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没错,但太真诚,你就输了
托马斯・查莫罗 - 普雷姆兹克(Tomas Chamorro - Premuzic)在其新书《别做你自己:为何真诚被高估(以及取而代之该做什么)》(哈佛商业评论出版社,2025 年)中,探究了真诚为何会阻碍个人发展这一令人惊讶的科学道理。以下是改编的节选内容。
真诚这一概念,原本源自存在主义哲学的小众理念,如今却成了励志书籍、企业文化标语以及领导力宣言中被过度使用的陈词滥调之一。
正如我在最新著作《别做你自己:为何真诚被高估(以及取而代之该做什么)》中所阐述的,我们反复被告知要 “做自己”“追随内心”“坚守价值观” 以及 “全身心投入工作”,这种现象在西方世界尤为明显。参加一场领导力研讨会、阅读一本商业书籍、收听一个与工作相关的播客,或者浏览领英时,很难不碰到一些关于真诚的善意说教。
一方面,倡导真诚是有道理的。数十年的研究表明,真诚与自尊相关联,那些认为自己真诚的人,往往幸福感更强,包括拥有积极的情绪、充沛的精力、放松的状态以及心流体验。简而言之,当我们的行为与自我认知保持一致或相符时,就会体验到一种内在的连贯性与和谐感,这种感觉能满足我们的自我认同。相反,当我们的行为与自我认知相冲突时,就会觉得自己不真诚、虚伪,进而产生愧疚感,自尊也会受到损害。
然而,自我感觉真诚并不等同于在他人眼中被视为有才华或有能力。尽管真诚能带来主观上的益处,但做自己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更好的同事或领导者。例如,在最近一项对 55 项独立研究的元分析中发现,印象管理(而非自我感知的真诚)与领导力的展现和有效性,以及任务导向和关系导向的领导行为都呈正相关。即便感觉真诚能让自己心情愉悦,但如果你专注于让他人满意,并根据具体情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那么你更有可能成为一名高效的领导者。所以,在职场环境中,真正让你高效的并非真诚,而是要明白做自己的界限以及对他人应尽的义务。
在这项元分析中,印象管理不仅能预示更高的领导绩效,还能影响他人对真诚领导力的看法。其中的讽刺之处显而易见:你越是努力调整或调节自己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抑制和审视你的 “完整” 或 “真实” 自我),在他人眼中你就越值得信赖,也越显得真诚。那些有效管理印象的人,非但不会被视为不真诚的 “骗子”,反而往往比其他人更能展现出自己是有能力、高效,甚至更真诚的领导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主观上的真诚视为缺乏参与战略性和有效印象管理的能力或意愿。
真诚与声誉的权衡
这就引出了关于真诚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悖论 —— 即在自我感觉良好与被他人重视之间存在的矛盾。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场例子,体现了主观真诚与获取良好声誉之间的权衡:
1、工作中的政治信仰
主观真诚:“我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对移民或气候政策的看法,这就是做自己。”
声誉现实:同事们会觉得你立场极端、鲁莽或不体谅他人,从而破坏信任。而那些忍住不说的 “不真诚” 的人,反而会给人留下善于外交、成熟且更具团队精神的组织成员印象。
2、宣泄原始情绪
主观真诚:“我压力很大,还很生气,所以我应该表现出来;毕竟,这才是真实的我。”
声誉现实:人们会给你贴上情绪不稳定、不专业或难以接近的标签。而那些控制情绪的同事(即便他们觉得这样做不太真实),会被认为情绪稳定且有能力。
3、激进坦率与委婉得体
主观真诚:“我直接告诉队友他们的想法很糟糕,这只是实话实说。”
声誉现实:你会落得个麻木不仁或傲慢的名声。而那些委婉表达批评意见的同事,会被视为既体贴又可信。
4、分享个人困境
主观真诚:“我想坦诚地分享自己的不安和失败,展现真实的自我。”
声誉现实:过度分享会削弱他人对你处理工作责任能力的信心。而那些有选择性地披露信息,在展现脆弱与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的人,会被视为真诚且可靠。
5、着装与外表
主观真诚:“我想怎么穿就怎么穿;穿着运动服参加董事会会议,这就是我。”
声誉现实:同事们会觉得你邋遢或不尊重他人。而那些在遵循职业规范的同时,添加一些个人小细节的人,会被认为专业且具备社交技巧。
6、邀功与谦逊
主观真诚:“我真心觉得这个项目是我主导的,所以我要这么说。”
声誉现实:同事们会觉得你傲慢。而那些强调团队贡献的同事,即便这与他们真实感受不符,巧妙地表现出谦逊,也会赢得更多信任和好感。
7、幽默与讽刺
主观真诚:“我开些犀利的玩笑,这就是做自己。”
声誉现实:你觉得真实的表达方式,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冒犯或轻蔑。相反,那些克制的同事会被视为尊重他人、具备社交智慧,更不用说值得信赖且让人安心。
8、社交媒体形象
主观真诚:“我会在网上毫无保留地发布自己的真实想法。”
声誉现实:雇主和同事会觉得你鲁莽,损害你的可信度。而那些精心打造自己社交媒体形象的人,在他人眼中会显得更真诚,因为他们看起来言行一致且深思熟虑。同时,他们也会显得更有能力、更专业。
9、领导者展现脆弱
主观真诚:“我要向团队承认我现在完全不知所措:这就是我的真实状态。”
声誉现实:团队会觉得你无能,从而失去信心。相比之下,那些承认自身局限,但同时也注重展现方向感和能力(即便有时需要装一下)的领导者,会赢得团队的尊重和信任。
简而言之,生活充满了选择,在日常交往中,我们面临的最基本选择之一,就是是将未经修饰的真实自我展现给他人,还是为了维护人际关系而调节自己的行为。当然,这需要具备社交技巧和情感能力,因为如果被视为过于圆滑或像社交变色龙,也会付出高昂代价。
但每次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内容、在会议中分享观点,或者给同事反馈时,都在真诚与圆滑之间寻求平衡。为了有效地把握这种微妙的平衡,你需要具备必要的心理成熟度,认识到仅仅因为你想说什么,并不意味着你就应该说。同时,熟练的自我认知以及对他人看法的敏感度,能让你即便在努力克制真实自我时,看起来依然真诚而非虚伪。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通过约束或修正我们的真诚,我们在他人眼中可能反而更值得信赖、更有能力。人们评判真诚,并非依据你对自己的感觉,而是依据你的行为是否恰当、有效且体贴。
托马斯・查莫罗 - 普雷姆兹克(Tomas Chamorro - Premuzic)| 文
托马斯・查莫罗 - 普雷姆兹克是万宝盛华集团(ManpowerGroup)的首席创新官,伦敦大学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商业心理学教授。他著有《为何如此多无能之辈成为领导者?(以及如何解决)》(哈佛商业评论出版社,2019 年)。他的最新著作是《别做你自己:为何真诚被高估(以及取而代之该做什么)》(哈佛商业评论出版社,2025 年)。
周强 | 编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哈佛商业评论”(ID:hbrchinese),作者:HBR-China,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