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年轻人“等着被裁”:N+1 真的是他们的最优解吗?

猎聘·2025年11月24日 16:38
越来越多年轻人“等着被裁”:N+1 真的是他们的最优解吗?

那天,阿庭所在的大厂又传出了裁员小道消息。

午休时间,工位一排人刷着同一个八卦号,评论区不断刷出熟悉的关键词:“优化”“降本增效”“年后还会有一波”。

几乎是同一秒,部门群里有人冒泡:“希望这次能轮到我。”

后面紧跟几个“还有我”的表情包。

如果把时间倒回五六年前,这种话大概会被理解成“阴阳怪气”。可现在,更多人是认真的。

在很多年轻人的心里,“被裁一次,拿到 N+1”,成了职场生涯里一个隐约期待的“存档点”。

“等裁员”,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集体心事

你大概也见过这样的场景:

项目被砍,组里开会时,大家不再追问“为什么砍”,而是悄悄打量:这次会不会从我们这条线下手?

午休时,曾经聊的是买房、理财、出国旅行;现在聊的是“哪家给的 N+1 比较干脆”“听说那边 35+ 都裁得差不多了”。

一方面,没人真心觉得“被裁是好事”。被叫去会议室那一刻,委屈、愤怒、失落都会涌上来;另一方面,又有人在心里算小账:

“如果能拿到一笔 N+1,我是不是终于可以按暂停键,喘口气?”

于是,“怕被裁”慢慢变成了“等被裁”:

有人把它当成第一桶金,打算拿这笔钱去转行、创业、换城市生活;

有人只是想要一个“体面退场”的理由,好跟父母、伴侣交代;

也有人别无选择,被房贷和孩子捆得死死的,只能赌一把赔偿金。

他们知道,这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在当下的现实里,这似乎是最不差的一种。

为什么他们宁愿“等被裁”,也不愿主动走?

如果只用“躺平”“摆烂”来解释,是看轻了很多人的挣扎。

钱:N+1 像一张来之不易的“安全网”

对不少人来说,主动提离职,意味着:

没有任何补偿:“连一杯奶茶钱都拿不到,就光荣离场了。”

再就业不确定:招聘信息在变少、新岗位薪资普遍下降,这是大家肉眼可见的事实。

但如果是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哪怕需要协调、沟通、争取,起码有机会拿到一笔钱。

这笔钱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

可以撑几个月房租和生活费,不至于立刻陷入“断供焦虑”;

可以给自己一个短暂的空窗期,去思考下一步,而不是一边上班一边焦虑到失眠。

在没有存够钱的情况下,N+1 像一张突如其来的安全网。

你说它重要吗?当然重要。

面子:被裁,比“撑不住自己走”更好解释

在上一代人的观念里,“被裁=被淘汰”。

可对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经历过大规模裁员潮的那几届打工人来说,这个等号早就被拆掉了。

当整个业务线都在收缩,当一整层办公室大半的人都拿到了解除协议,被裁就不再只是“你不行”,而更像是“公司/行业的选择”。

这时候,被裁反而变成了一种更容易对外解释的选项:

对家人说:公司调整;

对同事说:这波裁员太普遍,轮到谁都正常;

对下一家公司说:业务收缩,与个人绩效无关。

相比之下,主动离职的心理压力更大——你总要面对那个问题:“你为什么走?”

如果没有一个足够漂亮的理由,很多人宁愿把这个决定交给公司。

身体和心:长久透支之后,只想要一个按下暂停键的机会

还有一部分人,已经透支了太久。

连续几年 996,身体指标亮起一堆红灯;

项目反复变化,付出的心血一次次归零;

每天睡前都要刷招聘软件,但刷着刷着就睡着了,第二天照常挤地铁上班。

他们嘴上说“等着被裁”,藏着的其实是另一句话:“我已经撑不动了,但又不敢自己停下来。”

对这些人来说,被裁意味着:

终于有一个不得不停下来的理由。

N+1 真的是最优解吗?未必,但很好懂

站在旁观者视角,我们当然可以列出一堆理性分析:

补偿有多少、不一定拿得稳;

税、社保、公积金中断会带来什么影响;

再就业难度到底有多大……

但在当下的现实里,很多人的选择逻辑其实非常简单:

“我现在又累又穷又迷茫,N+1 是少数能瞬间看得见的东西。”

你很难要求所有人都在这种状态下,做出完全理性、长线的选择。

所以,说 N+1 是“最优解”可能不准确,但它确实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最容易理解、最抓得住的一步棋”:

比完全裸辞看起来安全;

比继续死撑下去少了一点绝望;

至少能带来一段短暂的喘息。

真正的问题是:

如果你已经在“等着被裁”,你想清楚自己真正期待的是什么吗?

如果你也在等裁,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篇文章不想劝谁“不要等裁”,因为现实很复杂,每个人的处境也不同。

但在把希望全部压在 N+1 之前,你可以先安静地问问自己:

如果拿到这笔钱,你能撑多久?

包括房租、贷款、父母和孩子的支出。

如果结果只有两三个月,那它更像“缓一口气”,而不是“翻盘筹码”。

这段时间里,你准备用来做什么?

只是补觉、追剧、旅行?

还是会去补一项技能、认真更新简历、试着接触新行业?

你有没有一个“再入场的时间点”,比如 3 个月内必须找到下一份工作?

如果最终裁员没轮到你,你会怎么办?

继续在这家公司耗下去?

还是主动把自己推到外部市场上试一试?

有没有勇气承认:也许,比起等裁,你更需要的是一次真正的自我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等被裁”,而是在等一个被迫改变的机会。

因为自己做决定太难了,把选择权交给公司,似乎就不用承担那么多责任。

结尾:N+1 是存档点,不是终点线

被裁不再是耻辱,这点应该被说得更大声一点。

但同样需要被强调的是:

N+1 不是人生的终点线,只是一个中途存档点。

它可以帮你暂时离开一段让你筋疲力尽的工作;可以给你几个月时间去调整节奏、重想方向;但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你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它很快就会被生活消耗殆尽。

真正能决定你下一个阶段生活质量的,还是:

你对自己优势和兴趣的理解有多清楚;

你有没有提前一点点,为下一步储备技能和选择;

以及,你敢不敢在被动选择到来之前,先主动走出一步。

如果你身边也有正在“等裁”的同事朋友,不妨在这篇文章下面留一句他们的故事:

他们拿到 N+1 之后,都去哪儿了?

也许别人的路径,能给你一点点参考;

但更重要的,还是那条只属于你的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猎聘”(ID:liepinwang),作者:程叔,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一场来自“阿里系”的协同攻势悄然上演。

31分钟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