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为啥不能摆脱财阀?

IC实验室·2025年09月26日 21:17
财阀的产业,渗透到了韩国社会的每个毛细血管。

财阀的产业,渗透到了韩国社会的每个毛细血管。

韩国人从出生到去世,都活在财阀的影子里。他们开玩笑说,这辈子躲不开三件事:税收、死亡和三星。

韩国经常被戏称为「三星共和国」,因为三星一家的营收,一度能占到整个韩国GDP的五分之一。

那这些所谓的「财阀」,到底是怎么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韩国「财阀」到底是怎么回事。

01

虽然一说到「财阀」,我们就想起韩国,但是实际上,韩国财阀的师父,是日本「财阀」。

在1910年到1945年期间,日本殖民了朝 鲜半岛,实行日语教育。而日本财阀,如三菱和三井,在殖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日本财阀都是家族控制,底下有自己的银行,想扩张了就给自己印钱,突出一个「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些模式,也给一代韩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人在韩国的所有工厂、公司和银行,都成了敌产,全部被韩国当局没收。

这笔「敌产」,几乎囊括了当时朝 鲜半岛上所有像样的工厂、公司和银行,占了当时韩国总财富的90%左右。

新成立的韩国政府,一夜之间就掌握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而且这笔财富,不是慢慢积攒的,而是天上直接掉下来的。

但是,拥有这么多财富,韩国人变有钱了吗?

没有,完全没有。

韩国成立之后的十多年,也就是李承晚当政时期,经济不但没有起飞,反而穷得叮当响,社会形态基本还是农业社会,工业基础约等于零。

它的经济水平不但比不上朝 鲜,甚至不如一些非洲国家。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贫穷。

比如三星的创始人李秉哲、现代的创始人郑周永,就在这个时期发了大财,李秉哲甚至成为了韩国的首富。

但是他们发家的路子,不是靠什么企业家精神,而是靠与权力勾结,进行「寻租」。

日本留下了的庞大资产,美国也给了韩国源源不断的援助物资,它们的分配权,都牢牢地捏在李承晚手里。

于是,李秉哲们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提供政治献金和回扣,来分食这些肥肉。很多物资,以极其优惠的条件,「分配」给那些与政府官员有关系的商人。

然后,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把钱砸进了当时最稳赚不赔的生意——「三白产业」。

生产棉纺织品、白糖和面粉。也就是老百姓的吃饭穿衣消费,仅此而已。

更绝的是,李承晚政府还限制了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这就意味着韩国老百姓只能买富豪们产的东西,就算觉得贵、质量不好,你也没得选。

可以说,这是国家级的劫贫济富。

02

终于,不公的局面开始被打破。

1961年,一个叫朴正熙的少将,发动了军事政变。

水深火热的韩国民众,敲锣打鼓欢迎朴正熙。他们顾不上什么政变不政变了,只要能掀翻李承晚,我都支持。

随后,朴正熙坐庄,开启了十八年的铁腕统治。

朴正熙出生于日据时期的1917年,早年在日军待过,对日本那套由国家主导、梭哈经济的做法深信不疑。

他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帮富豪全给抓了,罪名是「非法敛财」。

但是,朴正熙也没有真的为难他们,而是把他们叫到一起,签了一个「生死契约」:

你们的罪可以免,但你们的命和钱,都属于国家的了。你们要把钱给我投到国家指定的产业里去,为国效力。

这时候的富豪们哪敢说不,它们纷纷表示愿意捐家产,跟着卡卡混。从此,财阀们从「非法致富的囚犯」,摇身变成「产业报国的战士」。

为了把这些战士牢牢拴住,朴正熙干了件绝事儿:他把所有的私营银行,全部收归国有。

这招直接掐断了财阀的资金命脉,从此以后,谁能拿到贷款,能拿多少,全由政府说了算。

为了筹集资金,朴正熙还在国际上要钱。

1965年,朴正熙顶着巨大的骂名,和日本签署了《韩日基本条约》,宣布韩国不再追究日本的战争赔款责任。

作为交换,日本向韩国提供了总计8亿美元的赠款和贷款 。

他还向美国要钱。在越南战争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朴正熙总共派遣了超过30万的韩国军队,开赴越南战场,换来了巨额的经济援助。

一边搞钱,一边赚钱。从1962年开始,韩国搞起了「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第一个目标,就是发展纺织这类轻工业,目标很明确:出口!出口!一切为了出口!

为了让财阀们玩儿命干,政府给出的服务简直是「保姆级」的:不仅给低息贷款,还提供国家担保,让他们在国外筹集资金。

总结起来就是,「你大胆去借钱,亏了算国家的!」

于是,财阀开启了疯狂扩张的模式。

当时最刺激的,是每个月在总统府开的「扩大出口促进会议」。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朴总统亲自坐镇,底下是各部门部长和各大财阀会长。

总统挨个念出口数据,谁完成了任务,当场嘉奖,可能是新项目的贷款,也可能是新行业的牌照。如果谁没完成,卡卡就劈头盖脸一顿骂。

在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模式下,韩国的出口额像坐了火箭一样,从1962年的5000万美元左右,飙到1977年的突破10亿美元。

70年代,美国在亚洲收缩兵力,这让朴正熙感到了巨大的不安全感。他提出了「自主国防」的口号,核心就是「富国强兵」。

朴正熙启动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疯狂把钱砸向了钢铁、造船、电子、石化这些行业。

为了建钢铁厂,他找来了自己的老部下,也就是同是军人出身的朴泰俊,朴正熙一咬牙,把日本给的战争赔款给了他。朴泰俊立下军令状,说要是项目失败,全体员工就集体跳海。

最终,浦项制铁不仅建成,而且投产半年就开始盈利,震惊了全世界。

在政府的支持下,从零开始搞造船。短短几年,现代集团在蔚山的造船厂,就成了世界第二大造船厂。

李秉喆更有远见。他力排众议,成立三星电子,进军电子产业,当时连政府官员都觉得他疯了。但正是这个决定,让三星后来成了全球电子业的霸主。

这时候的财阀,已经不仅仅是企业了,它们是国家的国防承包商,是「大到不能倒」的存在。

1979年,朴正熙被自己的情报部长金载圭枪杀,独裁统治结束了。韩国人迎来了另一个军人强权——全斗焕。在全斗焕时代,财阀大体上维持了之前的定位。

1987年,韩国进行了民主化改革,迎来了新的时代。

那么,这些在独裁者庇护下横着走的财阀们,也该落幕了吧。

但历史的走向,往往比小说还要魔幻。

韩国人在把总统权力关进笼子的同时,也很意外地,把财阀从笼子里放了出来。

在之前的时代,财阀虽然风光,但说白了还是国家的「高级打工仔」。卡卡让你干啥你就得干啥,让你往东你不敢往西。

可是现在,政府无法再进行铁腕干预。从此,财阀们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次转型:它们纷纷从「工具人」,摇身一变,成为「家天下」,也就是家族统治。

从国家投资,到家族控制,这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值得被记录的中饱私囊。

03

财阀家族往往用「金字塔控股」和「交叉持股」的方式,只需持有少量的股份,就能控制整个集团。

所谓的「金字塔控股」,并不难懂。

假设你手里只有1亿元本金。按常规做法,你需要至少占51%的股份,然后去控制2亿元不到的公司。

但是如果采用金字塔的思路,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你可以先成立一家控股公司,把自己1亿元投进去,占51%的股份,这家公司名义上的总资金是1亿÷ 0.51 ≈ 1.96亿元。

接下来,在第二层,你再拿这家近2亿的公司,去成立子公司,继续保持51%的控股。那这个子公司能有多大?

2亿÷ 0.51 ≈ 3.92亿元。注意了:这时候,你的1亿本金,已经间接撬动了接近4亿元的公司资产,而控制权依然牢牢在你手里。

继续第三层,同样的逻辑,3.92亿 ÷ 0.51 ≈ 7.69亿元。到这一步,你的1亿本金,已经放大成接近8亿元的实际控制规模。

再往下第四层、第五层,就会更夸张。层层叠加之后,你凭着区区1亿元,就能牢牢把持住一个十几亿、几十亿的庞大集团。

这就是金字塔的精髓:每一层都用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权,牢牢抓住权力,把剩下的部分拿去融资。外部股东掏的钱越来越多,但在每一层都只能当「少数派」。

到最后,表面上看你只有1亿的本金,实际上却像魔术师一样,控制了一个远超本钱的商业帝国。

根据2019年的数据,在韩国大财阀的创始家族成员中,直接持有的股份加起来平均只3.3%左右,但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他们实际控制的股权比例,高达54.3%。

除了金字塔持股,财阀还有一种常见的玩法,就是「交叉持股」。它的玩法也不难理解,就是让集团内部的公司互相买对方的股份,形成一个闭环。

比如说,财阀旗下的A公司持有B公司,B公司再去持有C公司,C公司最后反过来持有A公司。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环形防护网」。

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外部股东想要进入集团,买下其中一家公司的股份,看似已经有了位置,但发现关键投票权早就被「圈子」里的人互相支持掉了,想撬动整个结构几乎不可能。

第二,家族在这个圈子里只要牢牢控制住一点股份,就可以通过互相持股的关系,把力量无限放大。就算有人试图发动敌意收购,也会被这层层反锁的结构挡在外面。

交叉持股让整个集团形成了「自己人护自己人」的局面。靠这种内部互锁的方式,整个集团变成了财阀家族牢不可破的城堡。

三星太子爷李在镕,当年因为接班入狱,也是因为股权的事。

李在镕作为三星集团的继承人,在他父亲李健熙病倒之后,必须把集团的控制权拿到自己手上,但是李在镕持有的股权并不多。

于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方案出炉了。李在镕想推动三星旗下两家公司——「第一毛织」和「三星物产」的合并,来获得更多股权。

「第一毛织」是李在镕自己持股比例最高的公司,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他的「亲儿子」。而「三星物产」,是整个三星集团事实上的控股公司,相当于整个家族的「大管家」。

李在镕的计划,就是把「亲儿子」第一毛织的估值估得非常高,把「大管家」三星物产的估得非常低,然后让亲儿子去收购大管家,这样,「亲儿子」高股份,就转化成对「大管家」的控制权,进而控制整个三星集团。

但是这个计划有个bug:被低估的「三星物产」,里面不全是自家人,它还有一个有投票权的外部大股东,那就是韩国国民年金公团(NPS),也就是韩国老百姓的养老钱。

NPS肯定不愿意同意这种收购,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养老金增值,低估则损害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可以说是全体韩国民众的利益。

为了让NPS屈服,李在镕把目光投向了总统朴槿惠,通过总统的闺蜜,向朴槿惠打了3600万美元。

这笔钱花出去之后果然好使,经过总统的一通操作,原本反对的NPS,竟然投下了赞成票。李在镕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对三星的继承。

最后,这场腐败交易被调查,总统和闺蜜锒铛入狱,双双判了二十年以上的重刑。

但是神奇的是,李在镕本人,却在仅仅被关押了大约一年之后,就以「缓刑」的名义,被当庭释放。随后,他更是直接被下一任总统尹锡悦直接「特赦」。

更关键的是,他的这场腐败收购本身,也没有被进一步追究。

这件事,深刻地体现了韩国社会的一个现实,那就是法律拿财阀没办法。

韩国大财阀的掌门人,有一个算一个,几乎都因为贪污、贿赂、掏空公司等罪名被起诉过。但是,他们都没有付出真正的代价。

每次法院一槌定音,青瓦台那边就有人来信了,让法院从宽处理,理由基本上都是:「他对韩国经济实在太重要了,如果进去,会阻碍经济发展。」

甚至于,青瓦台自己的人可以进去,但是唯独财阀不能进去。

法律在他们面前,仿佛成了一道宽松的旋转门,进去溜达一圈,换身衣服,出来又是一条好汉。也因为如此,韩国财阀,也普遍养成了那种「你尽管判,出不来算我输」的态度。

这种法律的无可奈何,又进一步滋生了财阀的傲慢。

大韩航空会长的女儿赵显娥,坐自家飞机,就因为空姐给的坚果没放在盘子里,直接给了个袋装的,她就当场发飙,逼着已经开始滑行的飞机掉头回登机口,把乘务长赶下了飞机。

这事儿听着很奇葩,但财阀那种深入骨髓的傲慢和特权意识,在韩国很普遍。

韩国人还专门为这种行为造了个词,叫「甲质」( Gapjil),就是指有权有势的人欺负下面的人。

04

财阀问题,给韩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法律和道德问题。

前段时间,互联网上流传着一句话,叫「一鲸落,万物生」。这句话,用在韩国也很合适。

所谓「大树底下不长草」。有财阀这棵参天大树在,不仅整个韩国社会长不了草,连基础的养分也都被吸干。

一个韩国人,很可能住的是三星盖的房子,用的是三星造的手机,去的是三星建的医院,买的是三星出的保险,连出去玩,都是去三星开的主题乐园。

即使你逃过了三星,你也逃不过其他财阀,因为他们的产业,渗透到了韩国社会的每个毛细血管。

像是现代、LG、SK,业务范围也都非常广,往往是横跨电子、化工、汽车、建筑、金融、零售、酒店等几十个毫不相关的行业。

目前,财阀在韩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大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光是三星、SK、现代汽车和LG这四家,他们一年的总收入加起来,就相当于韩国整个国家GDP的40.8%。

如果把范围扩大到前三十家财阀,这个数字会飙升到77%。

也就是说,韩国人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有将近八成,都是在这些财阀的体系里流转的。

在出口方面,财阀更是绝对的主力军。

韩国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体,韩国将近一半的出口额,都是这四大财阀创造的。

财阀是控制着韩国经济命脉的核心玩家。他们的决策,能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走向;他们的兴衰,更是直接关系到韩国的国运。

这种不健康的生态,给韩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问题。

比如,财阀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系统性地挤占了整个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创新空间。

举个例子,你是一家韩国小企业的老板,你辛辛苦苦研发出了一种技术,然后被财阀看上了,笑眯眯地过来说要跟你「合作」。

能被商业大佬看上,你自然觉得非常开心。

但是没多久,对方就把你的技术「学」到手,或者拿到手,再用自己雄厚的资本优势,反过来把你挤出市场。

再比如,你是一家给财阀供货的小工厂,他们可能就会把你的利润压到最低,压到比纸还薄,让你既饿不死,也吃不饱,只能勉强维持生存,让你敢怒不敢言。

这种极不平等的关系,被韩国人称为「甲乙关系」。在这种环境下,创新的结果是消极的,创业的结果是悲观的。

研究显示,韩国初创企业的存活率极低,三分之一以上在第一年就退出市场,剩下的一半又会在第二年倒下。这个数据,同样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韩国创新政策评估(2023)》的报告也显示,尽管韩国的研发投入占 GDP 的 4.9%,是全球最高之一,但创新成果却严重集中在少数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扩散十分有限。

这种「高死亡率」和「低创新率」的背后,并不是韩国人不努力,而是这种体制性的原因,让他们没有成长的土壤。

除了商业生态,财阀还在整个社会撕开了巨大的裂痕。比如说,泾渭分明的「双轨劳动市场」。

对于劳动者来说,财阀企业是充满吸引力的「就业头等舱」,它们只雇佣韩国大约10%的劳动力,却提供了最高的薪水、最好的福利和巨大的社会声望。

另一边,普通企业吸收了绝大多数的劳动力,他们的薪资待遇,跟财阀企业有着天壤之别。

韩国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工资水平差距之大,在发达国家里名列前茅。

这就造成了一个极其扭曲的局面:所有年轻人都削尖了脑袋往财阀里钻,仿佛人生只有两种工作:财阀内,和财阀外。

在这种背景下,韩国人对于财阀的态度,也是相当矛盾的。

一方面,没有「财阀」,就没有「汉江奇迹」。

今天韩国引以为傲的手机、汽车和家电产业,都是财阀一手打造的,他们是韩国民族自豪感的来源。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社会公敌」,让无数年轻人陷入绝望。

如果你去问一个普通的韩国年轻人,他可能会一边痛骂财阀,一边又梦想着进入财阀。

这种全民性的矛盾心态,或许才是财阀体系虽屡遭抨击,却依然根深蒂固、难以撼动的最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

因为摧毁这个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就相当于摧毁了韩国社会本身。

参考资料:

《韩国赶超经济中的财阀制度研究》刘洪钟

《压缩现代性下的韩国:转型中的家族政治经济学》 张庆燮

反思韩国模式:威权主义、财阀与亚洲金融危机 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

OECD Reviews of Innovation Policy: Korea 2023

South Korea prosecutor says Samsung's Lee paid bribes to Park's friend 路透社

The Korean Economy – the Miracle on the Hangang River 韩国文化中心

Samsung, Lee Jae-yong’s Conviction, and How Business in South Korea Is Changing 哈佛商业评论

Korea's top 4 conglomerates take up 40% of GDP in 2023 The Korea Times

坚果门-维基百科

South Korea in the Vietnam War 维基百科

Treaty on Basic Rel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维基百科

K-Developedia网站

TechinAsia网站

浦项钢铁官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C实验室”(ID:InsightPlusClub),作者:IC实验室,36氪经授权发布。

+1
1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扬杰科技22亿收购贝特电子,溢价超2倍,设11亿对赌。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