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革命中,企业如何破局?
最近跟朋友们聊天,聊的最多的话题是该如何管理新技术革命引发的不确定性。
其实仔细想想,这些年新技术革命,例如AI、大数据、云计算等,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我明显感觉到:今天的企业,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机会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在不确定性里站稳的问题。
我常和企业家说:“以前我们怕‘黑天鹅’,现在‘黑天鹅’成了常态,以前拼的是‘踩准封口’,现在拼的是‘在风力站得住’。”
新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不是某一个环节的问题,而是从战略到组织、从人才到文化的全面冲击。咱们得先看清楚不确定性长什么样,再想怎么应对。
新技术革命的不确定性,到底不确定在哪里?
我接触过很多企业,从传统制造业到互联网公司,大家的困惑一般都集中在四个层面:
1、技术方向的模糊性:
新技术太多,每个领域都在快速迭代,企业根本不知道哪条路能走通。
比如前两年大家都在押注元宇宙,现在发现很多场景只是“概念”;
今年AI大模型火了,但90%的企业连“怎么用AI降本增效”都没搞明白。
技术的“不确定性”,本质是“投入和回报的周期”变得不可预测——投错了方向,可能血本无归;投对了,也可能被更先进的技术快速淘汰。
2、市场需求“跳跃性”:
技术会直接重塑用户需求。
比如以前消费者买冰箱看“容量”,现在智能冰箱要能“识别食材、推荐菜谱、联动电商下单”;以前银行柜台办业务,现在年轻人用手机银行“刷脸转账、智能投顾”。
需求不是“慢慢变”,而是被技术“突然拉高”——企业如果按过去的经验做市场调研,等分析完数据,需求可能已经变了。
3、组织能力的断层性:
我见过最头疼的问题,是企业“老业务还在跑,新业务要起飞,但组织跟不上”。
比如一家做传统家电的企业,想转型做智能家居,需要懂AI算法、用户运营、生态合作的新人才,但核心团队还是原来的销售和生产负责人;老板想创新,但中高层习惯“等指令”,员工技能还停留在“执行层面”。
技术的快速渗透,让“组织能力”成了最大的瓶颈——不是没战略,是“没人能落地战略”。
4、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技术革命不是孤立的,它会和全球化、政策监管、地缘政治交织在一起。
比如数据安全法出台,企业的AI系统可能要推翻重来;国际局势紧张,供应链的芯片、算法模型可能被“卡脖子”;甚至竞争对手可能不是同行,而是一家用新技术跨界的公司。
这种“不确定性”,让企业的生存环境从“线性增长”变成了“非线性波动”。
二、未来的影响:不是淘汰企业,而是淘汰思维
这些不确定性,早晚会重塑商业世界的规则。
未来5-10年,活下来的企业一定是能和不确定性共舞的企业,而被淘汰的,往往是用过去的思维应对现在的问题的企业。
具体来说,会有三个明显变化:
1、敏捷性比规模更重要:
过去企业拼的是“大而全”——规模大、市场份额高、供应链稳定。但新技术时代,“小而快”的企业可能更有生命力。比如一家做AI医疗影像的初创公司,可能用3个月迭代出一个诊断模型,而大公司因为流程复杂,半年都上不了线。
2、组织韧性比效率更重要:
效率是“把事做对”,韧性是在错的时候能快速调整。我见过很多企业,靠单一技术或模式爆发(比如某共享经济平台),但因为组织僵化、人才断层,一旦技术过时或政策变化,立刻崩塌。真正的韧性,是组织能自我进化——从上到下都有学习的意愿,从战略到执行都能快速试错。
3、人的价值比资源更重要:
技术可以买(比如买AI工具)、资源可以整合(比如找合作伙伴),但人的创造力是无法替代的。未来的核心竞争,是能否吸引、培养、留住能驾驭新技术的人。比如一家制造企业,如果有一群懂工业软件、数据建模的工程师,哪怕没有自己的工厂,也能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成为行业龙头。
三、应对不确定性的底层逻辑:从预测到进化
管理的本质,是管理不确定性;而管理不确定性的本质,是管理组织的进化能力。
分享几个我常用的方法:
1. 先提升数字感知力,再谈技术布局
很多企业一提到新技术,就想“我要不要投AI?”“要不要做大数据平台?”,但我建议先“感知”——用数据和用户反馈,搞清楚“技术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我服务过一家传统建材企业,他们想做数字化转型,但不知道从哪下手。我们先做了两件事:
- 用户需求穿透:用AI分析经销商和终端客户的对话记录,发现“安装服务响应慢”是最常被投诉的点(占比60%);
- 技术匹配测试:用低代码工具快速搭建“安装调度系统”,试点3个月后,安装准时率从75%提升到92%,客户满意度涨了40%。
技术不是“为了用而用”,而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先通过数据和用户反馈,找到“技术的应用场景”,再决定投不投、怎么投。
2、构建柔性组织,让小团队去试错
新技术革命的特点是快速迭代,大公司的层级制反而会拖慢速度。
何不把大组织拆成小前台+大中台呢,前台是小团队,负责探路,比如测试新业务、验证新技术;中台提供“炮火”支持,比如数据、算力、供应链、人才池。
我接触到很多企业,要么前台太弱,要么中台太僵化,这是因为企业没有学会柔性。
前台:给试错空间,考核创新价值;
中台:做标准化工具,让前台拿来就能用。
3、人才的新旧融合:老员工学新技能,新人才带旧经验
很多企业担心“新人不懂行,老人跟不上”,但我觉得这是机会——新老融合,才能产生“化学反应”。
老员工的“行业经验”是新技术的“落地锚点”,新人才的“数字思维”是老业务的“升级引擎”。
4、文化要做容错的土壤,而不是求稳的温室
新技术革命的风险在于“试错成本”——但如果不试错,成本更高。我常和企业家说:“能活下来的企业,不是不犯错,是能把错误变成经验。”
那要怎么做呢:
- 高管带头“说真话”:承认自己不懂新技术,鼓励员工提反对意见;
- 建立“复盘机制”:每次试错后,不是追责,而是问“学到了什么?”“下次怎么改进?”;
- 奖励“创新行为”:哪怕没成功,只要过程有价值,就给予认可。
新技术革命的不确定性,本质是“商业世界的一次大考”——考的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组织韧性”。作为管理者,我们不需要“预测未来”,但需要“让自己和组织,永远处于‘准备进化’的状态”。
不确定性里,最确定的机会,属于那些“愿意改变、敢于试错、善于学习”的人。这是我做了20年管理,最深刻的体会。
本文来自于“张丽俊Cherry”,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