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一纸白皮书,为何让AIDC电力玩家们坐不住了?

新能源产业家·2025年10月17日 10:05
谁会主宰AIDC的供能?

选对方向更重要

未来AI数据中心,800V DC将成为AI工厂的标准化供电架构,而SST(固态变压器)则是其终极技术形态。”

在2025年10月13日开幕的OCP全球峰会上,英伟达发布了的800V DC白皮书,颇有点为AIDC电源产业的技术路线图“一锤定音”的意思。

AIDC带来的算力潮正在重塑整个电源生态,谷歌、Meta、阿里等企业,都在密切盯着这场变革。而英伟达的表态,无疑是给本就升温 的HVDC赛道再添一把火。

HVDC是什么?

HVDC,全称高压直流供电,是一种以直流电为核心的供电方式。相比之下,目前数据中心普遍使用的是交流电(AC)供电。

两者的区别在于:交流电需要经过多次“变换”才能送到服务器,中间损耗多、效率低;

HVDC则更直接,能量路径短、转换环节少,再加之高压带来的效率更高、可靠性更强。

英伟达Blackwell Ultra工厂电力功耗提高了 75%,但性能提高了 50倍

而提升效率,节省电费并不是HVDC唯一的优点。

在AI时代,由于单机柜功率的暴涨,电能损耗导致的散热已经十分惊人,而高温又是芯片与数据中心稳定运行的天敌。

那么,由于电能转化效率高,能够降低数据中心,尤其是机柜内散热压力的HVDC技术,自然会受到青睐。

英伟达作为全球算力的话事人,它的表态往往意味着行业的下一步。所以当它押注最新的路线,整个算力供应链都不得不随之转身。

01

HVDC发展快慢,互联网企业最着急

英伟达的动作像一记发令枪,把HVDC推到聚光灯下,而反差的是,虽然市场情绪虽然火爆,实则HVDC全球渗透率不足3%

这个渗透率和AIDC(智算中心)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

所以第一个坐不住的,不是电源厂,而是背后的算力客户们。

英伟达率先出手,先在自家的Vera Rubin 与 Kyber 架构中确定 800VDC 方向,试图定义下一代 AI 数据中心的供电标准;

其合作伙伴 CoreWeave、鸿海等也迅速响应,启动新型数据中心部署。

上下游产业链随即跟进,上游的麦格米特、台达电子推出800V 机架电源,Vertiv 发布26H2 系列,Navias 携手 NV 推出高功率 GaN 与 SiC 器件。

下游的谷歌、微软、Meta 等巨头则在测试 ±400VDC 分体式架构,直流化浪潮正在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端。

政策正在把HVDC从实验推向规模化应用。近年多份面向算力基础设施的文件,都在强调按需布局、绿色改造和算力与产业融合。

这一政策导向很快就落地在存量和新建机房中。

估算显示,全国大约40%的标准机架符合绿色改造条件,升级到高压直流后,不仅能提升能效,还能减少布线、降低散热压力,让HVDC的经济性更易兑现。

在市场和政策的共同作用,HVDC市场似乎想不涨都难。据QYResearch 预测,到 2029 年全球 HVDC 市场规模将突破 156.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6.9%;

国内市场预期更猛,预计从 2024 年的 892 亿元跃升至 2028 年的 3000 亿元。

那HVDC真的是高枕无忧了吗,传统的UPS和新型的SST真的就不堪一击了吗?

也不尽然。

02

多条方案并行,但HVDC是主流

不同技术路线的分野,其实对应着不同的落地场景。

目前主流的解决方案大致有4种:UPS、HVDC、巴拿马电源(HVDC2.0)、SST。

UPS依然稳守传统数据中心和金融、电信等对供电质量要求极高的核心机房,风险可控、兼容性强,是最稳妥的方案。

HVDC正在成为新建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基地和AI训练中心的新宠。

这些场景对能耗和空间效率极为敏感,HVDC能在降低OPEX(运营成本)的同时,节省布线和散热空间。

尤其是800伏直流架构,提高电压、降低电流,不仅显著减少电损与铜耗,也解决了高密度机架的发热难题。

像英伟达提到的800V DC,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HVDC 2.0解决方案(巴拿马电源),只是整合了中压整流板块,将传统的HVDC从三级精简成了两级。

交流与直流电源线比较

在英伟达里发布的白皮书中,给当前方案的主流趋势中做了归类:

第一阶段是过渡方案,在现有机房中增设800VDC电源柜;

第二阶段是混合架构,以交流与直流并存;

最终阶段则是全直流化,从中压(10kV)直接降到800VDC,实现完整的直流供电链路。

可以看到即便是技术最激进的英伟达,如今也仍处在探索阶段,HVDC真正的大规模落地还需要时间。

而SST(固态变压器)被视作下一代AIDC的潜力方向。

它能在超过1MW的算力集群中实现更高效率、更高功率密度,非常适合追求极致PUE(电源使用效率)的超大型数据中心。

不过,当前SST仍处于实验与概念阶段,虽然市面上主流观点都把SST当作“终极方案”,但就短期而言,SST距离商业化还有一段路。

成本与可靠性仍是最大障碍。

以一套800kW系统为例,±400V HVDC产品报价约45万美元(含安装与一年保修),同等容量的UPS约每千瓦120美元,算下来不过10万美元。而SST因定制化程度高,目前几乎没有标准报价。

也因此,“市电直供 + HVDC”的混合架构看起来是更为实际的选择,已在国内外多家互联网巨头的数据中心落地。

这种模式能在保障业务高可用的同时,大幅提升能源效率、降低TCO(总拥有成本),成为当下最务实的折中方案。

随时间变化的数据中心架构

03

厚积薄发,国内电源企业有望领跑

随着HVDC路线逐渐明朗,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开始显现。

以英伟达为例,其服务器供电体系曾界限分明。

机柜外由UPS厂商掌控,如伊顿、维谛、施耐德机柜内由台达、光宝这类模块电源厂商主导。

HVDC出现后,这条界线模糊,原本局限于机柜内外的厂商,都能在新架构下争夺市场。

现在的HVDC市场特征明显:盘子大、玩家少、门槛高。

它的潜力巨大,但技术门槛高、认证周期长,真正能同时做电力电子和系统集成的企业并不多。

也因此,行业的集中度反而偏低,竞争仍在早期阶段。

在这种“项目推动技术落地”的背景下,中国HVDC相关企业具备天然优势。

比如它们早已在UPS、模块电源和系统集成上积累经验;同时,跨界企业也能快速将储能、逆变器等能力迁移到HVDC场景。

过去两年,“东数西算”工程加上AI大模型的集中上马,让中国成了全球算力需求最旺盛的市场之一。

项目一旦立项,电源系统就得同步跟上,哪怕是新架构,也要先上马再优化。这让国内企业在新技术落地上,比欧美更敢先吃螃蟹。

而在供电体系上,中外路线也各不相同。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主推HVDC-巴拿马方案,追求更高的集成度与能效;

海外厂商则倾向OCP标准体系,用PSU+BBU替代传统UPS,更适合高功耗算力场景。

欧洲市场进展相对保守,但在国内,机会正快速堆积。

像禾望电气、科华数据、中恒电气等企业,已经在HVDC、锂电替代、整流模块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

其中,中恒电气作为国内HVDC龙头,服务对象涵盖阿里、腾讯、百度等主流云厂商,并携手美股上市公司Super X设立合资公司,开拓海外市场。

科华数据则已拿下国内头部云厂商订单,并通过渠道合作切入北美核心CSP阵营。

与此同时,跨界入局的玩家也越来越多。

阳光电源就是典型代表。对它而言,电源和逆变器在底层拓扑与控制逻辑上本就相通,所以进入AIDC算不上“跨界冒险”。过去科士达、科华数据的成功转型已经验证了这一逻辑。

如今,阳光电源凭借在逆变器和储能领域的积累,已经具备了技术与应用的先发优势。

其PowerTitan 3.0平台采用T型三电平拓扑和SiC MOSFET,与HVDC体系天然契合,也为“绿电直连算力中心”等新场景提供了现实支撑。

另一家光伏逆变器与储能巨头德业股份,也正布局AIDC电源。

公司董秘刘书剑透露,德业正在开发SST(固态变压器),计划同时应用于数据中心与微电网场景,为储能与供电系统打通新链路。

结语

HVDC市场仍在高速演化,路线多、标准不一,格局尚未明朗。

英伟达作为全球最大电源客户之一,用白皮书划出了首条相对明确的路线,给市场带来一丝确定性。

在此背景下,国内HVDC布局企业机会集中且可见。

在此背景下,早有积累的中恒电气、欧陆通、科华数据、麦格米特、科士达、盛弘股份、禾望电气等一众国内的UPS和HVDC企业,都在已经摩拳擦掌。

毕竟,这是为数不多的能源时代的明牌,再不上桌,红利的窗口可就真关上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能源产业家”,作者:刘然,编辑:陈帅,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这是蜜雪冰城在今年3月上市后的首次重大收购。

7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