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羡慕吃红利的人了,他们也在悄悄还债。

猎聘·2025年11月22日 11:13
别再羡慕吃红利的人了,他们也在悄悄还债。

这两天听到的一句话:“普通人现在的时代红利,是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活着。”

想想说的也有道理,外卖有满减,打车有补贴,奶茶、电影、零食都在打折。

听上去很美好,但我却时不时有点心虚。

半夜饿了点外卖,送来的是一位中年男士,穿着很体面,却对系统操作有些生疏,路上还走错了两次。他笑着跟我说:“以前在厂里做管理的,厂子没了,先出来跑一阵子,不是很熟悉,送的慢了别给差评。”

请家政上门,师傅动作麻利,卫生间做得干干净净。聊天才知道,她以前在商场里有自己的小店,转让之后不敢回老家,只好在城里接各种活。

楼下卖早餐的小夫妻,五点多就开火,天还没亮就开始排队。后来熟了才知道,他们之前做教育培训,一夜之间“行业降温”,就把存货清完,换了这辆小推车。

你会发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低价便捷”,背后都连着另一些人的中年转行、体面褪色和不得不扛的生活。

所以,当有人说“躺平成本变低,是普通人的红利”时,我总觉得这句话只对了一半——我们能花更少的钱活着,是因为很多人已经在更贵地付出。

01

平台打仗热闹,参与的人都不太幸福

以外卖为例,补贴大战打得越狠,链路上的每个人其实越不轻松:

骑手为了几块钱的配送费,在红灯前左右张望,在高峰期拼命抢时间;商家被迫做各种活动,不参加就没流量,参加了忙得脚不沾地,利润却被抹得很薄;店员一整天埋在后厨里打包、装袋、出餐,订单暴涨,薪水却并没有成比例增长。

平台看起来在“抢用户”,实际上算得是另一笔账:如何用有限的补贴换来可持续的生意。可很多项目、很多城市,最后算出来的结果,其实并不好看。

消费者当然省了钱,但你很难说谁是真正的赢家。

更微妙的是,这样的逻辑不只发生在外卖:打车、直播电商、团购、线上课程……越便宜的东西,越需要有人“使劲儿地卷”,才能把价格压到我们能接受的程度。

我们一边抱怨“职场内卷”,一边又在用更极致的内卷,支撑自己“躺平也能活下去”的生活方式。

02

上一波“红利故事”,很多已经写不下去

如果把时间往前拨十年,那确实是一个适合写爽文的年代。

那时互联网业务飞速扩张,大厂招人、初创公司拿钱,普通人只要稍微赶上了一点风口,就有机会“跳档”:有人提前上车买房,有人抓住早期流量窗口,有人借着项目机会升职加薪。

可这几年我们陆续看到不少续集:

有人房子买在高位,市值回落后,一边还贷一边看着挂牌价下调;

有人在加班中熬出了慢性病,等到组织优化时,才发现自己只是一个被替换的岗位;

也有人在红利期赚到的钱,最后变成另一种负担——更重的房贷、更高的生活预期、更难转向的人生。

身边也有朋友,几年前进了大家都艳羡的岗位,年薪漂亮、名片好看。等到行业收缩、组织调整,他带着“光鲜的履历”重新找工作时才发现:很多公司要的不是他的过去,而是能立刻对当下业务负责的人。

所谓“吃到红利”,有时候只是被时代推着跑得更快一点。版本一更新,谁能站得住脚,谁先被淘汰,未必和当年的“起点”一一对应。

所以,与其羡慕“赶上好时候”的人,不如承认一个现实: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活在“好版本”里。

03

躺平,不是奖励,而是被现实磨出来的防御

“躺平”这两个字,看上去带着一点潇洒感:不上班、不买房、不卷晋升,做一个与绩效彻底绝缘的人。

但真躺过一段时间的人,大多会告诉你另一种体验:

白天刷手机到麻木,晚上睡不着却又起不来;

看到别人发工作照、旅行照,会嘴硬说一句“打工人有什么好羡慕的”,心里却泛起一点酸;

最扎心的是,账单一天天逼近,存款一天天减少,你却不知道该从哪一步重新开始。

心理学里把这种状态叫“习得性无助”:当你多次发现“怎么努力结果都差不多”,就会慢慢相信“那我干脆什么都不做吧”。

很多喊着想躺平的人,其实不是不想努力,而是被一次次打击之后,不太敢再期待结果。

如果你仔细回想,会发现真正舒服的“躺下时刻”,往往是这样的:

项目阶段性结束,可以心安理得地放空两天;

存款足够,哪怕不上班一阵子,也不至于慌张;

身体和状态都不错,只是想给自己放个假。

躺下好好休息,本身没有错。

只不过最让人踏实的躺下,从来不是被动摔倒,而是我知道,自己随时还能站起来。

04

在这个年代,值得珍惜的两种“红利”

如果非要给当下的普通人找两个“红利”,我更愿意这样理解:

第一,成功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你可以选择在二线城市过稳定生活,可以去小公司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可以先养好身体再谈职业规划——这些都不再被简单归类为“没有野心”。不被时代捧到风口浪尖,并不等于失败。

第二,重启人生的机会变多了。有人从互联网转行到实体,有人从大厂回到老家,有人三十多岁开始学习全新的技能。过去这些决定常被视为“走下坡路”,现在越来越多人把它当作一次主动换路的选择。

真正值得我们抓住的,或许不是某一波宏大的“时代红利”,而是那一点点保留下来的:

还能学习、还能调整、还能重新出发的能力;

不被贷款和恐惧牢牢锁死的人生空间;

在疲惫和迷茫里,仍然保有一点点对未来的好奇心。

当别人问:“在这么难的年代,你怎么还能对生活保持兴趣?”你大可以平静地回一句:

“因为我没把全部希望,都押在所谓的红利上,还有一部分,留给我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猎聘”(ID:liepinwang),作者:程叔,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IPO前,公司累计完成10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31.5亿元。

27分钟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