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慢、问题反复?你可能正在用错误的层级解决问题
我们常常以为,只要更努力、更严谨、更投入,就能解决那些让人头痛的老问题。可现实却是:越努力,越卡住;越用力,越反复。日常管理中的拖延、混乱、推诿、执行慢等顽疾之所以多年不见好转,并不是因为人不够拼,而是因为我们一直停留在“问题本身的层面”试图解决问题。
在同一个逻辑、同一套假设、同一套激励下,系统会自动递归——一遍又一遍产生同样的问题。你越想从内部突破,反而越被框架困住。于是,加会议、加流程、加检查、加汇报……看似更管控,实则更低效。
真正让问题松动的,从来不是更大力度,而是换一个框架。当你愿意跳出原有的叙事、角色和结构,从更高或相邻的层面重新审视,你会发现:旧的问题其实无法继续成立,因为支撑它的那套逻辑已经消失。
改变框架,比改变行为更重要。因为结构一换,结果自然改变。这,就是我们真正应该讨论的转变。
为什么越努力,问题反而越顽固?
作为一家长期深入企业一线的专业咨询团队,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团队明明很努力、管理层也不停加码,但一些问题就是像“打不死的小强”——一年又一年反复出现。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意识到一句看似简单却极深刻的话:“你无法从问题本身的层面解决问题。”
这听起来像一句漂亮的口号,但它不是。它揭示的是一个深层的结构性真相:
当问题是由某套思维方式、假设、规则或组织架构产生的,你再怎么在同一层面上死磕,都只会让旧模式变得更顽固。
换句话说,你越努力尝试在原框架内解决它,它就越会反弹回来。回头看,我们发现这句话解释了一个普遍的职场与生活现象:为什么有些问题似乎“纠缠你多年”、怎么抓都抓不住;而另一些问题,却像突然“换了视角”一样,一夜之间就迎刃而解。
答案很简单: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一直站在错误的层面上解决问题。
只有跳出旧框架,看到问题背后的结构,那些让人疲惫的重复性困境,才会真正开始松动。
为什么“在原层面死磕”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作为一家咨询机构,我们越深入不同类型的企业越发现:大多数问题不是“没努力够”,而是努力用错了层级。
为什么原有层面解决不了原有的问题?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却常被忽略。
1. 同一层级的系统只会“重复自己”
当一个问题是在某套思维方式、流程规则或组织结构中产生的,你再怎么在这个层级里折腾,它都会回到同样的结果。它像打地鼠:你打下去一个,它从另一个洞又冒出来。像日复一日的争吵,也像企业里永远填不完的“救火”。系统只会按照它熟悉的路运行。
心理结构、情绪结构、家庭结构、组织结构——都是如此。所以你才会感觉自己“转圈”:看起来很忙,很卖力,但站在更高角度看——你根本没离开原地。
2. 每个问题背后,都藏着一个“决定一切”的背景层
所有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在某个“背景层”里运行:
历史怎么走来的
大家背后的利益逻辑是什么
角色如何被定义
组织默认奖励什么、忽略什么
什么被允许、什么被压抑
当你被框架锁住时,你只能看到“发生了什么”,却看不到“为什么会这样”。只有站到更高或邻近的框架,问题的整体图景、隐性逻辑、真实动因才会显现。框架一变,规则就变,问题自然松动。
3. 你不是在对抗问题,你是在对抗“生成问题的结构”
这是让很多管理者最无力的地方。组织结构会自我维护。它会自动排斥改变,并保证同样的结果不断出现。你以为是在解决某个局部问题,其实你是在挑战整个系统的默认设定。
戴明说得特别准确:“糟糕的结构永远打败美好的愿望。”
这也是为什么越努力越累、越推动越反弹——不是人不行,而是结构根本不允许。当你移动了“画板”,原本的混乱图案自然会解散。不靠意志力,靠结构。
4. 真正有效的解决,都来自于“跳层”
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从来不是:
更严厉
更多会议
更加努力
更加焦虑
而是——换一个更有洞察力、更多自由度的视角。当你站到更高或更相邻的框架时,很多东西都会重新变得可能:
你对事件的解释换了
你对角色和边界的理解换了
组织默认奖励的行为不同了
噪声变成信号,信号变得更明确了
于是,整个系统的能量流动、信息流动、行动方式都会改变。那些在旧框架里“看似不可动摇的难题”,会突然像被抽走了支撑点一样自己塌掉。这就是结构性涌现:上层框架,决定下层框架的命运。
如何解决执行速度慢的问题?
在大量企业的诊断中,我们最常听到的抱怨就是:“为什么执行总是拖拖拉拉?会议越开越多、表格越填越多,脚步反而更慢了?”
执行慢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种“结构性症状”。它往往出现在一个组织开始依赖旧逻辑解决新问题的时候。于是,大家习惯性采取的都是“加码式补救”——多加几场进度会,多做几个看板,多发几份工单,多设几层监督。看似更严谨了,其实只是把原来的摩擦放大,像是在沙地里踩油门,越踩越陷。
从我们长期的观察来看,执行慢通常不是因为人不努力,也不是因为管控不够严,而是系统某个深层环节发生了错位:
1、优先级互相打架;
2、责任边界模糊;
3、流程中暗藏瓶颈;
4、信息传递碎片化;
5、战略与企业当下阶段脱节……
这些都是结构性问题,不是用“更用力”就能解决的。
真正有效的办法,是先把视角从“执行本身”移开,跳到更高一层的位置去看:组织的能量到底在哪里流失?团队到底在什么环节被扭住了?战略和架构是否跟现在的节奏已经不匹配?
当一个企业愿意从全局重新审视自身时,执行慢的问题就不再被视为“人不够拼”,而能回到它真正的源头。我们在项目中常会先帮助企业梳理能量的流入和流失点,找出组织隐藏的卡点;再通过业务地图厘清各条业务线所处的生命周期,判断步调是否一致;最后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一个能真正承接战略的组织结构。
这样的设计从来不是在旧组织上“缝缝补补”,而是从零重构逻辑,再把现有的人才放入最适合的位置。结构一旦跑通,原来塞车的地方自然畅通:信息开始集中流动,权限下放到真正做事的人手上,KPI不再是形式,跨部门协作也不再需要靠拉扯和协调来维持。
可以把它想象成把一个长年积灰的系统重启:旧的卡顿不会通过“更用力敲键盘”解决,而是通过“换系统”来解决。执行力的提升不是靠压迫,而是靠架构。不是靠加强监督,而是靠减少阻力。不是靠更努力,而是靠从更高的框架重新设计。当框架变了,行动自然变;当结构跑通,速度自然快。
所有真正的改善,都不是在原问题的层面上完成的。真正的改变来自结构的升级,而结构升级之后——旧问题根本无处安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PP管理咨询”,作者:TPP管理咨询,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