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用服饰提升职场自信的方法

神译局·2025年11月04日 08:00
“人靠衣装”的说法并非无道理。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关于“穿什么”这个问题,不要再纠结“我看起来如何?”,而要勇敢自问:“这身装扮让我感受到什么?”。无论你的预算多少或时尚品味如何,更具目的性的着装都能改善心态并提升表现。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图片来源:Kseniya Ovchinnikova/Getty Images

划重点:

  • 着装至关重要。服饰选择既影响他人对你的认知,也左右着你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 把衣橱变为一个工具箱。别把衣服当作基本必需品,也别把穿衣决策视为苦差事,而应视其为提升工作表现的助力工具。

  • 思考服饰对自我认知的影响。挑选衣着时,诚实地审视服装带来的感受及其承载的记忆。

  • 想想你想要展示的形象。同事或客户是否在潜意识里通过特定服饰或着装层次来判断你的可信度?

  • 思考服装的选择是否有助于你融入集体。遵循职场中非正式或不成文的时尚潮流与规范,能有效增强你的归属感。

  • 你的穿着打扮是否能真正代表自我?归属感固然重要,但表达个人身份同样关键。思考如何展现独特风格,如何通过衣着彰显自我认同。

  • 切勿忽视基本实用性。最重要的是保持舒适感。在建立自信的过程中,消除身体的不适感同样重要,这样才能让思维专注于手头任务。

直到几年前,决定穿什么去上班还相对简单。若你在办公室工作,通常有明确着装规范。无论是藏在抽屉深处的员工手册明文规定,还是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要求,你大概早已习惯西装领带,或搭配裙裤的考究衬衫。或许你会通过色彩或配饰注入个人风格,在办公室环境中试探着穿搭边界。

但2020年前后,疫情彻底改变了许多人的着装习惯,让工作服选择变成令人焦虑的难题。在这个混合办公的新时代,员工时而身着正装进办公室,时而穿着睡衣居家办公,何时该穿什么成了令人困惑的课题。2023年,我创办了一档播客节目,迄今已采访逾40位专业人士,包括主持人和企业家等,来探讨后疫情时代职场着装的挑战。

1. 着装为何重要?

作为一名特许经理人及商业顾问,我关注此议题源于这样的认知:得体着装既是心态体现,亦是衣着状态,它能激发人们的最佳工作状态。当着装得体时,我倍感自信、充满力量且积极向上,反之则易分心消沉。

需要澄清的是,我对服装本身并无特殊偏好。职场着装是否时尚于我而言是无关紧要的。我真正关注的是如何帮助人们将服装作为提升自信的工具。

除却抵御风雨、遮体蔽体的基本功能,服装更是我们向世界展示自我的媒介,它能塑造他人对我们的认知,也影响我们对自身的认知。例如,企业领袖的着装会影响他人对其魅力的评判,教师的衣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女钢琴家的服装甚至会左右观众对其演奏水准的评价。

关于服装对自我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发现:穿着正式服装的员工会产生更强的能力感,而休闲装扮者则更易传递友善感。尽管该研究存在争议(部分研究结果未能复现),但已有证据表明穿着甚至能塑造思维模式——例如更正式的服装似乎能促使人们关注全局并选择更健康的饮食,社会心理学家哈乔·亚当(Hajo Adam)和亚当·加林斯基(Adam Galinsky)称之为“衣着认知”。简言之,服装具有象征意义,能引发思维模式的转变,无论是衬衫、标志性帽子还是套装,当你穿上它们时,便会进入特定的心境状态。

这些影响在工作中尤为重要,因为我们需要同时具备勇气、创新精神、积极性和自律性。工作往往是我们希望展现最强状态的场合,但有时却可能成为我们最脆弱的所在。在团队环境中,我们既需要归属感,又渴望保持自我。

我发现,用经济学家艾琳·阿佩尔鲍姆(Eileen Appelbaum)等人用来解释职场表现的能力/动机/机会(AMO)模型来思考这一切是很有用的。该模型确立了三大关键要素,而着装对这三者均能产生影响:

  • 工作能力:从特定岗位的制服要求,到作为角色赋能工具的抽象“制服”概念,着装皆能影响工作执行力。

  • 工作动机:无论喜不喜欢,服装是我们彰显地位的一种基本方式。归属感与自尊心的构建作用不容小觑。

  • 工作机会:此处涉及身体舒适度。若工作服带来身体不适,则将分散你达成目标的注意力。

基于上述因素,结合我的商业经验及对众多专业人士的访谈,以下是职场着装实践指南:

2. 把衣橱变为一个工具箱。

无论你在公共场所办公,还是居家或共享空间远程工作,首要转变在于思维模式。别把服装视为基本必需品,也别把穿衣决策当作负担,而应将其视为提升工作效能的工具,其价值取决于它对你状态的影响及传递的形象。每次挑选衣物时,养成自问“这件衣服会让我产生怎样的自我认知”的习惯。一个简单练习是:先列出与工作表现相关的积极词汇,再找出能唤起这些词汇联想的服饰。

3. 思考服饰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这无关服装价格高低或是否购买名牌。若穿着时无法展现最佳状态,价格便毫无意义。真正重要的是:衣橱里的服饰能否让你感受到自身价值,并助力提升自尊与工作动力。

调研中最触动我的一段话,来自某位女性对零售业毕业生计划的反思。缺乏合适制服和购置资金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表现:"店里要求穿黑灰西装,但购置补贴要入职后才发放。我跟着人力资源部的女士去制服柜,她递给我一件非常难看的衣服。试穿时我当场哭了出来。上衣毫无版型,裙子长度完全不适合我的腿型。勉强穿了几天,每分每秒都深恶痛绝,直到拿到补贴才买下真正属于自己的衣服。那套难看的制服我永远忘不了。"

挑选服装时,请诚实地面对衣物带给你的感受及其承载的记忆。若某套服装曾带来美好体验(比如成功的会议或面试),再次穿着时你往往会更自信。但若伴随负面感受,如感到不适或不像自己,则可能削弱自信。

此外,为服装增添简约配饰也能提升自信。例如在我的播客节目中,心理学家兼神经营销专家凯蒂·哈特(Katie Hart)指出,通过佩戴腰带或胸针等细节,能“低调传递权威感”。

4. 想想你想要展示的形象。

同时,也要了解别人对你穿着的看法,以及这是否符合你想要展示的形象。同事或客户是否在潜意识中通过特定服饰元素或着装档次,来判断你是否值得信任?

一位医生向我解释,在向年长患者说明高风险但必要的治疗方案时,必须穿着西装打领带才能赢得信任。西装领带成了彰显其权威的工具。另一位医生则讲述了在疫情期间,她每天习惯性地穿着手术服上班。然而当她的男性同事穿着手术服时,其资历从未受到质疑;而她一旦穿上,却总被误认为护士。矛盾的是,正是这身“制服”使她的权威与身份遭到质疑。如今她恢复穿商务正装出诊,才确保自己被视为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

5. 思考服装的选择是否有助于你融入集体。

有位女性向我讲述求职经历,她身着淡紫色套装前往银行评估中心,这套装束本无可指摘,出门时她心情愉悦,抵达后却发现其他候选人无一例外选择黑色或海军蓝套装。她瞬间意识到自己格格不入,这种疏离感严重影响了归属感。失去归属感后,她的自信骤降,未能发挥最佳水平,最终与职位失之交臂。

假设工作无需着制服,你仍需思考如何融入职场文化。遵循职场中的非正式着装规范,能有效增强归属感。若你在设计工作室工作,而同事们日常都穿着牛仔裤和T恤,那么你大可不必穿着西装领带或连衣裙高跟鞋上班。

但这需要权衡取舍,你同样需要关注穿着是否利于发挥最佳工作状态。若你确信正式着装能让你更自在,那就大胆尝试。不妨向同事分享你通过着装调节心态的初衷。解释着装理念不仅能增进彼此理解,更能让同事们坦然展现自我,分享他们的着装选择背后的故事。

简而言之,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在融入团队的同时保留个人风格与偏好,这正是下一步的关键。

6. 你的穿着打扮是否能真正代表自我?

审视衣橱中的服饰,思考它们是否能映射出你的身份认同。若职场着装未能反映真实自我,不妨探究为何需要在工作场合扮演他人。例如,这背后是否存在超越着装选择的文化深层问题?

接着自问:能否通过着装既融入职场文化,又能自信展现自我?或许只需通过领带、袜子、眼镜甚至表带等细微元素实现;亦或选择大胆用色、突破常规的独特风格,在彰显个性的同时保持归属感。

对我而言,无论着装多么简约,总有一双鞋能彰显自我。我钟爱运动鞋,尤其那双银色闪亮的休闲鞋,无论是牛仔T恤装扮还是西装革履的日子,它都能陪伴我上班。如今这双鞋已与我的身份认同紧密相连,成为自我表达的载体。它们承载着我的个性,带给我快乐,更是永不缺席的谈资!那抹银色闪光恰到好处地传递着我的趣味,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值得深思的是:你希望如何展现个人风格?如何通过衣着表达真实的自我,并与同事分享这份独特?

7. 切勿忽视基本实用性

最后一个要问自己的问题是:我上班穿的衣服对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影响?舒适吗?面料便于活动吗?合身吗?想想那些束缚感的衬衫;清晨咖啡泼溅的白上衣;站上讲台时挤脚的鞋子;寒冬被要求不穿外套在户外工作。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实用的着装不可或缺。有时需策略性选择遮掩污渍的颜色,或优先考虑舒适度,尤其当你需要长时间站立或户外作业时。

人们常误以为自信与舒适互不相容,认为必须忍痛才能获得自信。但我的亲身经历证明并非如此。伦敦某大型广告公司面试的经历让我深刻领悟这个道理。当时我特意穿了一双高跟鞋赴约,崭新却难穿,但看起来很体面。穿着它们几乎无法行走,脚趾被挤得生疼。我不得不顶着这般痛苦穿越伦敦。抵达公司时我已痛苦不堪。面试细节尽数遗忘,记不清房间模样、面试官面容,甚至连应聘职位都记不清。唯独记得那双鞋带来的剧痛!

我们总想优先选择能提升自信的衣着配饰,但最重要的建议是:别忘了舒适感。在建立自尊的过程中,消除身体的不适感同样关键,这样才能让思维专注于眼前任务。

8. 结语

在我的播客节目中,听众们分享过那些赋予他们力量的着装故事,那些让他们挺直腰板、昂首挺胸、充满自信的装扮。同样,也有人反思过职场困境中的艰难时刻:在压力下,他们往往草草披上衣服而非精心打扮,此时他们只求熬过一天,当自我认同受到挑战时,便选择深色宽松衣物作为遮蔽,试图让外界看不见内心的挣扎。

我深信,通过解读衣橱与服饰带来的感受,我们能将服装转化为助力成功的工具。自信地穿上衣服,凝视镜中,不要再纠结“我看起来如何?”,而要勇敢自问:“这身装扮让我感受到什么?”

译者:Teresa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