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用人难题,归根结底就是这3点
每次,在和企业家们交流时,我们都会聊到用人的话题。
我发现,几乎每个老板都在用人上都踩过坑,栽过跟头。
有时候,看着这个人履历挺光鲜的,可是把他提到管理岗,却发现他的能力根本就达不到;
有些人能力挺强的,也很聪明,但性格特别尖锐,和其他人合作,每次都要吵起来;
还有些人业绩顶尖,性格挺好,但他底层的价值观不好,会给组织带来巨大的风险。
我工作二十多年了,前十年在大厂,后十年自己创业。在历经无数次人才选用育留的循环后,我逐渐明白,所有的用人难题,归根结底都绕不开这3个鸿沟:
能力鸿沟、性格鸿沟、底色鸿沟。
今天,我们一个个讲。
能力鸿沟
第一个是能力鸿沟,这也是最显性、最常被讨论的难题。
你可能有这样的经历:你特别看好一个业务骨干,就提拔他做了管理者,期望他带领团队拿到更好的业绩。
然而一段时间过去了,这个人非但没有做出什么业绩,反而他带的团队一大堆问题,他自己也搞得身心俱疲。
为什么会这样?核心就在于,人们在跨越不同层级时,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阻碍:
能力鸿沟。
管理学中有一个“彼得原理”:在各种组织中,员工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从员工到基层,从中层到高层,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比如,一个Top Sales,管好自己就行了。但是当他晋升到销售主管,这时候对他的能力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工作理念、时间管理、乃至于领导技能,都对他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果他的能力上达不到,他是没办法搞定人,拿到结果的。
所以,能力鸿沟是我们在用人中的第一个障碍。
那么,如何跨越能力鸿沟?
对企业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培训和辅导,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和个性化的辅导,提升下属的能力。
举个例子,我们要训练一个销售团队,那么销售团队要训练好,它有5个体系,分别是:销售的心态、销售的业务流程、销售的工作习惯、销售的技能和销售的业务中台的管理。
单对单地分享经验,是不会有太大的用的。只有体系化的培训,才能解决任何一个团队80%以上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共性的。
当你有了体系化的培训以后,那么接下来的20%,你要做个性化辅导。
个性化辅导,有16字辅导方针:我做你看,我说你听,你做我看,你说我听。
管理是份良心活。当你觉得下属能力达不到的时候,你要扪心自问一下:你花了多少时间去做培训和辅导呢?
只要功夫深,能力鸿沟是最容易跨越的。
性格鸿沟
能力不够容易解决,但性格鸿沟往往很难跨越。
很多时候,你看见一个人特别优秀,也很踏实,聪明,明明是一个好苗子,可是最后却难以有大的发展。为什么?
就是因为他的性格,阻碍了他的发展。
比如,有些人是老虎型人格,性格暴躁,脾气特别大,和其他部门协同时,稍有不同意见,就大发雷霆,最后把所有的人都得罪光了。这样的人,能有好的发展吗?
再比如,有些人是孔雀型的性格,性格外向,情商很高,但这样的人级别越来越高的时候,他会不够严谨,不够谨慎,他可能会夸大某一个事实,而这就会给决策带来风险。
作为老板,你可能会喜欢这样会讲话,情商高的人,但未必就敢于委以重任。
性格鸿沟是最让人痛苦的,你很难用外力迫使对方改变。
你不能对着一个性格温吞,唯唯诺诺的人说:“这样不行,你得强势起来”,你改变不了,你连自己的孩子都改变不了,更何况是别人。
那么,怎么办呢?
你得扣动他的心灵扳机,驱动他,引导他做出改变,你要让对方明白,性格上的短板,会影响到他职业上的长远发展。
当他意识到这一点,他就会自己死磕,让性格跟工作匹配。
是的,性格只能死磕,自我的改变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拿我自己来说,我最早在大学教英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习惯了阳春白雪。
后来,在阿里做销售,做大区经理,要带领团队冲锋陷阵,这时候我性格上强势、要性的一面就出来了,这个时候我是个“武将”,偏向业务思维,以结果为导向。
当我自己出来创业后,我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从产品、到品牌、到销售,再到营销,从前台,到中台,再到后台,几乎所有的事情,我都要去管。
比如,我要去研发课程,源源不断地输出内容,在公众面前做演讲。
这个时候,我就必须要有沉稳、持重的一面,我身上就有了“文臣”的特质,变成了一个文武双全,可圆可方的人。
性格的鸿沟,其实很难跨越,只能靠死磕。一个人越往上走,就越要正视自己的性格特质,将优势转化为力量,努力克服缺陷。
所谓成长,就是死磕自己,你愿意为了心中的目标,付出多大的代价,做出多大的改变。
极度渴望成功,并且愿付出非凡代价的人,才能真的成功。
底色鸿沟
有的人能力强,也很会来事,可最后还是走不远。为什么?
因为,他没办法跨越最后一个鸿沟:底色鸿沟。
底色是一个人的价值观、责任心、诚信度等底层特质,是长期形成的“行为基因”,几乎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用人最大的风险,就是忽视底色鸿沟,试图用能力或性格磨合来掩盖。
我曾经复盘了酵母所有在人力上失败的案例,结果发现90%的人都是因为一个原因:
招人时,HR只关注候选人的学历、背景、工作技能等,却忽视了这个人的底色。这是导致他们最后没能发挥价值并且离开的关键原因。
人的底色很重要,不同层级的人,对于底色要求是不一样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销售,只要勤奋,够有要性,就能拿到结果。可是当他被提拔为总经理,此时他底色上的一些缺陷,就会成为致命的问题。
如果他的眼光不行,只能看见这个季度,看不见未来三年的发展,那么他可能会错失很多的机会,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如果他缺乏胸怀,和平行部门沟通时,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每次和人吵架总是要争个输赢,那他只会把路越走越窄;
如果他没有格局,不愿意用比自己厉害的人,那么他的团队就会像套娃一样,沦为侏儒。
眼光、格局和胸怀,这就是基层和高层之间存在的底色鸿沟。
每个人的底色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底色比性格更难改变。
那么,怎么办呢?如何跨越底色鸿沟?
最好的办法就是:筛选。选择合适的人。
这两年来,我放弃了两个副总,一个总经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跨过底色的鸿沟,我真的是改变不了他们。
当然,要选择合适的人,特别考验老板和管理者的功力,关键在于怎么招对人。其实,很多老板缺的不是商业点子,而是他根本不知道如何选人用人。
其实,都是有方法可循的。我在《老板选人用人19讲》的课程里,花了6个小时系统地讲过这个话题。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最后总结一下,所有用人难题,归根结底都绕不开这3个鸿沟:能力鸿沟、性格鸿沟、底色鸿沟。
能力鸿沟,要通过培训和辅导去跨越;性格鸿沟,通过死磕去解决;而底色鸿沟,很难改变,你只能选择合适的人,任用底色好的人,放弃底色比较差的人。
愿你跨越鸿沟,良将如潮。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丽俊”,作者:张丽俊,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