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无效“拼命”:高手都在悄悄磨练的五种“非对称优势”

神译局·2025年11月13日 15:06
因为光靠拼命未必就够了。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别再无效“卷”了。真正拉开差距的,是这五项不被察觉的“非对称优势”。文章来自编译。

从我记事起,我成长过程中的一切似乎都围绕着赚钱。“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就永远找不到工作。”

不光是我。

在大多数印度家庭中,生存本身就被当作成功来崇拜。

所以我们被迫走上了一条熟悉的道路:努力工作、获得学位、然后找一份工作。

但在今天,熟悉(的老路)已经过时了。

因为当信息无处不在时,仅仅“知道”是不够的。你需要知道“该知道什么”,以及如何利用它来产生影响。

但谁在教你这些呢?

你的老板希望你干活又快又好,而不是变得睿智。

社交媒体希望你不停地刷屏,而不是思考。至于学校?他们还在忙着帮孩子们为那些早已不存在的工作做准备。

世界不只是在变化而已,而且还在加速。一眨眼,你就已经落后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识的那些最聪明的人,不会花时间去过度吹捧他们过去学到的东西。

他们在悄悄地掌握一套截然不同的技能,这些技能更有可能复利式地增长,累积成他们的“非对称优势”。

以下是其中最重要的五项。

1. 如何像“人”一样运用 AI(而不是像“猿”一样)

大多数人使用AI的方式,就像穴居人用火。他们胡乱挥舞,灼伤了自己的手指,还没等反应过来,整个村庄都着火了。

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呢?他们把AI当作实验室,而不是玩具。

他们从研究开始。

当大多数人还在谷歌上搜索“最佳生产力提示词”时,他们已经在跟踪那些正在开发、破解和驾驭这些工具的人了。

他们阅读案例研究,他们在 Twitter 或 Discord 上观察那些“奇怪”的实验。他们不只是在使用 AI,他们还在学习别人是如何将 AI 推向极限的。

这就是区别所在。普通用户会紧抓一个工具不放,奉为圣 经。什么都用 ChatGPT,什么都用 Midjourney。

但那些真正快速成长的人,更注重叠加使用多种工具来构建他们的工作流。

他们知道哪个模型写草稿写得更好,哪个模型总结速度更快,哪个模型生成的视觉效果不会出现“画崩了的手”。

他们测试、比较,然后有意识地分配任务。

是,这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专注。这就是为什么其产出结果是那些只花 20 美元订阅 ChatGPT 的人无法复制的。

但关于工具,有这么一回事:它们不会顶嘴,但人会。

无论你的技术栈有多先进,你迟早都要和桌子对面那个大活人打交道。那才是博弈真正开始的地方。

2. 如何做到“无需谈判”的谈判

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不会试图在谈判中“获胜”。他们会让价值变得如此明显,以至于(对方)根本没什么可争论的。

这就是关键。

当对方能清楚地看到自己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时,他们就不再抵触,反而会开始向你靠近。

  • 对一家初创公司来说,这可能意味着证明你的产品为客户节省了 30% 的成本。再辅以真实数据,让这一论点无可辩驳。

  • 对一名求职者来说,这意味着展示你的过往业绩与公司目标是多么的契合。

  • 对一名自由职业者来说,这意味着积累一些小型案例,证明客户付给你的费用能换来十倍的回报。

所以,你的简历、你的演示文稿、你的作品集,都必须成为一座连接他们的问题和你的解决方案的桥梁。

做到这一点,谈判在开始前就已扭转了局势。对话的焦点不再是价格,而是怎么才能得到。

但这毕竟是双向选择。有些合作方的预算可能确实很紧张,或者就是想把“柠檬”榨得太干。

对于第一种情况,你需要留意你打交道的是哪类业务。如果它未来能成为一个很棒的案例,那么适当降低价格,换来一份更亮眼的作品集是值得的。

至于第二种情况,一个糟糕的客户往往比没有客户更糟糕。所以,还是省省心吧,免得收获差评,直接把他们指向最近的柠檬水摊就好了。

然而,即便你能让条款向你有利的一方倾斜,但如果你每天都淹没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工作中,这一切也毫无意义。

3. 一项让“专注”变得有意义的必备技能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每个人都很忙,但只有少数人取得了成果。为什么呢?

如果你仔细想想,时间是我们唯一平等拥有的货币。所以归根结底,问题在于你如何使用它。区别不在于自律或专注,而在于“优先级排序”。

想想看。CEO 们并不仅仅是比其他人更拼命地工作,他们更关键的是决定“不做什么”。

像沃伦·巴菲特这样的投资者就曾说过:“成功人士和非常成功人士的区别在于,后者几乎会对所有事情说‘不’。”

但怎么做呢?

  • 战略性思维:分清哪些是“感觉紧急”的事,哪些是“真正重要”的事。

  • 动态调整:知道什么时候应随着优先级的变化而转移焦点。

  • 资源分配:认识到什么时候“足够好”就可以了,什么时候才值得投入深度努力。

  • 利益相关者判断:基于真实的业务影响来平衡各方的冲突需求。

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具备强大优先级排序能力的员工,其高影响力工作的产出要多 23%,而工作压力则减少了 40%。

这不仅仅是廉价的生产力技巧,这是真正的绩效倍增器。没有优先级排序,专注只是“隧道视野”;有了它,专注便能“移山”。

既然你已经知道什么才真正值得你花时间,你就需要学习如何在不刻意为之的情况下,彰显你的存在感。

4. 积累数字影响力(而不必成为“创作者”)

有一点是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

行业的玩法与个人创作者不同。在一家营销公司工作,我每天都能看到这一点。就像网红一样,品牌也痴迷于它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曝光度。

但他们追求的回报,则完全在另一个层面上。

个人创作者可能只是想摆脱朝九晚五的束缚,而品牌追求的则是品牌形象、市场信任,以及最终的估值。

这就是为什么赌注如此残酷。一篇帖子发错了,不只是“扑街”那么简单,它可能导致股价蒸发数百万。

其规模也令人咋舌。轮播图、信息图、播客剪辑、联名合作。平台太多,格式太多,渠道也太多。谁在管理这一切呢?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这些并不总是由一个委员会来运作的。

核心职能实际上只由少数几个能力超强的人在负责,他们做出外科手术般精准的决策:什么内容能火,什么内容该砍,与谁合作,何时出击。

有时候,这就像在《福布斯》这样的平台(的恰当版面)上发表一篇深度思考文章一样简单。

它可能不会在 TikTok 上获得病毒式传播,但它可以在正确的时间,塑造“对的人”对你的看法。

这才是真正的影响力。一个信号,由少数幕后主脑策划,由一个创意团队支持,最终在声誉和信任上实现倍增。

而这些策略背后的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点。

5. 如何保持不动声色(不在压力下先退缩)

我注意到,一个真正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的标志,就是看他们在复杂的高风险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那种在湍流中驾驶飞机却能临危不乱的能力。这种品质能让在担任领导角色时,价值提升多达 4 倍。

那些即使在一次次获得机会后仍赚不到大钱的人,往往是情绪上的“灾难现场”。

他们会因为芝麻大点儿的破事就彻底崩溃。

即便是那些曾经成功的人,当他们失去了那种极致情绪成熟的优势时,也会开始掉进螺旋式下降的漩涡之中。

《哈佛商业评论》将其定义为: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

掌握了这种能力的人,平均每年比其他人多赚 29000 美元。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会像锻炼肌肉一样训练这种能力。他们不会对下属大发雷霆,会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对从任何地方学习都持开放态度。

注意到缺少了什么吗?这些技能没有一项是关于“更努力工作”的。成功的关键已经从“流汗”转向了“战略”,从“努力”转向了“优势”。

有趣的是,在为时已晚之前,这些技能没有一项会让人觉得“紧急”。

随波逐流(追逐热点)只能带你走这么远,但真正的价值是在别处建立的。

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超越传统智慧,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

而这些技能可以帮助你做到这一点。

译者:boxi。

+1
2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