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能不能赚钱,就看这一点
年底了,很多公司开始算账。
看看过去一年整体上是赚了,还是亏了,财务状况健不健康,经营上有哪些问题,根据公司资金状况,探讨明年仗怎么打。
然而,不少公司一算账,就会发现很多的问题。
比如,明明团队天天加班,流水看着不错,但分钱的时候,发现利润薄如纸片。
比如,主推的“爆款”产品,销量节节攀升,公司的亏损窟窿却越来越大。
比如,连锁门店开了很多家,营收规模持续增长,但利润却丝毫不见起色。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
前段时间,在世界500强企业拥有非常多年管理经验的张楠老师做客酵母会客厅。他在直播间和我们分享自己的一本书,《边际利润》,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
张楠老师说,问题出在了你判断业务盈亏的核心指标上。许多企业习惯于用“毛利润”来评估业务健康度。但在业务结构复杂的企业里,毛利润是一个充满幻觉的指标。
而真正判断一个业务,一家公司有没有盈利的,要看边际利润。
我结合直播和书,试着和你聊聊这个话题。
你以为的繁荣,可能是“假繁荣”
为什么规模越大,亏损反而可能越多?张楠老师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当时,他所在的一家大型多元化企业,拥有上万个SKU,业务领域涉及近十个行业。
当时,该公司主要面临三个问题:
第一,过度多元化,产品、渠道和模式都较为分散;
第二,股东要求公司尽快聚焦于一两个品类,集中资源发展;
第三,各项业务占用了大量资源,如何通过聚焦实现资源的优化分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对公司系统评估和分析,结果发现,由于产品线和业务模式繁多,公司原先使用毛利润作为盈利评估指标存在很大局限,即:毛利润难以真实反映盈利水平。
比如,某个产品的毛利率可能达到50%,在行业内属于较高水平,但该产品却仍在亏损。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在于,毛利润没有包含“三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统计。计入三费后,该产品的总费用率高达64%,导致实际亏损。这意味着,每卖出一件产品,都在加剧亏损。
事实上,很多企业,在年底算账的时候,喜欢“算大账”。他们只看整体的营收和毛利率,只要毛利率是正的,数字还挺好看,就觉得这笔生意就是赚钱的。
但其实,毛利率这个指标有局限性。它常适用于产品、客户、渠道和模式相对单一且稳定的企业,并且其背后有配套的财务模型支持。
你是卖奶茶的,毛利率为50%,“三费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占比)控制在15%左右,那么你一定是赚钱的。
然而,在多元化企业中,各业务的“三费率”差异很大:
有的业务毛利率50%,但“三费率”高达64%,实际上在亏损;有的业务毛利率20%,三项费用率仅5%,净利润率反而能达到15%。
所以,在多元化模式下,仅凭毛利率无法准确判断各业务的盈利情况。
这就好比一个果园,只看总产量,却不区分哪些果树硕果累累,哪些果树早已病害缠身,反而不断给病树施肥浇水。
企业经营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只看整体,而不去看哪些业务是盈利的,哪些是不盈利的。
如果我们不能精准识别出每一个业务单元是不是在赚钱,把资源被平均地、甚至是错误地注到了那些“吸血”而非“造血”的业务单元上,最终的结果就是“增收不增利”,规模越大,亏损总额反而越高。
那么,怎么办呢?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改变盈利分析的模式,不要粗放地只看整体营收和毛利润,而是要采用一种更精细化的财务模型。
这就是,边际利润。
边际利润,是企业的生死线
什么是边际利润?
不妨将你的公司想象成一个水池,最终的净利润,就是水池里剩下的水。
很多人只关心两件事:一是“进水管”(销售收入)有多粗,二是堵住一个最明显的“漏水点”(原材料成本)。
他们把“进水量减去原材料漏水量”的差额视为自己的功绩,这便是“毛利润”。
然而,这是一种危险的幻觉。
真实情况是,水池底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漏水孔。
一部分是“固定漏水孔”,无论是否有水流入,它们都在持续漏水,比如办公室的租金、管理人员的固定工资,这就是“固定成本”。
另一部分,则是“变动漏水孔”,它们随着进水量的增加而越漏越凶,比如销售提成、物流费用、渠道推广费,这就是“变动成本”。
而“边际利润”,就是刨除了所有“变动漏水孔”之后,真正有效的净流入。
现在,你明白了毛利润和边际利润的区别了。
毛利润的计算公式为:毛利润 = 营业收入- 直接成本。
而边际利润的计算公式为:边际利润 = 营业收入 - 全部变动成本。
这种划分的好处在于,将成本费用明确分为变动和固定两部分:
①变动成本:就是随着营业收入变动而同比变动的成本。
比如,每销售一件商品,除了这件商品本身的生产或购进成本以外,还会产生的包装费、税费、销售提成、物流运费等,这些都叫变动成本。
②固定成本:在一定时期内,不随营业收入变动而相对固定的成本。
比如,办公地点租金、人员成本、厂房设备的折旧摊销等。
不要小看这样的划分,这一转变的意义是革命性的。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个,更深入地分析每个业务单元。
它将盈利的分析颗粒度,从公司层面、部门层面,一举下沉到了最小的经营单元,即每一个SKU、每一个客户、每一张订单。
通过计算每个最小经营单元的边际利润,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到底是哪个产品、哪个客户在为企业贡献真金白银,哪个在“吸血”。
而这正是企业做出正确资源配置决策的前提。
第二个,它清晰界定公司的盈亏平衡。
通过将产品、客户、渠道等进行细分,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细分单元的边际利润。
只有当所有单元的边际利润均为正,且总和能够覆盖公司总固定成本费用时,公司才能实现盈利。也就是说,企业盈利的底线是:
总边际利润 > 总固定成本。
从这个角度来看,边际利润,就是企业的“生死线”。
如何用边际利润来指导业务?
边际利润模型不仅是事后分析的“显微镜”,更是事前规划的“导航仪”。
那么,如何用边际利润来诊断现有业务,并指导未来的战略方向?
张楠老师在直播中,分享了一个五步法操作流程。
第一步,明确单位,尽量打开、细分、深挖。
我们不能笼统地看报表,而是要下沉下去,进行细分挖掘。
可以从产品、客户、渠道等维度进行分析。
以产品为例,我们需要将产品类别和每个SKU都进行打开、细分和深挖,将每个SKU的变动成本费用逐一厘清,才能得出真实的边际利润。
很多企业喜欢说大数、算大账、花大钱,但这样的宏观核算,就导致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哪一个产品类别或者是哪一个 SKU 在盈利,也不知道哪一个产品类别或者是哪一个 SKU 在亏损。
打开,就是将每个SKU都单独分析,有一个 SKU 就打开,就像我们党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叫“支部建在连上”。
我们的分析一定要落实到每个SKU上,这样我们才能清楚每个产品的变动成本费用。
在分析变动成本费用的时候,我们需要改变过去的按照部门、岗位划分核算的形式,细分为全链条的划分核算。
传统上,企业按行政部门(如销售部、供应链部、采购部等)归集成本,现在则需要从原料采购、生产、仓配、运输到客户交付的全流程来核算变动成本费用。
这种全链条的核算,能准确反映各环节的实际消耗。
统计变动成本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我们要把能划分为变动成本费用的,尽量划分为变动成本费用。在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要划分更多的变动成本。
第二步,建立模型。
为每个SKU建立独立的边际利润计算模型。根据“边际利润=营业收入-变动成本”的公式,计算出该SKU的边际利润。再用边际利润除以营业收入,便得到边际利润率。
比如,你开了一家奶茶店,目前卖有A、B、C三类产品。
A产品一天的营业收入是10000元,包括材料成本、销售佣金在内的变动成本为4000元,那么边际利润,就是6000元。而边际利润率就是60%。
B产品一天的营业收入是6000元,包括材料成本、销售佣金在内的变动成本为3000元,那么边际利润,就是3000元。而边际利润率就是50%。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SKU对企业总边际利润的真实贡献额和贡献效率。
它也是后续所有决策的“数据仪表盘”。
第三步,分析整理。
计算分析出所有SKU的边际利润,然后按边际利润的大小进行排序。
以那家多元化公司为例,他们对所有SKU进行了细分挖掘,统计每个SKU的营业收入和变动成本费用,并按三个维度排序:边际利润率、销售增长率和收入规模。
通常,排序结果会呈现“二八分布”或“橄榄球型分布”。
二八,就是20%的 SKU 可能会贡献整个公司80%的利润。
橄榄球型,就是两头尖,中间大,边际利润高和边际利润低的产品处于橄榄球的两端,大部分产品集中在中部。
然后,要做可视化的处理,构建“产品力分析气泡图”。
以边际利润率为横轴,代表盈利能力;以销售收入增长率为纵轴,代表发展速度;以气泡大小代表该SKU的销售收入规模。
这样,各个产品的贡献度就一目了然了。
第四步,选择判断。
气泡图会自然地将SKU划分为四个象限,我们可据此对业务进行战略归类。
第一象限:边际利润率为正,销售收入增长率为正。
处于这个象限的产品,应该继续推进增长,扩大销售收入,并加以保护和发展,特别是销售规模大、边际利润高的产品。
第二象限:边际利润率为负,销售收入增长率为正。
处于这个象限的产品,销售越多,损失越大,我们应该综合分析边际利润为负的原因,要么停止销售,减少这类产品对产能和销售资源的占用;要么进行产品升级和改造,使其边际利润率转正。
第三象限:边际利润率为负,销售收入增长率为负。
处于这一象限的产品,基本已处于赔本且销售萎缩的状态,应直接进入淘汰流程,停止销售。
第四象限:边际利润率为正,销售收入增长率为负。
处于这一象限的产品,需要辩证地看待。虽然当前在盈利,但销售下滑若导致供应商提价或成本上升,可能危及利润。所以,需要评估其销售能否稳定或回升,否则可以考虑逐步淘汰。
第五步,付诸行动。
根据四象限的分析结论,结合战略、生产、市场等方面的因素,对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措施。
原则上公司所有产品都应有正的边际利润,没有边际利润或边际利润为负的产品要想办法尽快提升边际利润。如果没有改善空间,就要考虑进行产品淘汰。
这些分析,也会倒逼公司思考整体的产品战略、客户战略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做减法,聚焦核心。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多元化企业案例。该公司拥有1万个SKU,经过团队梳理,淘汰了边际贡献为负、销售增长乏力的SKU约4000个,保留了6000个。
这一举措节省的变动成本费用高达1亿元,这1亿元直接转化为新增的边际利润,进而成为公司的经营利润。
通过“淘汰负贡献、聚焦正增长”的策略,公司有效实现了减亏乃至盈利。
最后,再次感谢张楠老师的分享。
企业经营的本质不是规模,而是可持续的盈利能力。一家公司能不能赚钱,不要只看毛利率,边际利润才是真实的盈利指标。
作为企业经营者,要通过精准核算边际利润,聚焦核心产品,动态调整运营策略,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盈利能力,实现长久发展。
毕竟,只有持续盈利的企业,才能在商业世界中站稳脚跟,走得更远。
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丽俊”,作者:张楠,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