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中产,为何偏爱中国扫地机
十年前,东南亚家电卖场里的扫地机器人,大多贴着iRobot这类欧美品牌的标签,很少看到中国品牌。
如今,货架换了一片天。
市场研究机构GfK最近披露了一组数据:国产扫地机品牌,已经拿下东南亚扫地机市场八成以上的份额。
换句话说,每十个打算购买扫地机的东南亚家庭,有八个最终会选择来自中国的品牌。
石头、追觅、小米、科沃斯……这些中国公司在东南亚打出了一片天地。背后不是运气,而是一场步步为营的攻城略地。
那么,它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东南亚,为何成为国产品牌的沃土?
品牌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对时代的精准把握。中国扫地机品牌在东南亚的崛起,首先在于它们捕捉到了市场爆发的前奏。
东南亚家电消费市场,正处在一个从“有”到“好”的转型升级阶段。当冰箱、空调、电视等基础大家电在东南亚家庭普及之后,像扫地机器人这种能够显著提升生活品质的改善型产品,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GfK数据显示,在2025年的前七个月,东南亚扫地机器人零售市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近40%。而其中潜力最大的越南市场,增速更是超过了70%,势头极为迅猛。
除了市场时机,客观的环境因素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东南亚城市居民多以公寓、排屋为主,居住面积适中,地面普遍铺设瓷砖和木地板。这种相对规整、障碍物较少的家居场景,恰恰是扫地机器人最能发挥其自动化效用的舞台。相比于欧美家庭常见的地毯环境,硬质平整地面也更有利于扫地机器人的清扫和导航。
更为关键的是生活习惯的契合。在泰国、柬埔寨、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人们习惯光脚在室内活动,进入寺庙、家庭甚至部分办公室和教室时都需要脱鞋。这种文化习惯使得地面清洁成为真正的刚性需求,而非可有可无的改善型消费。
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产品。这种环境与需求上的适配性,是中国品牌选择在此深耕的重要原因。
但光有产品和市场还不够,还需要有消费能力的群体支撑。
近年来,东南亚经济快速发展。2024年该地区整体经济增长率达到4.7%,越南、菲律宾等国增速更突破6%,持续的经济增长催生了规模可观的年轻中产阶层。
根据Statistica的数据,2024年东盟地区中产阶级人数接近4亿,位居亚太地区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从国别来看,泰国(36.3%)、菲律宾(31.9%)、印度尼西亚(31.6%)以及马来西亚(29.9%)中产阶级家庭占比不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8.7%),也超过了德国(28.9%)和美国(22.3%)等传统消费强国,展现出区域消费潜力。这些中产阶级群体,为扫地机消费提供了有力支撑。
更关键的是,根据Euromonitor的数据,2024年东盟经济体的年龄中位数仅为31.6岁,明显低于欧美及日韩等主要发达国家。这些年轻人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尤其是新加坡、印尼以及越南等国家具有较高的占比,年轻人口红利正加速转化为消费动能。
Euromonitor预计,到2030年东盟本地消费规模有望达到2.9–3.9万亿美元,年均增速介于4.7%–10%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当中国扫地机品牌进入这片蓬勃的消费市场时,它们并非从零开始教育用户。华为、小米、大疆等一批中国科技企业先行一步,早已通过手机、无人机等产品,在东南亚消费者心中建立了对中国品牌的认知基础。
这种认知,为后来中国扫地机品牌的顺利进入提供了助力,降低了市场教育成本。
市场的快速增长,往往伴随着竞争格局的重塑。Gfk指出,在越南这个关键市场,头部前四位的中国扫地机品牌,共同占据了超过90%的份额。八年前,科沃斯刚进入越南市场时,主要竞争对手还是美国品牌iRobot。而现在,科沃斯某负责人向《第一财经》透露,科沃斯在越南占据了超过40%的市场份额。
放眼全球,IDC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iRobot在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已被中国品牌挤到第五。这一变化颇具象征意义,标志着全球扫地机市场格局的转变。
中国扫地机品牌在东南亚的入局,离不开市场需求、环境适配与消费基础三大因素。但发现金矿不等于能挖到金子。面对曾经的巨头和国内同行,它们到底靠什么拿下这八成市场?
国产扫地机的“三重武器”
市场份额的争夺,从来都是硬仗。中国品牌能在东南亚混战中杀出,靠的不是单一优势,而是一套围绕用户需求的组合打法。
首先,在最初的市场切入阶段,中国品牌凭借的是价格优势。
最典型的对手便是曾经的全球扫地机霸主iRobot。它的Roomba系列在东南亚定价普遍在500美元以上,品牌溢价较高。而功能相近的石头、科沃斯中高端机型,则将价格定在300–450美元区间,形成了价格差距。
当时,东南亚市场呈现出一种“高低断层”的尴尬局面:一边是iRobot等欧美传统老玩家,虽有品牌光环,但价格高企,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另一边是本地品牌,价格或许亲民,但核心技术乏力,产品体验不佳。这个市场空档,被中国品牌捕捉并切入。
然而,价格优势只能打开市场的大门,要真正赢得用户还要满足他们特殊的需求。中国品牌进行了本土化创新,这是它们站稳脚跟的关键。
iRobot长期聚焦于扫地功能,在拖地模块上的推进缓慢,而东南亚家庭由于光脚进屋的习惯,对地面清洁尤其是拖地功能有着远超其他地区的刚性需求。中国品牌便抓住这一核心痛点,研发并推广扫拖一体、自动洗拖布的机型,精准满足了当地用户需求。
产品对路之后,能否有效触达用户就成为关键。线下渠道的深度布局,是中国品牌拿下市场的关键,也是与海外品牌拉开差距的重要一环。
东南亚市场有着强烈的线下为王属性,消费者更相信亲眼所见、亲手触摸的感受。GfK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东南亚扫地机线下渠道的零售额占比已达到28%,并且还在持续提升。
“这里(越南)的消费习惯是人们希望在离家近的地方购物,步行或开车就能快速到达。”科沃斯东南亚区某负责人对媒体表示。
与中国成熟的电商生态和物流体系不同,越南消费者在购买大件商品,尤其是需要服务和指导的家电时,仍然相当信任实体店。
据介绍,越南一些社区专卖店很多都是家族式经营,通常被称为“夫妻店”。厂商通过总代理赋能这些小店的售后能力,提供配件和维修培训,将其打造成深植于当地社区的品牌触点和服务站。
针对这一市场特性,中国扫地机品牌在东南亚线下渠道的布局上花费了很多功夫。
科沃斯在越南采用了“单国单代理”模式,与本地有实力的代理商深度绑定,铺设了超过1000个销售网点。仅在胡志明市,就有数十家六七十平方的专卖小店,算上商场专柜和各类销售点,则有两三百家。
这些深入社区的小店,不仅是销售点,也是体验中心、教学课堂和售后前台,能够解决用户首次使用的疑虑,建立了坚实的品牌信任。
据上述科沃斯某东南亚负责人表示,科沃斯在越南约70%的销售额来自线下渠道。
追觅今年7月也在胡志明市举办新品发布会,推进线下体验店的建设,强化地面渠道的覆盖。
反观iRobot等品牌,则更依赖传统的家电卖场和线上渠道,在触达用户的“最后一公里”上,显得力道不足、反应迟缓。
然而,跑马圈地的时代终会过去。当市场格局趋于稳定之后,路又该怎么走?
机遇在于高端化,挑战在于本地化
坐在八成的江山上,中国品牌迎来新阶段。
此时的增长,不能再靠过去的经验,而要在高端化机遇与深度本地化挑战之间,找到新平衡。
最明确的机遇,是高端化。这不仅是提升利润的路径,更是品牌价值的试金石。
GfK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东南亚扫地机市场均价同比上涨40%。
推动这轮涨价的核心,一是“全智能化基站”的普及。自动集尘、自动洗拖布、自动烘干……这些功能把用户从维护机器的杂务中解放出来,解决真痛点。功能齐全的基站产品逐步取代低价独立机型,推高均价。二是当地消费水平提升,消费者愿意为更好体验付费。
在高端化的趋势下,科沃斯在越南推出的X11系列,国内售价约5000–6000元人民币,越南首发价则为6000–7000元。石头科技则持续加码研发,其导航避障算法成为支撑溢价的技术基石。
这条路,是中国品牌从性价比走向高端化的必经之路。
然而,与机遇并存的,是更深层的挑战:本地化。这不再是简单卖货,而是要把企业的根,扎进东南亚的土壤。
首要挑战是供应链本地化。
将组装、生产环节转移到东南亚,已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这既能规避贸易摩擦带来的关税风险,也能缩短供应链,更快响应市场需求。石头科技已在越南建立代工厂,以应对潜在的地缘风险。
未来,谁能在东南亚构建稳定、高效的供应链,谁就掌握成本主动权和交付稳定性。
比供应链更复杂、更漫长的,是组织本地化。
随着工厂和渠道向海外扩张,管理半径不断扩大,将带来新挑战。在东南亚,中国品牌需要学习如何管理本地代理商、零售商和服务团队;在工厂,他们必须应对不同的劳工文化和管理体系。这不再是派几个销售总监就能解决的事,而是需要在组织架构、人才培养和流程管理上系统升级。
扫地机竞争已进入下半场,能否抓住高端化的机遇,决定品牌能飞多高;能否完成深度本地化的挑战,决定品牌能走多远。这场从产品出海到品牌扎根的跨越,才是对中国扫地机品牌真正的终极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