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一哥加持,自动驾驶界「大疆」估值冲破百亿
自动驾驶赛道,新的百亿独角兽诞生!
大疆孵化的智能化“地面部队”——卓驭科技,刚刚官宣融资,来自中国汽车工业老大哥一汽,投资总额超36亿,卓驭科技投后估值超百亿。
自动驾驶赛道在2025年底,梯队、阵营、名次在大浪淘沙中愈加清晰:
有人上市寻求资本市场的“热钱”,有人正面临着生死难题,也有人在背后默默发力,扩大自己的疆土……
卓驭科技就是“开疆扩土”梯队的一员。
也是多模态VLA大模型、舱驾一体重构范式、传统主机厂转型追赶浪潮下,最被寄予厚望的那一个玩家。
获战投36亿,估值超百亿
与前三年的资本“寒冬”形成鲜明对比,自动驾驶行业在2025年呈现爆发之势。
包括L4/Robotaxi、低速无人车、传感器、L2+等等广义的自动驾驶赛道,今年融资大约19起,公开可查的资金总额已经超过400亿元。
卓驭科技刚刚官宣的融资,在今年一众新进展中是十分特殊的存在。
首先是资金总额高,占今年赛道融资总金额的近1/10,如果限定到L2+范围,卓驭科技则是今年从资本市场获得弹药补充最多的玩家。
与自动驾驶赛道的创业阶段相比,如今投资者阵营的构成中,VC身影逐渐淡出,产业资本成为主力,这也是产业方用真金白银为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商业化的前景投票。
比如卓驭这次超36亿元融资,由中国汽车工业老大哥一汽投出,是一汽首次对外公开投资的乘用车自动驾驶玩家。
而对卓驭来说,除了超百亿估值,一汽还成了目前最大外部单一股东。
不过,一汽对卓驭的投资是明明确确的“战略级投资”,不是并购也不是控股,卓驭科技还是保持独立法人实体运营,保持现有管理团队、技术路线与品牌战略不变。
这就是投资最核心的地方:认可。
从卓驭角度而言,一汽的认可之上,有了更强的通行证可以去开拓更大的市场。
如前面所说,2025年末卓驭科技从技术、量产两个角度看,都处在“开疆拓土”的高速增长期。
为什么是卓驭?
卓驭科技公开的股东还包括New Territory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大疆)、国投招商、比亚迪、光远投资、上汽恒旭、北汽产投、徐工云汉基金等等。
其中产业投资方的比亚迪、上汽、北汽,包括一汽,和卓驭的关系都是先合作量产落地,再真金白银投资。
按照量产落地的时间顺序,可以梳理出卓驭科技量产方案、技术的基本布局和发展趋势。
上汽,是卓驭科技最早的用户和支持者之一。大疆车载方案在五菱一系列A级小车上的落地,是整个行业高阶智驾功能普及的开端。
比如卓驭科技突破行业默认极限,在7V 32TOPS的“简陋”条件下实现车位到车位L2+功能全覆盖:
此外,上汽系的合资品牌——上汽大众,也在今年9月与卓驭联合官宣,其Pro家族均将搭载卓驭核心的惯导双目™立体视觉系统与IQ.Pilot驾驶辅助系统。
比亚迪是进一步发展,是现在高阶智驾发展趋势的体现:低成本规模化普及,背后的技术驱动因素则是端到端体系。
一汽则是在这个高阶技术下方的纵向维度之外,拓宽了横向覆盖——除了红旗天工系列纯电车之外,大量一汽大众品牌的燃油车型搭载了卓驭方案。
油电同智是今年很多自动驾驶玩家重视的方向,卓驭科技既打响量产第一枪,同时也是实际进展最快的玩家。全新揽境率先在燃油车阵营中实现高速领航辅助落地,全新一代速腾L、上汽大众Pro家族也先后搭载卓驭油电同智方案,完成智能化转型。
卓驭和北汽的合作落地车型极狐阿尔法T5,代表的是未来自动驾驶技术的终极发展方向——舱驾融合。
单板单芯片,从底层硬件到系统中间层,再到算法自研优化,除了“降本”这样直接的优势,最重要的是“一个大脑”中央计算架构的必要过渡阶段。
而中央计算架构的智能汽车,在算力、模型、体验,能力等等层面,实际上是和具身智能同源同宗的——即能够自由移动、思考、进化的“汽车机器人”。
当然除了这些股东客户之外,卓驭的落地用户还很多,包括长城哈弗、奇瑞iCar等等。
总结一下卓驭科技量产方案的3个特征方向:
首先是极致硬件性能压榨能力,只用行业普遍一半,甚至是单个传感器的成本就能实现同等能力,对应着高阶方案下放普及。
第二点是油电同智,行业先行,且实际量产案例和经验最丰富。
第三是舱驾一体,背后其实代表着卓驭高端技术的发展方向——应从根源上突破传统架构局限,为智能汽车量产提供更高效的技术路径。
量产方案的三个方向,反映出卓驭科技的来时路,以及发展至今的技术选择。
2016年3月,大疆发布了精灵Phantom 4无人机,这是大疆第一次在无人机上成功引入双目视觉技术,实现了自主跟随和自主避障,直接让大疆进入机器视觉时代,这也是促使大疆坚定发展智能驾驶的关键。
同年大疆内部正式成立车载项目团队,创始管理团队也几乎来自大疆无人机项目,沈劭劼博士成为大疆车载项目的牵头人、领军人。
2021年,大疆车载首次亮相上海国际车展,第一款车是五菱的KiWi EV,在10万级小车上实现了包括自主泊车、高速NOA等高阶功能——背后就是双目增强端到端架构核心。
2023年大疆车载自动驾驶业务从集团独立,成立的新公司叫卓驭科技,技术路线开始转向端到端,完全的一段式,感知、预测、决策规划全部搞定,而且直接输出轨迹。
最大特点就是中低配置下实现高功能,让有限算力平台跑起来,背后关键的工作有几点。
首先是针对芯片SoC,卓驭核心关注是芯片能否满足自家模型需求,而非标称算力,比如芯片是否有AI专用加速器。一个例子是图像数据的缩放,如果用CPU来做,可能需要2秒钟的时间。如果用并行计算加速器去做,可能减少到 20毫秒,系统延时能得到极大改善。
选定芯片之后,卓驭会针对性做模型的优化。比如模型裁剪及量化等等,卓驭都有自研的工具。模型内部其实是一层一层的不同算子,卓驭要做的就是把芯片不同的加速器,分配给不同算子。
整个系统层面也有不少优化。比如系统里面这么多核心,每个核心上又会运行各种各样的算法,卓驭构建了一套系统调节工具,能自主识别并发现系统里资源消耗最多的任务。
卓驭在几乎只有行业主流一半算力条件下,实现对等的智能化体验,本质是从芯片到算法,再到系统层级的“代码级”精耕细作。
即使是VLA前沿探索,卓驭也不是简单的人云亦云,以短期“追赶上车”为目标采用“外挂”语言模型的方式去做,而是从舱驾一体化的底层架构发展趋势出发,拿出核心端到端算法、底层操作系统、智能座舱框架协议、接口一整套方案交付给车企。
突破了“自动驾驶供应商”的身份,成为了定制车辆底层智能化平台的角色。
回到“为什么是卓驭”的问题,以2025年年底来看,客观上技术开始向多模态大模型路线收敛,有了确定性;同时供应链高度成熟,软硬件成本与前几年相比大幅下降。
促使一直持观望、预研态度的传统车企,彻底坚定信心开启智能化转型。
车企要在“无限制格斗”——高成本的高阶方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又要在“遭遇战”——高阶方案的普及上,不分价格和能源形式,不断刷新极限。
而在这个背景下,技术上既有VLA这样的“塔尖”——让车企掌握“攀登珠峰”话语权;
又尤其擅长高阶方案的的普及——规模化效应反哺前沿技术开发;
还有成熟的“油电同智”经验——国内占比一半,国外绝大多数的燃油车智能化,有的放矢。
满足以上所有条件,并且技术、量产相辅相成,久经考验的玩家,在整个赛道几乎只有:卓驭科技。
一汽押注卓驭科技,无论从行业趋势、技术探索,还是从自身资源整合来看,都是水到渠成并且双赢的事。
如何理解
2025年末,车圈和自动驾驶赛道面临的局面是不一样的。
自动驾驶是“生死局”,已经淘汰掉大量技术实力欠缺、工程落地没经验的玩家,剩下的在争夺最后的出线名额——毕竟,产业资本既是认可,也几乎是最后一轮“输血”。
卓驭科技在其中,拿到了最充足的弹药。
而对于车圈来说,新势力、自动驾驶玩家10年时间“探险”,已经找到正确的路线,体量占绝对多数的传统车企,开启智能化转型革命,进入末位淘汰的排位赛阶段。
但双方的核心都是追逐自动驾驶的价值拐点——从能用,变成彻底好用、爱用。
最重要的要素有3条,首先是相对行业平均水平绝对领先的能力。
第二,是在实现如此体验、能力的同时,颠覆了行业固有认知和模式——对应成本。
能力、成本是表象,背后驱动是技术——从单一的端到端算法,延伸到软件代码级、硬件IP级的全栈方案。
成本控制目标催生新技术范式,新技术范式打造绝对领先的能力,领先的能力给用户不可替代的体验和价值;低成本同时又反哺规模落地,引爆用户认知壁垒。
这其实是千行百业“拐点时刻”的通用公式,包括自动驾驶。
从“能力——成本——技术”三位一体的标准出发来看,卓驭展现出目前行业唯一的“稀缺性”。
中国汽车工业“老大哥”的眼光和出手的确不一般,一发投中了2025年最优标的。
而卓驭科技反映出的“最优”含义,既是主机厂今年押注自动驾驶玩家的新标准,也是自动驾驶决赛阶段的生死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能车参考”(ID:AI4Auto),作者:贾浩楠,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