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病人”

镜相工作室·2025年11月27日 15:27
「通过员工的焦虑,我看到的是所有大厂在焦虑。」

很多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人都知道,公司有一项免费心理咨询的福利,它属于一个叫做EAP的项目,即员工帮助计划。当你焦虑、失眠,甚至濒临崩溃的时候,可以向咨询师寻求帮助。 

关于互联网公司光鲜背后的一面在这里显露无遗。 

一方面,这间线下或线上的心理咨询室承载了无数互联网人的无助与求助:他们陷入生存焦虑、孤独、无意义感之中,失眠、脱发、手脚冰凉、感到呼吸困难,甚至有人因为职场性骚扰陷入自我怀疑。 

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关怀员工的工具,EAP也充满争议:它是否能够保证员工的隐私安全?咨询师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某种程度上,它还是公司的工具,是另一种形式的管理和控制。很多时候,它还像一个精致的花瓶,摆在那里只是为了证明,这是一家有人文关怀的大公司。 

自2018年,资深心理咨询师卢君进入EAP领域,在多家互联网公司提供过EAP服务,见证了很多年轻人的心理困境,也深知EAP的局限和矛盾。以下为她的讲述: 

失眠,烦躁,怎么办,委屈

先分享一个印象深刻的案例。

今年3月,我在某大厂驻场,有一天,来了7位咨询者,他们性别不同;职级上,有实习生,有P5、P6和P8级别的员工。但咨询的是同一个议题,即组织架构频繁调整后,他们对于工作的不适应。 

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他们所在的部门先后经历两次调整,一些人的存在感消失了,需要重新证明价值,重新建立和leader的信任关系。他们普遍反映出来的是无措、混乱、难过、委屈、愤怒。 

当时,我能共情到他们对于公司架构改变所带来的很深的无力感。 

这件事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当下大厂的管理思路正在发生改变。在过去,大厂对于员工是一种“飞鸟式管理”,有一个鸟妈妈,我需要你做什么,就训练你学什么,做好执行就可以升职加薪;现在变成“孔雀式管理”:小鸟们,飞出去各自开屏吧,我看看你们有什么。这个时候,员工普遍会存在惶恐。 

这可能和各家大厂业务同质化和竞争更激烈有关系,管理者意识到,我需要从考察员工的执行力,转向鼓励员工的创造性,以找到更有竞争力的业务。 

● 2021年10月,北京,西二旗地铁站的晚高峰。该地铁站东西两侧容纳了众多互联网公司。图源:视觉中国

我在2018年进入EAP领域,互联网公司员工最常见的困扰,来自于公司组织架构的变化,以及职场的不确定性;从心理感受来说,来自于不安全感、价值的危机感、现实与理想化的冲突。 

还有一个共性问题,是关于孤独的困扰。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在高压体系中孤军奋战,尽管拿着高薪,他们却不幸福、不快乐,感觉无意义,时常担心会被更年轻的人替代,是否会被时代抛弃。 

来访者们提到最多的关键词是:失眠、烦躁、怎么办?还有一个关键词是我看见的:委屈,当某些关键词汇出现时,他们的眼泪往往会不受控地掉下来。 

心理问题会躯体化,常见的症状有脱发、湿疹、过敏、腹泻、恶心、胃疼、手足冰凉;有的人呼吸障碍,总觉得胸闷喘不上气;有员工和我说,自从临床诊断双向之后,他的脑子里一直有一团黑雾。 

我见过最严重的躯体化表现是房颤,他在心慌的时候感觉要死掉了,在临床上,我们将这种症状称作惊恐发作。 

我还想到一个无力的时刻。前年,有一位女孩子在leader的办公室内多次遭遇职场性骚扰。 

这个问题很敏感,也很复杂。对于我来说,我能做的更多是帮助,而不是拯救她。我会先让她认识到这不是她的问题;然后教她如何做一些防范,让性骚扰的人觉得她不是弱小可欺的。长期来看,让她有力量站在那个骚扰者面前,做出想要的反击。 

但是我不会给她法律上面的援助,这不在我的工作范围内。 

很多人会想,我应该把这件事反馈给公司并且处理性骚扰的人,这个路径非常正确,但对于个人来说,她要评估至少两件事情。 

第一是如何保护自己。性骚扰往往是地位高于我们的人在做,对方有更大话语权和影响力。很多时候,这样做的结果是玉石俱焚,甚至粉身碎骨的只有自己。第二是如何搜集证据,当真的要反馈的那一天,能够一击即中。 

另外,即使我反馈给公司,作为心理咨询平台派驻的咨询师,我首先要向平台反馈,平台只能选择具体的项目联系人反馈,但联系人往往只是一个普通的HRBP或者专门负责EAP项目的人,我们无法确保他的关键性、安全性和职业操守。 

遇到这样的个案我会征询受害者意见,是否需要反馈给公司,但无一例外是不要。出于朴素的正义感,在这种时候,我会感到内心的冲突和无力。 

从事了7年EAP工作,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些大厂的年轻人,无论觉得多么渺小和无力,都一直很努力地在寻找意义和方法,对于好好生活和好好活着有热烈的渴望。 

咨询师无力的时刻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会有一些无力的时刻,主要来自于企业和心理咨询平台。

现在的EAP模式,大部分是互联网公司采买某个心理咨询平台的服务,平台派出咨询师驻场或者线上提供服务。咨询师没办法参与中间环节。基于这个模式,员工在咨询过程中反映了一些现象和问题,我是没有动力或者没有更好的渠道去反映给公司的。 

先说来自于平台的无力感。平台对于来访者没有剥削,对于企业不敢剥削,我个人觉得,对于咨询师,是有一定程度剥削的。比如说费用的结算;现在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卖课,入驻平台需要买它或者被它认可的机构的课程。 

很多年轻的咨询师靠这份工作养孩子、还房贷,相对于不太合适的咨询费,还要去买课程,大家会越来越无力。

此外,平台对于EAP咨询师的入驻考核标准不清晰,你都不知道是什么人在考核你;也没有一个清晰的事后考核标准。 

分享一个我负面情绪最浓的时刻。我的约访率非常高,意味着我在平台的收入更为可观。这个时候,平台会给我打电话,核心意思是说:您做得越好,我们利润就越少。 

我花了一周的时间去理解这个逻辑:这几年,互联网公司经济效益不如之前,给到EAP的预算变少了。比如说,某家大厂50万采买了一个平台一年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员工一对一咨询、团队辅导等多项内容。平台拿到的钱总数不变,咨询师根据咨询次数收费。如果有一位咨询师的咨询频率和人数增加,她的月收入就会增加,但如果有两位或者三位这样的咨询师,平台的利润就变少,甚至于亏本。 

再说企业。我觉得大部分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EAP的价值,导致没有更好地使用这个工具。 

曾经有一家公司的HR跟我聊天,“哦,原来EAP这么有效,我们还觉得……”他没有把后面的话说完,这或许代表了公司对EAP较为普遍的认知。 

他们会简单理解为心理咨询,这也导致很多员工很混乱,我为什么要在企业里做心理咨询?能做得好吗?其实一个合格的EAP咨询师,专业性或职业能力是要高于心理咨询师的。 

现在的EAP是很多行业具备的一个特色,我们公司有EAP,说明我们是大公司,是更有人文关怀的公司,所以必须要采购。类似于一些企业要求研究生要占多少比例。 

但EAP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它是以企业为前提,通过给员工做一些辅导,让员工恢复工作动力,更好地服务企业。它是一个关怀员工同时服务企业的项目,甚至有部分功能是为企业解决问题。 

你将EAP比喻为一个关怀性质的“剥削工具”,我会觉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形象的说法。很多员工也希望在职场要有人的感觉,我会和他讲,在职场,我们就是一个职场人,给你最好的尊重,就是公司给你匹配的薪水。 

总之,至少在我的经验和观察中,没有一家公司真的把EAP这个项目用好,仅仅将它定位为一种员工福利。 

你比喻它是像花瓶一样的存在,我觉得非常正确,是花瓶,而且他们从来不更换花,不浇水,不晒太阳。

从现实可行的角度,我觉得有三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弥补EAP的不足,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 

一个是重新核准EAP咨询师入驻的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同时提高咨询师的收入,现在付到咨询师手上的费用,就是一个新手咨询师的费用,而好的咨询师是不会接受低价咨询的;最后,就像医院要做患者教育一样,企业可以请所有驻场咨询师做一个大型的科普,让员工了解EAP是什么?遇到哪些议题可以积极寻求EAP服务? 

员工对公司心理咨询室的三重顾虑

根据经验来看,员工在接受EAP服务时,往往有三重顾虑。

第一是信任缺失。很多员工觉得EAP不是在帮助他们,而是帮助企业的项目。 

第二是体验感差。很多人会觉得咨询师专业性不够,很流水线,EAP心理咨询就像不痛不痒的安慰,说的都是一些片汤话、套路话。 

据我了解,甚至有咨询师连片汤话都不说。有一位员工曾经和我分享,咨询师一直听他说,没有任何反馈。第一次是这样,第二次还是这样,最后,他问咨询师:怎么办呢?咨询师问他,你觉得怎么办呢?他就觉得EAP完全是骗人的。 

第三是安全性的担忧。他们担心反映的问题或隐私被泄露给领导或公司。 

相信你在网上也看到过类似的描述:当一个员工推开公司心理咨询室的门,他聊的内容会被反馈给HR,如果心理问题严重,他将会被裁员。 

按照专业要求,这是不允许发生的事情,至少在我这里从未发生过这样的情况。 

确实有极少数的公司问过我,但我拒绝了。根据我的了解,行业中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如果他不反馈,就不能在这家公司做咨询师了,但是他要养活自己、养活家庭。在现实权衡下,咨询师会怎么做呢?他大概率会处理掉具体和关键信息之后做一些反馈。 

● 2014年11月11日,杭州,一位员工带着狗狗加班。图源:视觉中国

坦诚的说,EAP还处在起步阶段,确实有各种各样的不足。 

我觉得核心问题有两个。一个是部分咨询师的能力不足,导致来访者体验感差。其实我们这个行业的咨询师们都很努力,理论部分没问题,但缺少了经验,缺少对行业、对生命状态的观察。 

比如一个好的EAP咨询师,首先职业经历是要相对丰富的,至少在每个层级都做过,但现在很多工作两三年、三五年的人在做EAP咨询师,如果面对一位高管,他是接不住的。甚至一些人刚大学毕业就去做EAP咨询师,我觉得有些荒唐。

第二个问题是没有覆盖核心群体。我有一个观念,参与EAP服务的人,负责上传下达的中层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对象,但中层和高层管理者极少来咨询,他们很忙,还存在自我认同中的羞耻感。 

我也要为公司说句话。所有购买EAP服务的企业并不抠,他们是按照一对一心理咨询的市场价和平台结算。 

我们的工作原则之一是短程和聚焦,这背后,公司的逻辑也是合理的。你遇到了工作和生活的问题,我们在短时间内把问题看清楚,寻找解决方案,然后你恢复工作动力,为组织提供最大的产值,同时你得到升职加薪。在咨询过程中,如果发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原生家庭的问题,你可以去外面购买更长程的私人心理咨询。 

大厂都在焦虑,而且“越来越外化”

互联网公司员工和传统企业的员工相比,心理困扰有显著不同。

尽管传统企业也卷,也有焦虑,但互联网公司员工的焦虑感明显更强。根本原因是两者的体制不同,打个比喻,如果说传统企业是别人家的孩子,家里可以托底,互联网公司就是自己要长大的孩子,你得靠自己。

这种安全感的不同折射到员工具体的心理状态上,传统企业员工的焦虑表现是比较缓慢的,后者可以用焦躁来定义。 

我在互联网公司做EAP咨询7年时间,互联网公司员工的心理状态变化,在2023年是一个关键节点。随着降本增效的系列动作,叠加社会层面对于互联网公司的祛魅,这一年之后,员工的不安全感、无助感、茫然感会更深、更巨大,来咨询的人越来越多。

通过员工的焦虑,其实我们看到的是所有大厂在焦虑,他们的业务越来越同质化,会更强调效率和迭代,强调创业精神。大厂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感越来越外化。在这间咨询室里,公司的焦虑,被不同员工用不同的形式显现出来了。

关于互联网公司员工心理困扰的具体原因,我觉得有几个。 

互联网高速发展和强竞争的模式,天然会增加人的心理压力,还要面临组织架构不断变化导致的不安全和不稳定。 

还有加班。它导致的是生活与工作的边界模糊,当你的工作就是生活,生活也在工作的时候,即便给再多钱,也抵消不了这个结构性的消耗。

现在有一个不好的现象:表演式加班。当老板以加班为标准表扬某个人敬业,会造成一种效应,加班变成了努力工作的表现形式,很多人本来可以不加班,也坐在工位上,必然导致负面的感受和评价。 

而且,当一个领导炫耀员工加班时,其实他炫耀的是自己的控制力,我是被你控制的一部分,怎么会感受好呢? 

还有考核导致的生存压力。现在大厂都有日报、周报、季度报、半年报、年度绩效考核。我早年在外企的时候,其实这些也都是要做的,区别在于,第一,它真的指向了你的个人价值;第二,生活和工作的边界是清楚的。 

近些年,有一种现象,很多年轻人会逃离、裸辞、转行、回到小城、躺平,来找我咨询的很多人已经准备辞职,甚至提出了辞职。这背后指向其实是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指向的是对生命健康的关注,或者指向个人对大环境的无力。 

最后也送给互联网公司年轻人一个建议,把每一天都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活,该休息休息,有什么想做的就去做,体验那种极致的向死而生,这样不会有遗憾。 

参考资料

上观新闻,《去公司的临时心理咨询室休息50分钟》

真实故事计划,《大厂心理咨询,止疼片般的福利》

心理与健康,《企业EAP服务:留住员工“出走”的心》

经济观察报,《互联网员工频发猝死背后:中国公司为什么这么着急?》

首席人物观,《互联网大厂的抑郁病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镜相工作室”,作者:镜相作者,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从未见过成本上涨如此之快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