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与击毙本·拉登的神秘硅谷企业,市值突破 4000 亿美金
Palantir的神秘面纱下,究竟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与技术密码?
2011年5月1日,美国海豹突击队成功在巴基斯坦击毙了本·拉登。
当外界将目光聚焦于美军特种兵的英勇时,却少有人知这场精准突袭的背后,却藏着一家硅谷公司的技术身影——Palantir,其数据整合能力早已成为美军反恐的利器。
如今,这家曾服务CIA的秘密初创公司,市值已从上市初期的170亿美元飙升至4000亿美元,成长为横跨国防、金融、医疗的科技巨头,甚至OpenAI也效仿它组建相关团队,美银更称其拥有“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那么,这家名字源自《魔戒》“通灵石”的企业,神秘面纱下究竟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与技术密码?
废墟上的“新生”
2001年9月11日,是美国历史上难以磨灭的伤痛记忆。
悲剧发生后,美国人这才发现自己的情报系统藏着无法回避的致命漏洞。当时,不仅中情局、联邦调查局等情报机构的数据系统相互割裂,很多提前预警的情报也因无法关联分析而错失。
正是这场灾难,促成了Palantir的诞生。
2002年,刚刚将PayPal卖给eBay的彼得·蒂尔,在复盘支付平台打击欺诈的经验时突然意识到,如果PayPal识别金融犯罪网络的技术,那应该也可以破解情报系统的困局。
“恐怖分子的行动不是随机的,就像欺诈交易一样,它们会形成可被识别的网络。”来自蒂尔的这一判断,奠定了新公司的核心逻辑,也与美军重塑情报机构理念不谋而合。
2003年,Palantir正式成立,名字取自《魔戒》中的"palantíri"——那个可以看见远方却也可能误导使用者的“水晶球”。
这个名字其实也暗含蒂尔与联合创始人亚历克斯·卡普一直以来的思考,他们始终觉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要揭示真相,又需避免被滥用。
因为蒂尔早年投资时的声望,初创期的Palantir很快就拿到了CIA下属风投机构In-Q-Tel的200万美元种子投资。
对方诉求很明确,尽快为情报机构打造能整合异构数据的分析软件,让所有情报都能得到及时分析和反馈。
然而,现实给了Palantir的团队一记重击,美国情报机构对最初的产品十分不满,觉得这些“垃圾”反而耽误了大量时间。
原因也很简单,由于情报工作的高度机密性,Palantir的工程师们无法接触到真实业务场景,获取有效需求。传统软件开发那种“销售收集需求、工程师远程开发”模式根本行不通,要么信息失真,要么数据滞后脱节。
注意到这点后,经过与委托方的多次讨论,Palantir的团队最终被允许进入一线,与情报分析师共同分析情况。这种后来被Shyam Sankar系统化的模式,便是日后震惊硅谷的FDE(前沿部署工程师)模式的雏形。
为了确保情报不泄露,Palantir将自己的企业布置得像个堡垒,不仅有各种安保门禁,还刻意保持低调,既不接受采访,也从不参加行业会议。
没人能预料到,这座毫不起眼的“小作坊”,未来会撬动千亿市值。
对于当时的Palantir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情报分析尽可能确保美军的行动安全。
彼时的伊拉克战场,路边炸弹一直是美军的噩梦。传统巡逻排查既危险又低效,士兵们急需一种能快速标记风险,提前预警的工具。
同一时期,与士兵们同吃同住的Palantir FDE团队,也意识到前线战士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在地图上精准标注可疑路段”。
于是,Palantir的工程师立刻行动,连夜赶制出一款简易地图工具:士兵只需点击屏幕,就能标记出可疑风险路段,而其他战友能实时看到这些更新。
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功能,帮助美军士兵在执行任务时多次化险为夷。
战场淬炼的利器
不过,真正让Palantir崭露头角的,还是2011年追捕本·拉登的行动。
当时中情局从战俘口中得知,本·拉登身边有个外号“科威特”的核心信使,但线索仅此而已,再无更多有用的情报。
好在此时的Palantir的Gotham平台已具备成熟的图数据库技术,早已通过嫌疑人、通信记录、资金流向、活动地点等数据信息分析,构建起“基地”组织完整知识图谱。
这场跨越十年的追捕,也让Palantir的技术价值得到极致展现,其Gotham平台整合了约300万份电文、17万张卫星图像和8000小时电话录音,并将原本需要72小时的资金流追踪压缩至12分钟完成。
比如,一旦情报显示某个电话号码同时出现在恐怖分子家属通信录,以及被监视的系统中时,数据平台会立即发出警报,进行24小时不间断密切追踪。
凭借这套系统的强大追踪和分析能力,让美方最终定位到阿伯塔巴德那座无网络、无电话却有异常生活垃圾的神秘豪宅,判定为本·拉登的藏身之处,发出了抓捕命令。
就在抓捕行动前,Gotham平台还根据卫星影像构建出1∶64的豪宅仿真模型,为海豹突击队的演练提供精准依据,并依靠其打造的便携式数据链同步现场动态,让白宫全程监控决策。
这次巨大的成功不仅为Palantir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也令其在美国情报系统声名鹊起。
可对于创始人蒂尔和卡普来说,军事上的成功应用只是Palantir小试牛刀,他们早已规划出更广阔的蓝图。
从某种角度来说,Palantir的独特气质完全源于两位创始人的奇特组合。
彼得·蒂尔是一位自由意志主义资本家,而亚历克斯·卡普则是一位哲学家兼律师。两人性格迥异,却共同塑造了Palantir的DNA。
蒂尔1967年出生于法兰克福,在斯坦福大学学习哲学后转向法律,十分善于从哲学中汲取灵感,并对市场趋势和人类行为的模式有着深刻洞察。
卡普的身份则更加多元,他在斯坦福大学获得法学学位后,远赴法兰克福的歌德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深入研究了阿多诺、福柯和阿伦特等哲学家的思想,因此也格外低调。
虽然俩人的创业可以说是“天作之和”,蒂尔带来了愿景和资金,卡普带来了良知和文化,但彼此间依然有着激烈的争吵,甚至有时还数周互不理睬。
可他们依然共享一个信念:Palantir不应只是一家追求利润的数据公司,更应是一家肩负使命的“缔造者”。
这个看似有些虚无的哲学思考,却深深烙印在Palantir的产品设计中。比如卡普坚持在代码中加入透明度机制,要求软件开发必须有审计追踪、权限层和上下文注释的功能。
这种带有执念的要求,其实也是两位创始人共同的认知,他们觉得依靠算法的Palantir不应是主宰一切的“法官”,只能是增强人类的判断能力,并令其掌握最终的决策权。
事实上,这一决定既基于两位创始人站在历史和哲学角度的思考,也基于商业需求。
本体论:把业务翻译成机器能懂的词典
2010年之后,全球兴起了“大数据”热潮,可传统企业面临着与当年情报机构相似的困境: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无法形成有效洞察和判断。
于是,Palantir顺势将战场淬炼的技术又转化为企业服务能力,推出了面向商业客户的Foundry数据分析平台,再次收获诸多好评。
事实上,从反恐战场到商业运营,Palantir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构建数据库,更在于其独特的“本体论”(Ontology)框架。
这里解释下,在数据与软件工程领域,“本体论”是一套用于系统性地定义和组织知识的框架。它不处理数据本身,而是构建一个独立的语义层,为杂乱的数据赋予统一的业务含义。
简单来说,本体就是一份精确定义的“业务词典”和“关系图谱”,让Palantir可以把抽象数据整理为可灵活复用的实体,从而将企业运营“编译”为机器可理解的逻辑框架。
早期做反恐系统时,Palantir并没有习惯性地直接构建“恐怖分子数据库”,而是抽离出“人员、地点、事件”等基础对象,通过算法找出可能的关联规则进行分析,从而更精准地描绘出一幅庞大且细致的“恐怖组织知识图谱”。
当Palantir进入到金融及商业领域后,只需将这些对象替换为“账户、交易、客户”,就能快速适配新场景,再次展现惊人的数据分析和建构能力。
比如某国际化工企业经过并购,现存的多套系统数据混乱不堪,甚至无法判断“两种材料是否相同”,为此困扰了数年。而引入Palantir的本体论框架,仅用两周就理清了数据逻辑。
Palantir能顺利实施这套“本体论”,又离不开其创立的人才部署模式FDE(Forward Deployed Engineer)。
FDE,即前沿部署工程师,是一种将工程师派驻客户现场、深度参与业务的技术服务模式。也就是派驻企业的技术人员不仅要懂技术,还要理解业务,能够快速响应客户在数据整合与流程优化中的实际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模式对国内软件行业来说或许并不陌生,因为很像我们长期实践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软件开发模式,诸如“驻场开发、项目制交付”,都与FDE逻辑相通。
不过,对比传统IT咨询,FDE更强调“产品化咨询”,要求在定制化服务中提炼通用能力,并反哺平台迭代,而非单纯提供咨询服务。
而相较于欧美SaaS的远程轻量模式,FDE也更适应当前AI产品需要深度适配业务的阶段。因此,在推动企业AI落地时,FDE模式也容易让AI平台与业务场景实现真正融合。
Palantir的FDE团队通常采用独特的双团队模式,一般由Echo(负责识别关键问题和管理客户关系)和Delta(负责将想法转化为可行的软件原型并进行部署)两个角色组成。
从理论上讲,如果说“Delta”更偏向于技术实现者,那么“Echo”则更接近于产品经理的角色,也就是一个负责“听懂”,一个负责“落地”的高效协作机制。
可在Palantir独特的项目实践中,这种界限其实并不明显。
FDE:驻场的“特战小分队”
从外部看,Palantir可能像一个神秘的“黑箱”。但在内部,它奉行一种“无层级”的组织文化,在这里,谁能解决问题谁说了算,无论你的头衔或任职年限如何。
“无层级”听起来极具吸引力,但也伴随着极高水平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事实上,Echo团队更像是一支扁平化的分析师团队,他们有的是拥有深厚领域知识的专家,可能是前陆军军官、医疗保健专家或金融风控专家,但互相分工明确。
Palantir的FDE模式中,无论是“Delta”还是“Echo”,其职责都高度融合了业务战略顾问、业务分析师、产品经理、软件工程师等特质。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FDE混合体,深入客户的业务腹地,设计、配置并实施创新的工作流与应用程序。
比如团队中的Echo成员需要具备“反叛者”特质——不仅了解现有工作方式,更能认识到其中的不足,能够想象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而Delta团队则是快速实现的“原型专家”,需要给出具体可行的执行方案。即便招聘,Palantir也不追求那些有完美主义的工匠型人才,而是那些在规定时间内交付可运行的解决方案的工程师。
这种双团队组合就像一个迷你“特战小分队”,在复杂情境中寻找非常规的解决方案来应对以数据为核心的挑战。
因此,业内也将FDE的流程形象地比喻为“土石路”与“高速公路”的循环。工作团队在前线铺设的是“土石路”,虽不完美,但能立即解决客户的燃眉之急;总部团队则像“包工头”会仔细评估所有FDE团队铺设的“土石路”,识别出最有价值的路段,并将其建设成标准、稳定、可规模化的“高速公路”。
同时,FDE模式的运作还严格遵循三条“执行原则”:只做客户CEO最关注的前五大问题;随时警惕沦为处理杂活的外包团队;如果执行没有效果就立即止损,并返还相关款项。
可以说, Palantir的“本体论”与FDE模式形成了奇妙的互补关系,FDE在前线收集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本体论抽象为通用能力;而本体论的灵活架构,又让FDE能快速响应不同行业的需求。这种双重优势构成的护城河,让竞争对手难以复制。
所以,当AI时代到来时,别的公司还在纠结该如何布局和应对时,Palantir已通过精准高效的团队协作模式迎接新的机遇。
AIP:AI时代的跃升秘密
时间进入2020年代,就在许多科技公司为AI究竟该如何落地发愁时,人们惊讶地发现,Palantir独特的FDE模式,居然成为解决AI“最后一公里”难题的钥匙。
一夜之间,在招聘网站上,超过100家AI公司开始争抢具有“前沿部署”经验的人才,连OpenAI也悄悄建设了自己的FDE团队。
为何Palantir二十年前为情报机构设计的模式,在AI时代继续发挥着惊人效果?
答案或许是,AI的真正应用并非比拼技术有多厉害,而是能否与复杂业务场景深度融合,精准符合用户的深度需求,而这正是FDE模式的专长。
比如在开发AI法律助手时,Palantir的Echo团队发现,大型律师事务所需要的是精准标记合同条款的风险,而中小律所则更希望AI能帮忙起草初稿文件。为此,配套的Delta团队立即拟定出不同版本,完美适配了诸多看似相同、实则迥异的需求。
这种“深入企业、量身定制”的能力,也是传统只能通过远程交付的标准SaaS软件无法比拟的。
而这种能力,也是Palantir基于长期的“本体论”与FDE模式,推出了核心战略产品AIP(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latform人工智能平台)来落地的。
AIP不是简单的AI智能平台,而是一套“企业级AI推理引擎”,核心在于将大语言模型(LLM)巧妙集成到Palantir的私有操作网络中,通过无缝对接现有平台工具,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数据与AI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当企业员工向AIP提问时,它理解的不仅是自然语言,更是语言背后所指的具体业务对象(如客户、订单、生产线),从而给出极具操作性的答案,而不仅仅是文本生成。
在实际应用中,AIP展现出了强大的落地能力,被默克制药、空中客车、美国银行、洛克希德·马丁等全球500强企业所采纳,并为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降本增效。
例如,默克制药用AIP整合全球研发数据,将新药筛选周期缩短40%;空客用其优化供应链,减少数千万美元库存成本;在能源领域,Palantir与The Nuclear Company合作,投入1亿美元开发AI驱动的核电站操作系统,不仅标准化和简化了核反应堆的建设流程,还显著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
AIP的成功关键之处就在于,Palantir的本体论框架在数据输入AI模型之前,就已完成了清洗、整理和业务语义标注,确保了模型“吃”进去的是高质量、有业务意义的“营养餐”,而非杂乱的“数据垃圾”。
遗憾的是,许多人工智能平台仍缺乏这种能力。与之相反,它们在面对提问时,往往只能堆砌碎片化或编造的内容,导致回答错误百出或含糊其辞,用户体验非常糟糕。
即便在全球热衷于AI算力军备竞赛的浪潮中,Palantir也并未随波逐流,而是依托其深厚的数据知识积累与成熟的算法模型,专注于提供高精准度的数据分析与强合规性服务。
这一战略选择成效卓著,推动其营收持续增长,市值更是屡创新高。自2020年上市时约170亿美元的市值,到2025年9月底已突破4000亿美元,涨幅超24倍,表现远超多数AI明星股,被华尔街誉为“美国国运股”,成功跻身美股市值前20强行列。
然而,在数千亿市美金值的光环之下,Palantir同样饱受争议。
千亿市值外的伦理拷问
2025年5月,十多名Palantir前员工签署公开信,呼吁公司审慎评估与某些政府的合作,警告其技术可能“助长权威主义”。
其实,从协助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进行移民筛查,到为以色列军方提供情报分析工具,Palantir的每一次商业扩张,都伴随着人们对其技术被滥用的深刻担忧。
争议的根源,恰恰来自于两位创始人早期的担心,“技术与生俱来的双面性”。
虽然无论是蒂尔,还是卡普,都努力想让Palantir尽可能服务社会大众,而非军事技术,可现实却并非如此。
因为这个曾用于精准猎杀本·拉登、也能将疫苗高效分发给弱势群体的“水晶球”,本质上是一块空白画布——执笔人是谁,它便呈现怎样的图景,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最令人担忧的地方。
为了驾驭这股力量,Palantir在创始人卡普的坚持下,也曾试图在代码中构筑“伦理护栏”,如之前提到的审计追踪、权限分层、可解释的AI推理路径……希望通过特定机制来确保每一个决策都可追溯,让人类掌控最终的决策权。
可问题在于,Palantir在其技术中立的表象下,更根本的挑战在于“本体”设计——即究竟由谁来定义世界的基本规则。
如果最初定义“高风险行为”的标准本身就带有历史偏见,那么即便算法再公正,输出的结果也只会固化甚至放大这种不公。
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Palantir的壮大,其创始人的政治立场也逐渐与其商业利益深度交织。
当彼得·蒂尔公开为特朗普站台,并助力副总统万斯进入白宫,实际已将商业网络深度嵌入权力核心时,使得Palantir那面长期高举的“技术中立”旗帜已难以维系。
事实上,如今Palantir的技术不仅为美国军方和情报系统持续提供着信息数据服务,也早已成为北约数据共享的底层标准,是不折不扣的美国与西方战略利益深度捆绑的“数字军火商”和“战略解决方案”提供者。
甚至,Palantir搭载的Gotham也成为了美国警方和政府的专业工具,可以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来预测个人未来的潜在行为,而这种从“追溯过去”到“预判未来”的跨越,也引发了世人对自由意志与个人隐私的深层担忧。
这也让人不禁发问:既然Palantir的视线已被政治利益模糊,那其所呈现的“真相”,是否仍是客观的现实镜像?
事实上,随着Palantir不断渗入到美国军方与政治势力中,其带来的技术所具有的“双刃剑”特性也越发尖锐,既可以是企业降本增效的可靠保障,也会是地缘博弈中的厮杀利器。
其实,工具本身没有善恶,全凭执剑人之手。
回望Palantir从废墟中诞生、在战场淬炼、于AI时代跃迁的历程,其神秘之处并非技术的深奥,而在于它以自身轨迹,昭示了数据时代的生存哲学:
科技的核心智慧并非全知全能,而是懂得抉择。知道“为何而看”,这束光芒,或许比看清一切混沌事实更能指引方向。
参考内容
英文文献:
1、Auletta, K.(2014). Blood and data: The story of Palantir, Peter Thiel's secretive data company.The New Yorker. Retrieved from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4/12/15/blood-and-data
2、Auletta, K.(2014). Blood and data: The story of Palantir, Peter Thiel's secretive datacompany. The New York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4/12/15/blood-and-data
3、Bank of AmericaSecurities. (2023). Palantir Technologies (PLTR) - Initiating Coverage: TheOperating System for the Modern Enterprise[Equity Research Report].
4、Karp, A. (2023).Forward! Keynote address at AIPCon 2023. Palantir Technologi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alantir.com/newsroom/aipcon-2023-recap/
中文文献:
1、Palantir 4000亿市值神话下,中国 “Palantir”已在 AI产业换挡期浮现. 36氪
2、桑卡, S.(2012).数据驱动的决策:Palantir的故事.斯坦福大学工程讲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w0XQoVdQk
3、罗戈扬, B.(2022). Palantir Foundry深度解析:企业如何构建数字孪生.数据科学博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作者:王剑,编辑:平凡,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