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天门山营销翻车启示录:自嗨式营销不得人心,车企要走正道?
11 月 13 日,奇瑞汽车一则致歉声明登上了热搜。
就在前一天,奇瑞在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为风云 X3L 策划了一场“极限挑战测试”,然而期待中的高光时刻并未到来——车辆在测试中突然失控打滑,不断后退,甚至撞上了护栏,场面一度惊险。
截图:抖音
颇具讽刺的是,就在 9 月底,奇瑞汽车执行副总裁李学用还曾为这场挑战高调预热,称“顶峰相见”。如今回看这句话,配合网友拍摄的现场视频,显得格外刺眼。
截图:哔哩哔哩
事发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到场处置,奇瑞官方主动承认错误,并承诺承担所有修复和赔偿工作,积极处理善后事宜。
表面看,这场风波已暂告平息,但这场本欲彰显产品实力的“极限挑战”,最终却成为一次需要危机公关的“极限考验”。很显然,这是一场失败的营销。
不过电车通认为,这场营销的失败并不在于挑战本身没有成功,它从一开始就隐约透露出“为高调而高调”的倾向,过度追求场面效应,反而模糊了产品核心卖点与用户真实需求之间的关联。
“自嗨式营销”不可能是好营销
天门山 999 级天梯堪称汽车性能的“终极试炼场”:全长近 300 米、垂直落差 150 米,平均坡度达 45°,这种充满高频冲击的路况,对车辆的动力输出、四驱扭矩分配、轮胎抓地力以及底盘悬架稳定性都是极致考验。
不过,这一挑战早有标杆先例。2018 年,华裔 F1 车手董荷斌驾驶指导价 80 万元以上的路虎揽胜运动版 P400e 插电混动 SUV,历经数月专项改装与实地演练,以 9 分 51 秒的成绩成功登顶,使其成为全球首款征服该路段的量产车。
奇瑞风云 X3L 此番挑战的意图十分明确,就是想低成本复刻这一成功路径,凭借 10 万出头的定价,与 80 万级豪华越野车“顶峰相见”。在这种巨大的价格反差下,奇瑞风云 X3L 若挑战成功,不仅对消费者的说服力会呈几何级提升,更能快速为其贴上“高通过性”的核心标签,进而实现营销破圈,进一步刺激销量数据。
图源:奇瑞风云新能源官网
为了配合天门山挑战,奇瑞将营销重点放在“鲲鹏增程动力 100% 爬坡”“智电四驱高通过性”等越野属性上,试图打造“平价硬派 SUV”标签,更是直接喊话“路虎能做到,中国奇瑞也能做到”。
然而,风云 X3L 的售价是在 10 万出头,瞄准的是主流家庭用户、年轻都市通勤族及预算有限的首次购车者,他们更在意城市通勤的经济性、家庭出行的空间舒适性、日常使用的可靠性,即便有偶尔的近郊露营或轻度非铺装路通行需求,有基础的通过性也就足够了。
但是天门山天梯的“极限挑战”,完全脱离了受众群体的实际用车场景,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在 45° 陡坡上攀爬台阶”的能力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相比之下,官方宣传的 215km 纯电续航是否会明显缩水、馈电油耗 5.4L 是否真实、高通 8155 芯片加持的车机是否流畅、主被动安全能力是否完备,才是他们购车决策时真正关注的核心痛点。
换句话说,这场营销的失败,归因于脱离消费者的真实需求,陷入了“自嗨式营销”。
图源:东风日产官网
无独有偶,某汽车博主驾驶日产奇骏在沙漠玩车的相关内容,同样引发了大量负向反馈,日产奇骏的核心受众同样是城市家庭用户,当时车辆所搭载的三缸发动机主打低油耗优势,更应该设法强化车辆的燃油经济性,而非刻意在沙漠中进行高强度冲沙、爬坡等极限场景,完全背离了车辆的设计初衷。
品牌一旦沉浸在“以小博大”的营销幻想中,就会很容易忽视了用户的实际用车诉求,挑战失败还只是小事,一旦引发公众对产品实力与品牌专业度的双重质疑,带来的损失可能是无法估量的。
拒绝“黑红也是红”,车企营销要走正道
除此之外,“车内吃火锅”“横渡长江”“车内应急马桶”“卖惨式发言”等奇葩营销案例频出,部分车企强行创造出不切实际的用车场景来赚流量。
按理来说,车企在提出这些奇葩营销之前不可能没想到,与真实用车场景相违背的传播只会带来负面传播效果,但为什么车企还要一意孤行?
图源:微博
在电车通看来,汽车行业奇葩营销增多,本质是市场内卷、流量焦虑与营销逻辑失衡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0~2024 年,中国汽车的销量从 2531.1 万辆增长至 3143.6 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4.5%,其中新能源汽车去年的累计销量首次跨越 1000 万辆大关,同比增长 35.5%。
车市的需求量在逐步释放,但汽车是大宗消费品,决定了消费者始终笃信品牌专业形象的价值。这种信任溢价让头部阵营持续虹吸主流销量。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传统营销模式的效果逐渐减弱,过去车企还能通过车展、广告投放就能触达用户,现在消费者早已被海量信息淹没,很难对单一品牌产生深刻印象。
对于品牌势能不足的车企,它们不得不寻求差异化的营销路径,只是差异化并非易事,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技术创新、配置升级的难度越来越大,部分车企便将目光投向了“营销创新”,试图用奇葩、极端的方式制造话题,实现“弯道超车”。
毕竟,黑红也是红,胜过寂寂无闻。
然而部分车企错误地认为,要获得足够的曝光度,就能转化为销量,却忽视了营销的核心是传递品牌价值与产品优势。
以蔚来 ES8 为例,作为定位家庭用户的大型 SUV,它没有跟风极端场景营销,而是聚焦目标群体最关心的“家庭出行舒适度”,将“空间优势”打造成核心传播点。空间虽是汽车营销的老话题,但蔚来 ES8 精准戳中用户痛点 —— 打破“SUV 第三排是鸡肋”的行业固有认知,用“身高 180cm 成年人也能从容落座第三排”“二三排座椅灵活放倒拓展装载空间”等真实场景,传递空间的实用价值。
这份精准定位也转化为实打实的市场成绩:10 月份蔚来 ES8 售出 6703 辆,在大型 SUV 市场跻身前五,成功超越理想 L9、腾势 N9 等强劲对手,销量与口碑形成正向循环。
这种营销没有夸张噱头,却让用户直观感受到“这款车能解决家庭多人出行的空间焦虑”,既契合了目标用户对“家庭出行神器”的核心期待,又强化了品牌“注重用户体验”的专业形象,最终让空间优势成为蔚来 ES8 的标志性标签。
图源:电车通摄制
试想,若李斌拿全新蔚来 ES8 去挑战天门山天梯,即便挑战成功,也很难将流量转化为有效订单。毕竟追求家庭舒适出行的用户,根本不会在意车辆能否征服 45° 陡坡,这种脱离核心需求的营销只会徒劳无功。
两者对比足以说明:真正成功的营销,从来不是靠奇葩话题博眼球,而是让营销内容与产品优势深度绑定,让用户清晰感知“这款车能解决我的实际问题”。这正是蔚来 ES8 空间营销的核心逻辑,也是所有车企值得借鉴的营销本质。
写在最后
汽车营销的本质,其实是连接产品和用户,让消费者清晰感知产品的价值,进而筑牢品牌信任的根基。
不过,我们不必对车企营销过于苛刻,毕竟初衷正经的营销,经市场传播后也可能出现偏差。
小米 SU7 Ultra 1.98 秒破百的性能,本是技术实力的体现,却被部分车主“用偏了方向”:有人在城市道路拍摄漂移、急加速视频博眼球,更有甚者因超速引发车祸。不明真相的网友,往往会将这类危险操作归咎于品牌,指责车企鼓励激进驾驶。
图源:电车通摄制
但事实上,雷军在新车发布会上已多次强调 “安全驾驶”,反复提醒车主切勿在公共道路滥用性能,而在 11 月 12 日,公安部组织起草的国家标准计划《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向社会征求意见,当中就指出乘用车每次上电/点火后(发动机自动启停除外),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 5s 的默认工作状态。这一规范的出台,不仅是对道路安全的有力保障,也是对营销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的有效修复。
故而,汽车营销绝非一场“炫技博眼球”的独角戏。车企应精准锚定产品定位,将解决用户需求作为首要准则;消费者也需保持理性,对营销手段是否为噱头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监管部门则要发挥规范引导作用,促使行业回归健康的营销环境。
唯有三方协同发力、同频共振,方能让营销真正成为产品价值的放大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车通”,作者:电车通,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