篇,我们试着把它讲清楚。

“荣誉退休”从哪来?先看两个真事

案例一:某互联网大厂的“荣誉退休”制度

有大厂在2021年升级员工福利,推出一套“长期服务回馈/荣誉退休”方案:

工作满15年的员工,可在规定条件下选择提前“解锁”回馈;

套餐里包括长期健康保障、长期服务感谢金等,金额大致按“N+6”计算,最高可拿到约21个月工资;

对外口径是“感谢老员工多年贡献”“帮助伙伴开启人生新阶段”。

在不少内部员工眼里,这是一种“站着离开”的方式:

“不再是某天突然被通知走人,而是带着仪式感和一笔不算少的钱离开。”

案例二:某跨国科技公司在中国业务调整

2024年,一家跨国科技企业在中国调整业务,计划把部分研发团队整体迁往海外。

给到员工的选项是:

同意外派,随团队搬到海外工作;

拒绝外派,则视为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

同时,公司给出N+8~N+12之间的经济补偿,具体与年限、职位挂钩。很多员工算完账后发现:

这笔钱确实不算少;

但被“买断”的,是自己在这家公司工作10多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这两个案例有个共通点:名字叫“荣誉退休”也好,“高额补偿协议”也好,本质都是公司主动调整人力结构

只不过,相比传统的“你被裁了,按N+1赔你”,它多了一层体面和情绪安抚。

高额补偿背后:是厚道,还是精算后的最优解?

当一个人拿到N+8、N+12、甚至接近20个月工资的补偿时,很难说心里完全不动摇。

表面看,这是公司“有情有义”;但从企业视角看,这往往是精算后的选择。

一次性成本VS长期成本

直接给一笔高额补偿,把多年高薪的中高龄员工请走;

未来每年节省的是一笔不小的固定人力成本,还能腾出职位和预算给新人。

法律风险VS舆情风险

按法定标准来,只要流程有问题、沟通不充分,很容易进到仲裁;

一旦出问题,总成本可能飙到2N~4N,还要承担舆论压力;

于是企业干脆主动把条件开得更体面一点,换取更平稳的落地。

组织更新VS老员工感受

年轻人希望有位置,中年人希望有安全感;

“荣誉退休”看上去像是在两者之间搭了一个台阶:既给了一笔钱,也给了一句“你很重要”的体面说法。

所以,当你听到“我们给到很有诚意的N+X、甚至荣退方案”时,可以一半感谢,一半清醒:

公司是在做一笔精细的人力成本生意,而不是纯粹的情怀。

真实的个人命运:三种典型走向

①暂时松一口气的人前面提到的L就是这样:

拿到接近20个月工资的补偿,短期内房贷、孩子学费都不再是问题;

她给自己放了3个月长假,去旅行、陪父母、恢复健康。

但3个月后,她重新打开招聘软件,发现:

原本所在的细分行业已经收缩,岗位数量明显变少;

类似级别的岗位薪资比她离开时低了一截;

她以前带十几人的团队,现在能谈的多是“资深个人贡献者”岗位。

她说:“那一刻才意识到,给我补偿的是过去,但市场问的是:你现在还能做什么?”

②被迫重启的人H在制造业做了18年,从基层一路做到中层管理。

工厂搬迁时,公司给出了N+6的补偿,他签字那一刻觉得“自己被尊重了”:

“至少不是被一脚踢走,还算给了一笔像样的钱。”

结果离开后,他面临的现实是:

熟悉的供应商、流程、团队,都留在了原公司;

自己的经验高度绑定在那家企业的产品和体系里;

跳槽面试时,很难用几句话讲清楚“换个环境我能立刻创造什么价值”。

他形容那段日子:“好像被人一次性买断了过去18年,但没人愿意再按这个价格雇用我第二次。”

③借机转型的人也有人把“荣誉退休”当成人生的分水岭。

有的去小城市开店,控制支出;有的做顾问、讲师、自由职业,把经验拆成课程和项目卖给多个客户;还有人直接转行读书、深造,重新进入新行业。

这条路不轻松,但至少是“自己选的局”。

这些故事没有谁对谁错,只有一个共同点:

真正决定中年人生走向的,不是那张“荣誉退休”证书,而是你在它来之前,准备好了多少。

如果有一天轮到你,这4件事越早做越好

不吓人,只讲实用的。

把“被动离场”当成确定事件,而不是小概率

互联网、制造业、外企都已经多次验证:没有哪个岗位是永远稳的;

与其焦虑,不如默认“总有一天我会离开”,然后提前排演。

每年做一次“可迁移能力体检”

我的核心能力,有没有脱离这家公司的系统也能说得清?

如果去同类公司,我能带去什么立刻能用的价值?

有没有哪项技能,可以支撑我在另一条赛道重来一次?

认真经营人脉,而不是只在公司群里活跃

保持和前同事、前上级、合作伙伴的联系;

参加行业活动、线上社群,让自己被更多“局”看到;

不要等到离开那天,才发现自己通讯录里几乎全是本公司的同事。

用数据看清自己的市场价

定期在招聘平台上更新简历、浏览职位,看一眼同龄人的薪资区间和岗位选择;

偶尔去面几次试,就算不跳,也能知道“自己在市场上还能值多少”。

“荣誉退休”听上去很体面。

但真正的体面,是哪怕那一天突然来到,你也能在心理上平静地说:

“谢谢你们的补偿,我接下来的人生,可以自己选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猎聘”(ID:liepinwang),作者:程叔,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