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在一个由科技股、高频交易和市场波动主导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价值投资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
近期,价值投资领域的知名实践者、海蓝宝石基金(Aquamarine Fund)掌门人盖伊·斯皮尔(Guy Spier)直言不讳地表示:“价值投资的黄金时代已经彻底结束。”
曾经,那些通过“扫街调研”、打电话访谈甚至亲临股东大会才能获得的辛苦洞见,如今只需几秒钟就能被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工具总结、提炼和传播。
随着信息变得更透明、分析更精准,那些隐藏在企业细节里的“微妙之处”将更容易被发现,也更难形成信息壁垒。更好的分析不再自动等于更高的超额收益,因为这种洞见,人人都能拥有。
什么是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是金融界最具持久影响力的投资方法之一,其核心是买入与内在价值相比被低估的股票或资产。
价值投资起源1934年,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和)和大卫·多德(David Dodd)提出,并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广为传播,后来被沃伦·巴菲特等传奇投资人实践发扬。
价值投资的逻辑很简单:“如果你知道某样东西的真实价值,就不必为它支付全价。”就像精明的消费者等待商品双十一打折类似,价值投资者也相信,股票的价格与价值并不总是一致。股票就像电视一样,会经历高需求和低需求的时期,从而导致价格波动。
股票不会像“双十一”一样公开打折,但市场总有被低估的时刻,机会就藏在其中。价值投资,就是通过像“侦探”一样的研究与判断,寻找这些被低估的“隐秘折扣”,低价买入并长期持有,等待市场修正错误。在长期持有这些价值股的过程中,投资者可能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内在价值与安全边际
价值投资的核心,不仅在于识别低估,更在于判断“价值”的所在。企业的内在价值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由企业内在的品质所决定的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决定企业市场价值的重要因素,但二者经常表现的不一致。
投资者通常会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来评估公司的内在价值,包括:
市净率(P/B):衡量公司资产价值并与股价进行比较。如果股价低于资产价值(假设公司没有财务困境),则股票可能被低估。
市盈率(P/E):通过考察公司的盈利记录,判断股价是否未充分反映其盈利能力,从而识别被低估的股票。
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企业是否能稳定产生现金,用于未来扩张、还债或分红。
除此之外,投资者还需考察品牌、商业模式、目标市场与竞争优势等更深层的基本面因素。在分析完这些指标后,价值投资者会根据比较价值——即当前股价与企业内在价值的关系,来判断是否值得买入该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价值投资者在估算价值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设定一条“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
安全边际是价值投资的基石,即买入价格和内在价值之间的差距。其核心理念是:以折扣价买入股票,可以在未来卖出时提高获利的机会,同时如果股票表现不如预期,也能降低亏损风险。
例如,当你认为某股票的真实价值为100美元,在66美元时买入,若价格回升至100美元,即可获得34美元收益;若进一步上涨至110美元,收益更高。而如果当初在100美元买入,利润空间则微乎其微。
巴菲特坚信,安全边际是投资成功的基石,只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才能提供足够的投资安全保障:「铺设桥梁时,你坚持可承受载重量为3万磅,但你只准许载重1万磅的卡车通过。相同的原则也适用于投资领域」。
市场并非总是有效
价值投资者并不认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股价已经包含了公司的所有信息,股价始终反映其价值。事实上,市场的短期波动充满非理性:
在经济低迷时,投资者恐慌抛售,股票可能被低估(如金融危机期间)。
在投资者对某项新技术过度乐观时,股票可能被高估(如互联网泡沫时期)。
心理偏差、舆论风向也会放大波动,例如业绩不如预期、产品召回、诉讼等新闻。
某些冷门股票因缺乏关注被低估。
价值投资者往往逆势而行:通常「买在无人问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他们不追逐热门股票,而是专注于基本面稳健、被忽视或被错杀的标的。
在他们眼中,股票不是价格的跳动,而是企业部分所有权。买入股票,就是买入一家值得信任、财务稳健的公司。
价值投资需要勤勉与耐心
估算股票的内在价值不仅涉及财务分析,也包含主观判断——这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同投资者面对相同的数据,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因此,建立自己的方法论至关重要:
有人重视现有财务数据,对未来增长预测持谨慎态度
有人则主要着眼于公司的未来增长和现金流
也有兼顾两者的投资者,例如著名的价值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和管理富达投资麦哲伦基金多年的彼得·林奇,他们通过财务报表和估值倍数来识别被市场错误定价的机会。
不论采用哪种方式,价值投资的核心逻辑始终如一: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买入,长期持有,等待其价格回归或超过内在价值。一套成熟的价值投资策略普遍包括以下要素:
筛选被低估股票:通过财务指标筛选交易价格低于行业均值或历史均值的公司。
质量评估:不仅关注价格,还要考察管理团队质量、竞争优势以及长期增长潜力。
逆向思维:在市场低迷时买入不受欢迎的股票往往很难,但这正是价值投资的机会所在。
投资组合多元化:为了降低风险,价值投资者会分散投资,避免过度集中于单一标的。例如:如果一家盈利稳健、债务较低的公司,其估值远低于同行,价值投资者可能会选择买入并长期持有,直到市场认可其真实价值。
正如所有投资策略一样,价值投资也要求纪律与耐心。如果一只股票的基本面很好但价格太高,就必须等待;如果没有标的符合投资标准,那就宁愿持币观望,等待机会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价值投资方法并不能带来“即时满足”,你无法指望今天以50美元买入,后天就能以100美元卖出。很多时候,投资者往往需要等待数年才能兑现投资回报。
巴菲特在买入股票时的初衷几乎是“无限期”持有。他曾说“我从不打算在买入股票的次日就赚钱,我买入股票时,总是会先假设明天交易所就会关门,5年之后才又重新打开,恢复交易。”
价值投资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在一个由科技股、高频交易和市场波动主导的时代,一些人质疑价值投资是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近期,价值投资领域的知名实践者、蓝宝石基金掌门人盖伊·斯皮尔直言不讳地表示:「价值投资的黄金时代已经彻底结束。」那个由叱咤风云的对冲基金经理——Michael Steinhardt、George Soros、Julian Robertson们主导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
斯皮尔于1997年创立了海蓝宝石基金,当前管理着4.7亿美元的资产,自称是沃伦·巴菲特的“忠实门 徒”。2007年,他和投资大师Mohnish Pabrai出价65.01万美元,竞拍到与巴菲特共进慈善午餐的机会而闻名。
在2024年,海蓝宝石基金的回报率为18.6%。自1997年9月基金成立以来,海蓝宝石基金资本年复合收益率为9.4%,而标普500的年化回报率为8.9%。斯皮尔也是少数长期能为投资者带来略高于标普500指数收益、且永久性或长期亏损风险显著较低的基金经理之一。
*Aquamarine Fund掌门人盖伊·斯皮尔(Guy Spier)
信息优势的消失
盖伊·斯皮尔回忆,当年为了获得“信息优势”,他亲自坐飞机去参加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甚至远赴伦敦,只为有机会与“游牧者基金”创始人Nick Sleep和Qais Zakaria 一起吃康沃尔馅饼,听他们分享独特的投资洞见。
“那时,一切都很慢。知识的获取很难,各种信息碎片必须小心拼接、辛勤搜集。投资知识的积累是以‘天’甚至‘周’为单位完成的。”盖伊说,“而这种优势,正在迅速消失。”
“那时,潜在的基金投资人经常问我:你的优势是什么?也许他们的潜台词是你有没有内部消息?或者更礼貌一点,你的独到见解是什么?如果我真有优势,那就是靠这些‘地头调研’来的。但这种世界,已经一去不复返。”盖伊坦言。
过去十年,这种曾经需要扫街、打电话才能获取的“辛苦洞见”,已经被邮件、推文、直播、视频、播客等高效信息流所取代。大语言模型的出现,更是像一场“地震”般加速了信息对称。
“在ChatGPT出现之前,投资人至少还得耐心拼接、阅读大量信息碎片。而现在,只需问ChatGPT,它就能帮我们完成所有信息搜集。大语言模型可以在几秒内总结出关于一家公司的所有公开信息,并快速提炼出市场的主流共识。”盖伊感叹道。
资产定价将变得更加精准。那些曾经隐藏在企业细节中的“微妙之处”——无论是使企业更好,还是暴露其薄弱之处都将更容易被识别。更好的分析不再等于更高的超额收益,因为这种洞见人人可得。主动管理的收益分布将进一步收窄,更加接近指数收益,即便是那些并未完全被动化的投资者,也难以例外。
盖伊坦言自己的应对之策是:继续做地头调研、结合大模型工具做交叉验证、重视关系网络。他也清楚,这或许是“徒劳的坚持”。“未来,我可能会把注意力放在建立更深的关系网络,以及投资那些重视关系的企业上。”
宏观不确定性增加
除信息优势的消失外,宏观不确定性的上升也在削弱价值投资的可操作性。地缘政治冲突、全球化进程变化、关税壁垒等“黑天鹅”事件频发,使得预测企业长期现金流变得愈发困难。
对价值投资者而言,安全边际的计算需要纳入更多难以预测的宏观风险,增加了投资的难度。
策略本身的内卷
当年,价值投资是一种“小众的优势策略”。而今天,它几乎是所有机构投资者的“标准配置”。如今,全球有无数基金经理和量化机构同时在扫描市场,寻找被低估的标的,这意味着寻找低估机会需要更深、更独特的洞察力。
此外,并非所有“便宜”股票都值得买入。一只股票可能因为其商业模式正在被颠覆、管理层不善、或行业趋势恶化而永远无法恢复价值。真正的挑战,是区分“便宜的好公司”与“价值陷阱”。价值投资者不得不从单纯的财务数据分析,转向对行业格局与企业竞争力的深刻理解。
综合而言,在一个信息更透明、市场更高效、工具更先进的时代,价值投资不再是一个依靠信息差即可轻松取胜的“机械流程”,而更像一门需要深度思考、知识积累和耐心坚守的艺术。
虽然黄金时代或许真的已经过去,但价值投资的精神——独立思考、逆向布局、长期主义,依然是穿越周期、驾驭市场的重要武器。
价值投资没有死,只是变得更难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家办新智点”(ID:foinsight),作者:Foinsight,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