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行业不可能再有大师了,只有Agent
01.大师的“大”,是大时代的“大”
曾几何时,李光斗、叶茂中们凭借对渠道的把控力与独家方法论,成为中国营销界的“定海神针”,企业找大师、信理论一度是行业标配。
如今这一景象已然改变:新的营销大师难觅踪迹,曾经的权威理论也难以适配当下市场。回望中国营销三十年,“大师”的崛起从来不是单纯的创意胜利,而是对时代渠道红利的精准捕获。
上世纪90年代至移动互联网初期,市场的核心矛盾是“商品井喷但认知通道单一”——工厂产能过剩,消费者却只能通过有限渠道接触品牌,这为大师们搭建了黄金舞台。
典型如秦池酒,1995-1996年分别以6666万元和3.2亿元天价蝉联央视标王,“永远的绿色,永远的秦池”迅速传遍全国,1996年秦池酒销售额、利税较上年分别暴涨5倍、6倍。
业绩爆发背后并非全部源于品质飞跃,而是踩中了“中心化媒介铁三角”的红利——央视掌控国民认知、党报覆盖主流人群、早期门户垄断线上流量,渠道集中且门槛极高,品牌想触达消费者,绕不开“大师对接渠道”这关。
千禧年间,营销大师叶茂中为脑白金打造的“今年过节不收礼”,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看似直白的广告词却精准适配电视媒介的“听觉记忆点”,更关键的是它通过《新闻联播》后黄金时段广泛传播,直接触达8亿观众。
另一位行业佼佼者华与华借线下渠道下沉东风,用老乡鸡的红色门头与标准化菜单,助力区域品牌实现全国渗透。
抛开“创意大师”的光环,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核心价值,并不只是创意天赋,而是他们充当了渠道红利的“转译者”:把品牌的诉求转化为适配渠道的内容,再通过稀缺的渠道资源转化为消费者的认知。
他们手握的不仅是创意广告的魔法棒,更重要的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最后一公里”的流量钥匙。而这些也恰恰是中小企业营销普遍存在的痛点,大师们将渠道经验提炼成“独家理论”,构建起难以逾越的认知壁垒。
比如,邓德隆的“定位”理论,核心是帮品牌在央视广告矩阵中抢占独特心智;李光斗的“品牌竞争力”,本质是提升产品在商超货架上的溢价能力;叶茂中的“冲突”营销,是适配电视媒介的强刺激创意方法论。
通过书籍出版、高价培训、案例背书,大师们将时代赋予的渠道知识,包装成“不可替代”的专业资产。当企业形成“找大师=通渠道”的认知依赖后,大师们就成为了传统营销渠道的上位者,拥有渠道绝对的话语权和控制权。
但移动互联网,尤其AI的到来,给了这套逻辑致命一击。与其说是大师创造了一个时代,不如说是时代造就了大师。
02.AI掀桌,终结大师神话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摧毁了大师的“渠道特权”,AI则彻底瓦解了他们的“知识垄断”,当GPT-4能即时生成定位方案,当Adobe Firefly能一键完成创意设计,那些大师们曾经秘而不宣的方法论,如今成了人人可及的公共资源。
百度智能云市场部总经理曹海涛近日在公开场合表示,AI正推动营销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会让营销更平权。研产供销服整个过程正在被压缩到一个个AI agent驱动的系统中,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做营销的人类,但我们也是新一代,和AI并肩作战的企业家。
过去企业问花几十万才才能得到的创意营销策划案,如今,只需要一个指令就能获取。打开AI软件,输入“快消品夏季营销方案”,十分钟内就能拿到包含用户洞察、竞品分析、口号创意的完整框架,甚至能对标可口可乐、联合利华的国际案例。房产企业用营销大模型,上传客户数据就能自动生成精准用户画像与跟进话术,精度丝毫不逊色于从业五年的资深顾问。
可以看出,AI工具的普惠化进一步拉平了竞争门槛。某美妆初创品牌用AI设计工具生成产品海报,成本仅为传统设计公司的1/10,却能满足小红书、抖音等多平台的视觉需求。
根据艾瑞咨询在《2025年中国营销智能体研究报告》数据,自2023年以来,我国AI渗透下的广告营销业增长强劲,预计2030年智能营销体市场规模可突破千亿级别。
工具门槛的降低,直接改写了行业的服务逻辑。以前企业找大师,买的是“独家知识+渠道资源”的打包服务。现在AI接管了知识输出,企业要的只是“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落地能力。这种转变,让大师们的“独家优势”变得不堪一击。
根据赛迪四川的最新行业测算,截至2025年国内已有超100家企业发布营销大模型应用,这些工具在内容生产、策略制定环节的效率,较传统模式大幅提升。
知识壁垒的消失,让“大师”们的光环彻底失色。
03.AI的三个“甜点”和一个“误区”
当AI让大师的知识壁垒逐渐失效,一个新问题浮出水面:AI真能成为大师替代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AI带给营销行业的,从来不是简单的工具升级,而是一场生产力的重构。它着实提供了效率、杠杆和部分人感,解决了一部分行业痛点。但依然有未解决的问题,比如品控。
速度的价值,在AI时代被放大到极致。过去,一套营销模式的迭代周期大概是12-18个月;但如今,在AI加持下,这个周期被直接压缩到以周计算,大模型每月更新功能,AI虚拟人直播、动态创意优化等新玩法层出不穷,谁能更快响应市场,谁就掌握主动权。
效率的提升,直接解放了营销人的双手。那些耗时费力的数据分析、基础文案撰写、投放数据优化,如今都能交给AI完成。这让营销人从重复的“执行者”,真正转变为核心的“策略师”。
AI虽好,但也有明显的短板。它能生成逻辑严密的文案,却难逃模型幻觉的陷阱;能分析亲子产品的消费数据,却难以捕捉背后的人间温情。因此,在拥抱AI效率的同时,行业更需筑起品控的堤坝,二者协同,才能打磨出真正懂人心的作品。
04.甲方财经的思考,未来将是100个掌握AI工具的高手各自发光
大胆预测一下,未来,行业或将不存在全能的“营销大师”,取而代之的无数“AI+细分领域”的高手,形成“专业深耕+AI赋能”的全新行业生态。
要理解这个新生态,得先想明白营销的本质——从来不是套公式,而是理解人性、适配场景。
当下,通用大模型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已经具备了跨行业的基础人性洞察能力。所谓的“营销垂类大模型”,不过是在通用模型基础上做了行业数据微调,很难形成大师级的“独家优势”。
这也意味着行业格局将从“头部垄断”转向“分散高手”。大师模式是“1个头部带动100个追随者”,AI模式则是“100个掌握AI工具的高手各自发光”。
相应地,品牌方的需求不再是“找个大师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找个专家解决我的具体问题”。这种基于精准匹配的优选逻辑,必将为无数独具专长的中小企业和工作室带来发展的黄金期。
当百位高手各擅胜场,我们或可期待一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新时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甲方财经”(ID:jiafangcaijing2019),作者:深度思考的,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