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磅 AI 新政发布,未来10年的超级机会来了
从昨天晚上到现在我都很激动,一大早起来迫不及待写下这篇文章,因为我们正站在新历史的起点上。
中国政府网发布了一份《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直接公示了未来 10 年的超级大机会。
真的,我这么描述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同样的剧情我们已经经历过一次了。
2015 年,也就是正好 10 年前,「互联网+」新政落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推上台前,加上前三年的铺垫,移动互联网黄金十年正式开启。
ChatGPT 进入大众视野的时间是 2023 年底,当时我还写了一篇保姆级使用教程。
到现在,两年过去,各种 AI 大模型和 AI 应用产品层出不求。
如果以「互联网+」提出的节点往前推两年,包括微信支付、滴滴、小红书、美团外卖、拼多多、抖音等如今的超级平台产品都是 2013 年后才出现的。
他们有一个共性,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生产品」。
时间再拉到今天,AI 在全世界范围内席卷已经从两年前开始了,国家这时候发布「人工智能+」新政不是踩热点,而是经过了充分调研、论证、设计以及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这预示着,未来 10 年的窗口期正式开启,属于科研、产业、应用、甚至普通人的机会都来了。
你可能会好奇,这种上层文件对一个行业的影响真的这么大吗?
我可以肯定的说,是的,很大,非常大,十分大。
可以把「人工智能+」理解为一个顶层产品规划,既是战略层面的框架设计,也是落地执行、配套支持、资源分配的指导原则。
用大白话理解,就是后续所有的人、事、钱以及各种扶持都会向这个领域倾斜。
这是国运,不是某一个细分行业的蓝海。
那么,「人工智能+」新政里到底讲了什么呢?我还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给你掰开分析,这样也方便你识别其中的机会。
首先,新政在整体定调上是这么描述的,我标出其中的几个核心关键词。
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生产力革命性跃迁、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
这个定调是站在人类发展的全局角度描述的,重塑、跃迁、变革,代表着对上个代际的彻底颠覆。
是的,我用颠覆这个词。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过一个论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每一次生产力的变革都会带来生产关系的革新。
蒸汽时代、电力时代、计算机时代,这些历史大潮都是因为生产力发展带来了人类进步的机会,从而催生了千行百业的机会。
过程中,一部分人被淘汰,新的角色登上历史舞台,人类的协作方式发生改变,商业模式得以创新,这就是生产关系的变化。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这种规律依旧在继续。
接下来,「人工智能+」新政对顶层产品规划提出了三个时间点要求,分别是 2027、2030、2035。
2027 年,实现 AI 与 6 大领域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 70%。
2030 年,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 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2035 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的 2 年后、5 年后、10 年后,我们的生产生活会逐步全面拥抱人工智能。
这个速度,会比我们想象和感受的更快。
就拿最近的 2027 来说,两年时间可以发生什么?回想一下 2023 你就有所感觉。
如果你和我一样完整经历过移动互联网周期,站在 2018 年回看过去的两三年,你会感觉过了一个世纪。
具体来说,「人工智能+」针对的 6 大领域如下:
第一,人工智能+科学技术。
这部分和我们普通人的关系不大,主要涉及科研创新和技术突破领域,比如量子科技、生物制造、6G 通信技术。
核心在于,用人工智能技术去加速科研进展,提升效率,带来全方位突破。
我之前一直强调,AI 是生产力,不是应用。用新生产力去赋能过去在做的事情,就能带来新质生产力升级。
第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我在这个领域看到一个新词,叫「智能原生」。
简单理解,就是 AI 时代的原生产品,或者原生应用,可以对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生产品理解。
比如,微信、抖音、滴滴,这些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生产品,而不是 PC 时代产品的移动化。
放到 AI 时代,以 ChatGPT、DeepSeek、豆包为代表的产品就是智能原生,是完全用 AI 的方式来定义和设计产品,而不是把传统产品加上 AI 功能。
在产业发展领域,工业、农业、制造业、交通、金融等行业都可以得到 AI 的加持。
比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农民可以用手机查看田地里的温度、风向、水量,然后决定采取什么耕作策略和动作。
进入智能时代后,这些识别、判断、动作都可以由 AI 根据历史数据和大模型能力自主完成,完全不用人工参与。
再比如,前几天我的车险到期了,一大堆保险人员电话微信联系我,然后给我发一大堆报价,我得在这些报价单和条款里综合对比,耗时耗力,体验还不好。
进入智能时代后,AI 保险员可以根据我的需求为我定制化保单,一键完成续保,各种问题一顿丢给它,就像我们和 ChatGPT 聊天一样。
AI + 产业发展带来的机会其实就开始属于普通人了,我们做产品的会涉猎 B 端和 G 端,其中就包含着很多产业化机会。
从现在开始,几乎所有的公司都会拥抱 AI,而作为人的优势就是你的行业经验和在垂直领域的能力。
作为产品经理,创造力、同理心、洞察力等依旧是属于我们的核心能力。
第三,人工智能+消费提质。
消费提质特质消费品领域,比如现在很多家庭在用的智能扫地机器人,包括一些养老产业在做的陪伴机器人,还有就是未来的家庭 AI 助理等。
推动万物智联是消费提质的目标,包括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
像现在的一些国产新势力造车,他们和传统车企最大的不同就是底层逻辑和模式的差异,他们一开始就是奔着电动智能化去的,而不像传统车企是在原来车的基础上增加 AI 功能。
所以,前面提到的「智能原生」就是这个意思。
在消费领域,很多公司在做的产品也会大批量往这个方向发展,从而也会产生新的人才需求和就业机会。
说白了,哪里岗位多、哪里薪资高、哪里前景好,基本上都提前预定了。
第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
这方面主要涉及生活、教育、医疗领域。
比如用智能代理取代高危岗位,用 AI 赋能教育模式创新,实现因材施教和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再比如,用人工智能打造个人医疗助手,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医疗方面的应用。
我过去就是做互联网医疗产品的,AI 能力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只要得到政策上的支持和技术落地的可行性,空间很大。
第五,人工智能+治理能力。
治理能力的应用领域主要指交通、气候、生态、安全、服务等。
比如,市政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交通网络的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赋能网络空间治理,以及对大气、海洋、土壤的智能监测和治理。
第六,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这部分就更加战略和长远化了,可以理解为我们将自己的人工智能平台能力对外输出,去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
打造平权、互信、多元、共赢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开放生态,输出我们的中国方案。
除了这 6 大领域,还有 8 大基础支撑能力。
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应用发展环境、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
每一项,都是确保「人工智能+」能顺利落地,分三个时间实现总体目标。
过去几年,有一种声音说互联网没机会了,行业没落了,产品经理没前途了。
的确,有过那么几年黑暗期,但我更愿意称之为调整期。
但核心规律是不变的,只要生产力在进步,就永远不缺新的机会。
人工智能时代的推进是不可逆的,历史的潮流也是不会褪去的,我们依旧站在时代的前沿。
最后你可能会问,自己不懂 AI 技术如何才能拥抱这个属于未来 10 年的超级机会?
我觉得,就像时代在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也要变。
在 PC 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懂一点技术确实很难入行,但现在不同了,你有一个最好的老师,就是 AI 本身。
只要你能提出任何关于 AI 的问题以及你的不懂,现在绝大多数 AI 大模型对话产品都能给到你比较全面的回答。
这个过程,就是普通人使用 AI 和学习 AI 的切入点。
此外,如果你准备在这个大时代中做一点事情,记住我两年前就在说的一句话。
提升自己的 AI 含量。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怎么做,那就把你每天使用的各种工具和产品,以及你通过互联网解决任何问题和需求的过程全面 AI 化。
先上手,获得第一手体感,再研究,学习背后的逻辑和原理,紧接着你就会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觉得,「AI + X」会成为未来的机会方程式,你选择的领域,包括你自己就是那个 X 因素。
政策、技术、资源、人才、资金都在向这个领域倾斜时,我们就不要倒向另一方了。
先看懂趋势,才能提前把握机会。
前两天我写了一篇文章,说自己会结束线下产品训练营的计划,其实内在最大的原因是我要发力 AI 方向了。
我最早在 2023 年接触 AI,这两年多一直在默默学习和研究,我觉得是时候把系统化的东西变成内容、产品、服务进行输出了。
另外我想重点说的是,我在产品训练营里讲的东西会成为 AI 时代产品经理的能力、思维、认知基础,而且缺一不可。
这是不变的,底层的东西,有了核心才有应用的可能性。
要不然,很多产品经理只会接需求做功能,完全不理解产品、业务、商业。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AI 时代作为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依旧是好奇心、同理心、洞察力。
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已经不是在弯道超车了,而是具备了直线超越的机会。
大船已经启动了,我们也扬帆起航吧!
参考资料:《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唐韧”(ID:RyanTang007),作者:唐韧,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