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领导后,一定要避开这6大管理禁忌

张丽俊Cherry·2025年11月28日 13:43
团队的成败,取决于领导的素质。

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能看见这样一个现象:

同样一个团队,换了一个领导,就脱胎换骨,像是变了一个团队。

为什么?

因为一个团队的成败,往往取决于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没有带不好的团队,只有管理不善的领导。

真正好的领导,一定要避开以下6大管理禁忌。

和稀泥:管理缺位,当老好人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管理者:为了追求表面的和谐与“一团和气”,他对团队中的冲突、矛盾总是视而不见。

有人违反了规定,他害怕得罪人,轻轻放下;有人偷懒摸鱼,他装作没看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两个下属发生争执,他不是主持公道、明确是非,而是选择掩盖矛盾,大事化小

这看似是“高情商”,实则是一种管理上的极度不作为,会带来严重的破窗效应。

当是非被模糊,规则被践踏,而领导者却袖手旁观时,这就是在向团队释放一个危险的信号:规则不重要,底线可以碰。

最终,那些真正遵守规则、默默付出的好员工会寒心,而那些投机取巧的人会更加肆无忌惮。

团队的执行力和士气,终将在这种慢性毒药中逐渐丧失。

好的领导,是不惧怕建设性冲突的,更不会逃避决策和担责。

领导要做的不是人人喜爱的好人,而是通过明确的标准、专业的精神,让所有人清晰地知道:边界在哪里,底线不可触碰。

当保姆:事必躬亲,团队失能

很多领导,啥事都喜欢自己一把抓,还美其名曰“事必躬亲”。

其实,这是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过度自信,以及对下属的极度不信任

布置任务后,他不放心下属的执行,从方案规划、过程追踪到细节修订,都要插一手,甚至直接接管,把下属变成了工具人。

这种做法,短期来看可能会凑点效,他也可能会享受到“救火英雄”的虚幻成就感。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保姆式”的管理对团队的伤害是巨大的

对领导来说,他将自己活降级成了一个大头兵,时间被琐碎的事情耗尽,根本没有精力去做真正高价值的工作。

对下属来说,他们被剥夺了试错和成长的权利,工作热情被扼杀,成了只会等待投喂、按指令行动的机器。

好的领导,是把事情分出去,把责任留下来。

他懂得放权授权,他会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而不是干预过程中的细节

记住,你的工作不是代替员工去解决问题,而是赋予他们解决问题的权力和能力。

人情债:关系至上,感情用事

管理最忌讳的,是将“制度”与“人情”混为一谈。

有些管理者,因为和某个下属是老同事、老乡或私交甚笃的朋友,便在工作中处处“法外开恩”。

在绩效考核时,给关系好的人打高分,即使对方贡献平平;在流程审批时,给亲信走绿色通道,即使手续不全;在犯错误时,因为关系近,便网开一面,从轻发落。

将管理标准建立在个人感情和亲疏关系之上,是管理失效的罪魁祸首。

一旦公私不分,制度就如同纸糊的墙壁,形同虚设,团队内部的公平性也会彻底崩塌

当团队发现能力强、贡献大的人不如会“来事儿”、关系铁的人吃香时,优秀的人必然心生倦怠,甚至愤而离开。

剩下的,都是热衷于搞关系、钻营人情的关系户。

一个组织,一旦让人情取代了能力,让关系取代了制度,它就已经走在了衰亡的路上。

好的领导,一定会用统一、透明的制度去衡量每一个人的贡献和行为。

切记:管理是科学,而非交情;你的仁慈,必须基于原则。

双面人:欺上瞒下,信任崩塌

有一些管理者,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或掩盖工作中的失误,喜欢欺上瞒下。

对上级,他报喜不报忧,将自身的问题和团队的风险掩盖起来,粉饰太平,而且还擅长将下属的功劳归为己有。

对下属,他将自己的错误决策,包装成“组织的要求”,把自己置身事外;而在出现问题时,又毫不犹豫地将下属推出去背黑锅、当替罪羊。

这就是典型的“双面人”,让所有人都感到被愚弄、被牺牲,最终导致团队间的信任瞬间崩塌。

而一旦信任崩塌,所有的沟通、激励和制度都将失效。下属进入自我保护模式——只听不做、消极抵抗,不再敢说真话。

真正好的领导,懂得用真诚来构建团队的信任,因为你不能一边欺骗你的船员,一边又指望他们为你拼命。

信息墙:信息壁垒,各自为战

如果说“双面人”是欺上瞒下、扭曲信息,那么“信息墙”则是设置障碍、阻断信息

有些管理者出于控制欲或部门本位主义,习惯于圈地为王,建立起信息壁垒。

在上下级之间,他只向下属同步任务指令,却不告知任务背后的战略意图整体目标,让员工成了不知方向的螺丝钉。

在跨部门之间,他担心资源被抢夺,担心功劳被分摊,于是设置种种障碍,导致跨部门协作摩擦重重,效率低下

要知道,当团队成员对目标背景一无所知,他们就只能机械地执行,无法主动地、灵活地把事做好;

而当部门间信息不共享,争权夺利,就会形成无数个“小山头”,各自为政,内耗严重

好的领导,是不会搞“信息墙”的,他反而会通过定期的全员会、跨部门会,将战略意图、组织目标、关键数据向团队清晰同步。

这样做,不仅能确保上下同欲,还能激发基层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

信息越透明,大家的责任感就越强。你给员工看到全局,他们心中才会有大局。

瞎指挥:朝令夕改,方向迷失

还有很多管理者,他没什么定力,决策非常随意,方向摇摆不定。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说A战略是趋势,立刻拍板大家all in;今天听到一个内部消息说B模式更赚钱,又推翻前一天的决定,全线转向。

这种行为,本质上是缺乏深度思考、没有底层逻辑支撑导致的

在领导的反复折腾中,团队成员一般会经历三个痛苦的阶段:

阶段一:混乱和迷茫。不知道哪个指令是最终指令,不知道现在做的工作明天是否会被推翻。

阶段二:疲惫和内耗。团队的大部分精力都被消耗在了频繁的流程切换、资源重配和心态重建上。

阶段三:麻木和怠惰。既然一切都会变,那就选择消极等待,不再全力以赴,反正“过几天领导又会变卦”。

管理学中有一个基本原则:宁可在一个次优的方向上坚定前行,也不要在最佳的方向上反复横跳。

好的领导,对行业趋势有基本的洞察,不会被短期噪音所干扰。

一旦方向确定,就会像钉子一样钉下去,集中所有资源和精力,直至完成阶段性目标。

过程中虽然会有调整,但这种调整必须是基于数据反馈和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而不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情绪波动或一时兴起。

只有给予团队确定感,他们才能释放全部的能量。

最后我想说,没有天生的管理奇才,只有不断的刻意练习和持续的复盘精进。当你能在管理工作种避开以上6大管理禁忌,就是你走向专业,走向卓越的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丽俊”,作者:张丽俊,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知名组织创新专家、创业酵母创始人、《组织的力量》一书作者

下一篇

科技关联度背后的估值秘密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