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第一城,失速了!

36氪的朋友们·2025年11月28日 11:24
沈阳:东北亚中心,GDP增速2.3%垫底,汽车业拖累。

01

谁是东北第一城

先解释一下沈阳为何是东北第一城。

从GDP角度看,即将迈入万亿俱乐部的大连位居东北第一。

从城市级别看,沈阳也不占优势。东北F4(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都是副省级,长春、哈尔滨与沈阳一样,既是省会又是副省级城市,而大连更是副省级城市兼计划单列市。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但从综合实力、工业实力、战略重要性,以及批复沈阳都市圈为东北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的举动来看,沈阳毫无疑问。

比如,以比GDP更能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资金总量(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来看,沈阳相比于其他三个城市具有绝对优势。在财政收入上,同样具有优势。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除了这方面优势外,沈阳在航空、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交通体系。 

无论是从综合实力,还是地理位置,还是交通实力,沈阳都是最合适做东北中心的城市。 

最关键的是,去年国家发布的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尘埃落定,一锤定音,沈阳可以算是官宣的东北第一城。 

2024年各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相继批复。其中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的定位与功能表述如下: 

哈尔滨:黑龙江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向北开放门户、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冰雪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大连: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沈阳:辽宁省省会,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推动沈阳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长春:吉林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面向东北亚开放门户等功能。

制图:城市财经;资料来源:各城市国土规划文件

在城市定位中,沈阳无疑是最高的,它的定位超越了东北范畴,是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显然,沈阳不仅是东北的中心,还要做整个东北亚的中心。

长春、哈尔滨定位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大连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 

在功能定位上,沈阳同样最高。先进制造业基地,沈阳的前缀是“全国”,大连、长春、哈尔滨的前缀都是“东北”。 

除此之外,沈阳作为东北地区一哥的最直接表述是“ 推动沈阳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 

这是其他三个城市都没有的表述。显然,在官方的语境中,带动、引领东北地区复兴的重任,落在了沈阳肩上。

02

沈阳,失速了

然而,官方定位带来的利好,并没有让沈阳起飞,反而走上了失速的道路。 

前三季度,沈阳的GDP增速只有2.3%,跑输了全国大盘2.9个百分点,在36个主要城市(主要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市、省会与首府城市)中,位居主要城市倒数第二,仅高于太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连,前三季度跑出了6%的增速,增速位居与银川并列第二。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关于大连靓丽增速背后的逻辑,本号在两周前写的文章《万亿GDP稳了!大连、温州、徐州,坐等晋级》有详细分析,在此不再赘述,重点来看沈阳失速背后的原因。 

沈阳的失速,主要在工业。 

从三大产业来看,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增加值 211.1 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广义工业)增加值 2139.4 亿元,同比下降1.9%;第三产业(广义服务业)增加值 4263.8 亿元,同比增长4.3%。 

三大产业中,唯有第二产业在下降。 

具体来看: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7,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下降7.5%;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前8个月下降11.1%。固定投资中,工业投资下降7.4%。

来源:沈阳市统计局

作为工业立市的城市,工业的一颦一笑都会影响整个城市整体经济表现。 

大连经济表现好,是因为石化这个支柱产业表现好。 而沈阳增速在主要城市中垫底,也是因为其支柱产业表现不佳。 

沈阳和广州、武汉一样,都是汽车产业“一产独大”,而且沈阳比后两者更甚。 广州的汽车工业占其整体工业的四分之一,这两年广州增速持续垫底十强城市,就是因为汽车工业调整。 沈阳的汽车工业占其整体工业的半壁江山。 

参照沈阳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数据,沈阳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6880.8亿元。 其中汽车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3349.1亿元,是沈阳拥有的唯一一个千亿产业。 

一个产业占全市制造业营业收入的48.7%。其中,宝马、通用等外国汽车品牌代工制造又是其重中之重。 

沈阳今年的汽车产业表现如何? 沈阳没有公布直接的数据,但我们可以借助两个侧面数据了解大概: 

第一,最重要的品牌宝马,今年收入与利润双降。今年年中,我在分析宝马业绩下滑的公报中,就强调过,沈阳肯定不会好受。宝马对沈阳太重要了。 

数据显示,2023年,华晨宝马产量达72.8万辆,工业总产值2515亿元,纳税490亿元,连续18年稳居沈阳最大纳税企业,连续8年为辽宁省纳税第一。 而今年宝马的业绩,或者整个BBA豪华车的业绩,都在跳水。 

第二,辽宁省前三季度汽车产量同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66万辆。

这里需要重点解释一下,今年由于汽车产量的统计口径发生改变,全国各省市产量出现了大洗牌。 

从2025年开始,国家统计局调整汽车产量统计方式,由此前的“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生产地统计”。之前的统计口径是按照生产企业的法人所在地,而今年则统一变更为生产企业实际所在地。 

比亚迪总部所在地是深圳坪山,其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公司,但很多企业的法人在深圳,所以以往实际在外地生产的汽车都计入在深圳名下。 

这就造成了深圳汽车产量这几年的疯狂增长。 

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的汽车产量仅10.93万辆,2021年为29.95万辆,2022年则飙涨到84.99万辆,2023年达到173.3万辆,成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最大的城市。 

2024年,深圳汽车产量逼近300万辆,达到293.53万辆,继续蝉联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并且超越广州、重庆,登上了汽车第一城霸主的坐席。 

而今年统计口径改变之下,广东省的汽车产量断崖式下滑。 

去年三季度广东省汽车产量378.07万辆,今年前三季度只有208.84万辆,减少了169.23万辆。 

与之相对应的是,由于原本计入深圳的汽车产量现在回归到了长沙、合肥、郑州,湖南、安徽、河南汽车产量大增。 特别是湖南,增量增幅位居全国第一。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

辽宁前三季度的汽车产量59.57万辆,相较于去年前三季度,减少了6.66万辆,同比减少了10.1%。

由于辽宁的汽车产业基本集中在沈阳,所以辽宁的产量反映的便是沈阳的产量情况。那么问题来了,辽宁或者说沈阳的汽车产量下降,是否也是因为统计口径改变所致? 

非也。因为宝马的整车生产基地,主要就在沈阳。 

宝马在中国共有四个生产基地,其中三个在沈阳,包括大东工厂、铁西工厂、里达工厂。此外, 沈阳还拥有动力总成工厂,生产发动机和动力电池,是宝马集团最新的动力总成工厂之一,占地约90万平方米。 

还有一个生产基地在苏州张家港, 由 光束汽车有限公司 运营,这是宝马集团与长城汽车于2019年合资成立的企业(各持股50%)。该工厂主要生产 MINI纯电动车型 ,是MINI电动车的全球生产基地,2023年正式投产,年产能16万台。 

MINI汽车的产量无论是按照之前的统计口径还是现在新的统计口径,均不计入沈阳。 

因此,统计口径的改变并非是沈阳的汽车产量下降的原因。 

03

沈阳,正在积极应对

面对燃油车的日薄西山,沈阳正在积极应对。 

今年年初,沈阳官方就定下了基调: 沈阳市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简单理解就是优化既有优势产业,同步发力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让沈阳的产业结构更加丰富。 

一方面,汽车产业自我革新。在新能源汽车大行其道之下,沈阳另辟蹊径,选择了甲醇汽车与氢燃料汽车赛道押注,以此改变自身的汽车产业地位。 

去年,沈阳市工信局发布了《关于加快沈阳市甲醇汽车生产及推广应用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新华社对此进行的报道,使用的标题是“打通全产业链,沈阳争做‘甲醇汽车第一城’”。 

沈阳选择甲醇汽车这个赛道,除了既有的强大汽车完整产业链优势外,东北气温低的客观环境,导致新能源汽车难以适应东北,也给了沈阳契机。 

公开资料显示,沈阳燃气集团与吉利合作改造40座甲醇加注站,计划2026年推广1万台甲醇车,形成"生产 - 加注 - 应用"闭环。

此外,沈阳在大东区建设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引入丰田等企业项目,规划2-3座加氢站。除了押注甲醇汽车外。沈阳在优化汽车产业上,还做了很多事。比如,推进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2026年投产的"新世代"车型将采用800V高压平台,能量密度提升20%。

引入吉利接手通用工厂改造为新能源基地,计划年底投产,形成与宝马互补格局。

另一方面,发力其他产业。

增设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形成“10+1”产业集群体系。 做大做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航空、工业母机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巩固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5个千亿集群规模。 

推动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集群晋升为第6个千亿集群。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建立“4+2+N”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体系,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标杆示范城市;支持重点企业布局发展智能服务机器人,推进一批产业化项目。 

力争“10+1”重点产业集群规模总量达到1.1万亿元。 根据沈阳市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统计年鉴显示,2023年沈阳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437.2亿元,占规上工业总营收的6.9%。 

来源:沈阳市统计局

占比还很低,但反过来看,上升空间也很大。 

在汽车产业之外的十大产业推进中,沈阳效仿了其他地区,采取了“链长制”: 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食品等十大重点产业集群,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链长+链主”工作机制,由市领导当“链长”,龙头企业任“链主”,设立一集群一专班,推动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截至2024年底,十个重点产业集群规模总量突破1万亿元。高端装备、汽车、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5个产业集群突破千亿。

沈阳正在努力中,努力让自己的综合实力与国家定位中的东北第一城相匹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财经”,作者:余飞,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本批次共有178款国产网络游戏和6款进口游戏获批。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