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为什么会失败?因为没人认真研究应力

TPP管理咨询·2025年11月24日 16:08
设计成败看应力:理解真实环境应力,平衡强度与减应力,避免产品失效。

许多设计团队都有这样的烦恼:产品按流程做、按标准测,一切看似合格,可一旦进入市场,用不了多久就开始出问题;新项目更让人紧张——会不会又踩进同样的坑?

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材料不够好、结构设计不到位、工艺还不够成熟,但真正被忽略的往往是——产品在真实环境中承受了什么“应力”。任何产品从被使用的那一刻起,就暴露在各种应力之下:热应力、振动应力、紫外线、湿气、操作方式变化、疲劳累积……这些应力在实验室里温和可控,在市场环境里却可能叠加放大,远超设计阶段的预设。

如果设计没有理解这些应力的来源、类型和累积方式,也没有为它们做准备,即使最初性能良好,产品也会像被不断拉扯的弹簧,迟早发生劣化或损坏。

所以,一个真正成熟的设计,不是盲目追求“做得更强”,而是从一开始就要清楚:

它会在什么环境中承受哪些应力?

强度是否足以抵抗?

还是应该反过来,想办法减少应力?

能理解应力的设计师在做设计;

看不见应力的设计师在做赌博。

从一次失败产品中,看懂“应力”决定成败的真相

在某次产品复盘中,一个设计团队正面临一项尴尬又严峻的现实:他们设计的产品在市场上出现了严重失效。实验室验证阶段一切正常,可一旦进入真实环境,产品的表现就开始急转直下。团队开始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进一步追查后,人们终于意识到一个被长期忽略的关键因素:应力。任何产品,从投入使用那一刻起,就置身于各种应力之中。外壳材料受到空气中紫外线、臭氧的长期作用会慢慢老化;日常操作会持续施加机械应力;温差变化带来热应力;甚至存放位置不同,也会让材料承受不同的应力累积。

一个看似简单的电脑鼠标就是例子:静静放在桌面,它的树脂外壳依然会在环境应力的作用下逐渐变暗、表面变粗糙。更不用说长期被手握、被操作时,每一次按压、拖拽都在施加应力。这些看不见的力量不断累积,最终导致劣化或损坏。

设计团队终于意识到:产品失效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应力累积、强度不足的必然结果。

因此,设计的第一步从不是画图,而是理解应力——理解产品真正会经历怎样的使用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收集客户信息变得至关重要:产品将安装在哪里?空间温度如何?是否会震动?操作方式是否多变?系统结构是否有特殊支撑条件?这些环境因素决定了产品实际承受的应力,也决定了设计是否能撑得住。

某个项目中的典型案例让团队印象深刻:同一款产品在不同客户那里表现差异极大。经过深入调查后才发现,其中一位客户的系统结构升级了,导致产品承受的应力与原设计设定完全不同,而团队并未获得这一关键信息。设计没有理解应力,自然也无法应对新的环境。

当应力被正确识别后,下一步才是建立足够的强度。强度不是简单的“加厚一点”“换硬一点的材料”就能解决,而是要通过结构形状、支撑方式、材料特性、受力路径等多维度共同设计,使产品在所有应力作用下仍保持安全、稳定,不被破坏。

一个可靠的设计必须满足一个简单但关键的原则:应力 < 强度。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某些应力可以用既有经验模型判断,但当新的应用情景出现、应力模式改变,原有的设计标准就失效了。这时必须从零开始建立新的设计判断基准:包括应力计算模型、耐久性评估条件、测试标准。

建立这些标准可能需要数年时间,而验证它们在市场中是否可靠,有时甚至需要十年以上。

设计团队真正明白了:一个经得起市场考验的设计,并不是靠经验拍脑袋,而是从理解应力开始,逐步构建起强度设计、验证标准与耐久模型。

从这次失败案例里,他们终于学到最重要的一课:理解应力,是设计安全可靠产品的第一道门槛,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道。

当强度不够时,别忘了另一条路:让应力变小

在许多产品开发团队的观念里,设计似乎永远是一场“加固”之战:材料再加强一点、结构再厚一些、测试再严一些……仿佛只要把强度不断堆上去,产品就能在任何环境中安然无恙。然而,真实世界往往没有这么简单。

在一次典型的项目回顾中,设计团队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产品承受的应力已经超出了以往设计标准的范围。以现有经验、模型与测试条件,根本无法完整预测产品在新应用环境中的耐久表现。

团队很快意识到,这不是简单“修补”就能解决的,而是必须从根本上构建新的设计标准。按照常规流程,当应力情况仍在既有设计标准范围内,团队只需按照已有的设计流程推进:

计算应力

调整结构和形状

进行耐久性测试

用标准化条件判定合格或不合格

必要时用仿真进行补充验证

然而,当遇到从未处理过的新应力条件时,所有标准都需要重建——包括应力计算模型、耐久性评估条件、环境模拟方法甚至判定标准。

这些新标准可能需要数年才能建立,而是否真正有效,还必须通过长期的市场表现验证。某些行业(如汽车零部件)甚至需要十几年,才能确定一个设计标准是否可靠。

这意味着:当应力超过团队既有技术能力的可控范围时,设计将变成一项漫长且艰难的工程。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道路。在深入讨论后,团队发现了另一个常被忽视的方向——与其一味强化产品,不如从源头减轻应力。许多供应商习惯把应力视为“客户系统决定的”,因此把全部精力用在提升强度上,希望产品能扛住所有环境。但实际上,降低应力本身同样是一条可行且高效的设计策略。

例如:● 一个汽车零部件只要稍微调整安装位置,就能显著降低温度应力;● 在固定部位加装一个小小的阻尼器,就能让振动应力骤降;● 改变支撑方式或减小干涉量,也能减少材料内部的残余应力;● 调整周边结构,使载荷路径更顺畅,也能避免局部应力集中。

这些措施看似微小,却往往能让产品的耐久性成倍提升,同时不需要大幅改动结构,也不需要建立复杂的新标准。

更重要的是,当供应商主动提出降低应力的方案时,客户会意识到问题的根源不仅在“强度不足”,也在系统设计本身。这会促使双方共同改进,从而形成系统性提升的良性循环。

换句话说:优秀的设计不是死扛,而是在强度与应力之间找到平衡。长期以来,设计师习惯从“产品如何更强”开始思考,但真正成熟的团队会从“如何让应力变小”开始入手。降低应力不仅是让产品更稳健的方式,也是让供应商与客户共同提升系统设计能力的机会。

当提高强度变得困难,降低应力往往是一条更聪明、更高效的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PP管理咨询”,作者:TPP管理咨询,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以全球化视角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专业的管理咨询软件服务商。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