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长企业的第二曲线重组法

TPP管理咨询·2025年11月11日 11:30
企业组织需随阶段调整,分散与整合如呼吸般自然。

在高速增长的企业中,组织结构从来不是“一次设计、长期有效”。随着规模扩大,职能逐渐分化、业务单元不断增多,组织自然会走向“分散”:节奏不一致、标准不统一、资源被重复消耗、协同成本上升。表面上是沟通问题,本质上是结构不再适配。

组织的发展规律是“先集中、后分散、再整合”。当外部竞争环境变化加快,或内部出现碎片化、势能下降、决策变慢时,往往说明企业已经来到了需要重新整合的阶段。

我们将从第三方咨询的视角,提出一套可用于判断“是否到了需要重新统一组织”的方法,以帮助管理层在不牺牲创新和灵活性的前提下,重建协同与合力,恢复组织的整体运行效率。

组织发展的“呼吸”节奏

一家企业,都在一股看不见的力量中不断伸缩。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口“组织的呼吸”:先合在一起,再分开,最后又重新聚拢。这个过程听起来抽象,但其实每个经历过公司成长的人都感受过。

企业在初创阶段,一切都很简单。大家围在一张桌子前讨论,今天决定什么,明天就能改,沟通直接、高效、痛快。组织结构很“以人为核心”——谁靠谱谁说了算,信息共享几乎不需要流程。

但随着业务增长、团队扩张,你会发现“靠人盯、靠喊话”不再能维持秩序。于是,企业开始建立更清晰的职能分工:销售做销售、研发搞产品、市场负责推广、财务看账本。这个阶段的组织结构像一台被重新分装的机器:每个零件各司其职,效率明显提升。

然而,这种“职能型结构”的好处只能维持一段时间。随着业务继续拓宽,各个部门开始出现“谁都忙、但协同越来越难”的现象。例如:1、销售想签订单,研发却说需求不合理;2、市场想快速推广,生产却说产能排不过来;3、财务预算分配与业务目标无法同步……部门之间像拉锯战,谁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但整体效率却开始下降。

于是,为了让组织重新“快起来”,企业通常会选择分权:1、把决策权下放给业务单元或区域团队;2、 赋予每个产品线或地区更大的经营 autonomy;3、甚至设置总经理、BU 负责人,让他们对利润和结果负责。

这样做确实能带来短期活力:谁离市场近,谁决策快。于是大家都跑得很欢,每个业务板块看起来更像一支能独立作战的“小部队”。

但问题随之出现——自主性提升的代价,就是整体协调能力的下降。

因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目标、自己的节奏、自己的做事方式:

  • 产品线与产品线之间不再兼容
  • 标准、流程和数据体系逐渐分裂
  • 人才培养体系断裂,经验无法复制
  • 公司开始从“一个团队”,变成了“很多团队拼在一起”

组织慢慢变得——不像一家公司,更像一个“部落联盟”。

然后,外部环境突然变化了,比如技术模式重构、行业转向、人工智能浪潮来临、新商业模式出现。

这时候,那种“各打各的”就不够用了。因为单个业务单元再努力,也无法独自构筑深度能力,更无法形成真正的竞争护城河。

于是你会看到一个反常却必然的趋势:之前分出去的权力,需要重新收回来。这不是倒退,而是成长到一定阶段后,组织要重新“吸气”——把分散的资源、能力和方向再度凝聚,形成合力。

乔布斯回归后对苹果做过一次这样的重组,金融科技公司 Block(原 Square)现在也在做同样的转变,几乎每一家跨过高速成长期的企业,都经历过类似的再统一过程。所以,组织结构不是一次性设计,而是要像呼吸一样——扩张与收拢、分散与整合,随着阶段和环境自然变化。

理解这一点,组织才能动得稳、长得久。

什么时候该“把力量收回来”

无论行业如何变化,只要企业进入规模化阶段,这种“先分散、再整合”的循环几乎都会重新发生。它不是偶然,而是组织成长的自然节奏。但真正的挑战在于——管理层往往很难判断: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

以下三个信号,往往意味着你的企业已经走到了需要“重新整合”的临界点:

信号一: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

当行业竞争格局改变,新技术出现,或客户的需求路径出现了迁移,过去那套组织结构很可能已经不再匹配。

组织结构不是为了延续历史,而是要服务下一阶段的增长战略。如果组织仍然按照“过去怎么成功,就继续怎么做”的逻辑运行,就会出现跑得多、但跑不动的情况。

判断方法很简单:战略换了,组织结构跟没跟上?如果没有——那就该动了。

信号二:碎片化开始造成明显阻碍

当企业不断分权、授权、成立新的团队、BU、事业群时,确实会让组织在短期内跑得更快。

但如果走得太远,就会出现一种症状:同一家公司内部,团队之间的合作难度越来越大——甚至开始像竞争对手那样相互推诿、争资源、抢方向。

具体表现包括:

  • 产品之间不兼容,标准无法统一
  • 代码库分裂,每条产品线都在重复造轮子
  • 市场信息不共享,同一客户被多支队伍重复接触
  • 任何协同都需要开无数会议、加无数群、谈无数轮

当组织内部开始“内卷对抗”时,就说明碎片化已经超过了灵活性的收益。

信号三:组织的“流动性”下降

当一个组织开始变慢,你会明显感觉到:

  • 决策要走更多层审批
  • 资源分配越来越困难
  • 项目推进速度明显放缓
  • 内部沟通成本不断上升
  • 人才热情降低,团队士气变弱

这本质上说明组织能量正在分散、逃逸,而不是聚焦在同一方向上。而重新整合,可以重新形成“合力”。那么,当你决定重新整合时,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把顶部“压平”。

也就是说:

CEO及核心管理团队必须能够直接看到并理解企业的关键职能,而不是被中间层结构包裹、信息过滤、视野隔离。否则,这次重组很容易退化成另一套更复杂、更笨重的官僚体系。

归根到底:组织结构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被管理的动态平衡”。

优秀的组织会像有生命的系统一样,随着阶段变化而做出调整:

  • 需要速度,就分散
  • 需要一致,就整合
  • 需要创新,就赋能
  • 需要效率,就统一

扩张与收缩,分散与统一,不是矛盾,而是呼吸。当组织能够跟着战略变化去呼吸,它就能持续增长,而不是被增长拖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PP管理咨询”,作者:TPP管理咨询,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以全球化视角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专业的管理咨询软件服务商。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