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潮州女孩,带一帮退休阿姨搞钱,火爆出圈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一条报道了多位年轻的女性创作者 的故事。 她们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热爱的艺术, 无畏于直面争议, 也大胆探索鲜有人尝试的全新领域, 自由、先锋、勇敢。
2021年在巴黎获LVMH Prize评审团特别奖,周睿是史上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设计师
邀请不同身材的素人来走秀
94 年的服装设计师周睿, 曾因先锋、前卫的作品 引起很大的争议。 蔡依林、欧阳娜娜、刘诗诗等 明星艺人都穿过周睿的设计 。
她的设计不是一味强调显瘦和塑形, 相反,她试图展现人真实的美丽,包容着不同的身型,“不是只有瘦的人穿才好看, 肚子上有小肉肉又怎么样。” 她希望能鼓励女性摆脱对于身体的耻感。
覃钰玲在工作室吹制玻璃
作品《摇椅》
90后湖南女孩覃钰玲,曾在日本留学6年,学一门极其冷门的专业——玻璃艺术,2021年,她回国来到景德镇,借了6万块租厂房、买材料、搭建工作室。
如今,全国自己做吹制玻璃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可能不足10人。而在个人工作室自己搭建吹制窑炉,覃钰玲是第一个。窑炉烧制需保持1000度以上,她常常在高温下连续工作10几个小时。她将玻璃艺术视为人生志业,也在创作与生存之间找平衡。
香蕉和阿姨们
阿姨们的作品
32岁的潮汕女孩香蕉, 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 发现家里的钩针厂面临破产, 传统的手艺被机器全面取代了。 她用自己的设计 带领爸爸妈妈,以及一群失业的同村阿姨, 一起钩毛线,创业搞钱。
她的设计样式都超级时髦, 融入关于性别、情绪问题、传统文化的思考。 从8岁开始学习钩织, 香蕉希望把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起针落针间, 慢慢所有的负面情绪都被抚平了。”
94年湖南女生拿下国际大奖,过于性感引争议
2019 年,我在纽约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在参与了两季纽约时装周后, 决定回 国在上海时装周做国内的第一场秀,这对于当时国内的观众而言,是一次非常大胆的 表达 。
我邀请了不同身材的男孩女孩来走秀,都是素人模特,有些甚至是我的朋 友 。我不喜欢那些瘦得很病态的模特,我更倾向于找有一点肌肉、有力量感、或有个性特点的 人。 我自己都不到 1 米 6 ,如果全都是高挑纤瘦的视 觉 ,我说服不了我自己。
我试图传递一个积极的讯号,我想倡导一种更健康、更独立的生活方式。
回国后的第一场秀
在巴黎邀请朋友来走秀
当年那场秀后,我收到了大量的评论,有欣赏的,也有质疑的。网上的争议特别多,留言区不少人直接就说“你既然要表达色情,为什么还给TA穿衣服?”或者说“很阴间”。
我觉得挺莫名其妙的 ,因为我从来都不是在表达色情。我想要表达的是对自己身体的认同感,我在传达一种坚定、自信、勇敢的 态度。
性感是一种很美丽的状态,我的衣服能让人性感,我真的很开心。这些年,也不断地有很多明星艺人穿着和演绎我的设计,给了我们很多的鼓励和支持。
春夏,Numero杂志
左: 蔡依林,红秀杂志的封面故事 ,右:欧阳娜娜,明日之子的节目录制
这种针织面料是我读书时自己开发出来的花型,采用高弹的纱线织成,像是紧贴肌肤的蕾丝,塑造出一种脆弱的张力。对我而言,人就像是容器,服装以某种形式包裹着身体,因为身体的不同使衣服呈现和勾勒出不同的形状,是很迷人的。
2025年最新系列
如今周睿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穿
不管 是我还是身边的朋友 ,都 容易萌发 对身体的耻感 , 这是不自觉的,别人带给你的一种无形的压 力。
和很多人一样, 我也 一直挺有身材焦虑的。小时候我 很少 穿短裙, 因为那时的我不接受自己的腿粗。 这些年,我逐渐更接纳了自己, 我现在挑选衣服,没有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了 。 穿上展露身材的衣服, 即使肚子上有小肉肉,又怎么样?
周睿形容亲密关系就像她使用的面料,脆弱又很坚强
左:童年的周睿;右:周睿和妈妈
我是湖南衡阳人,30岁了。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画画,想要走艺术这条路,做些不 一样的事情,我对未来充满期待,不想要过一眼看得到头的人生。
清华美院毕业之后,我去了纽约的帕森斯设计学院,继续学习服装设计。不知不觉,我关注到自己在学习期间做的好几个系列都是和女性相关的。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和女性的关系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童年的时候,我爸出差很多,家里常是我妈、我姐和我三个人。我们仨的关系是细腻和敏感的,时而紧密时而疏远,当然会有矛盾和争吵,但一直牵连着彼此。而研究生的阶段,我在纽约,和他们隔着12个小时的时差,联系少了很多,迫使我开始思考和家人的亲密关系。
2018年帕森斯的毕业秀引起了大量关注
毕业系列,我以女性的亲密关系为灵感 。 这些 作品 诉说着一种藕断丝连 的模糊 状态 ,脆弱但坚韧。 当时我妈和我姐都飞来纽约看我的毕业 大 秀, 当时很感动。 记得 模特一走出来我就哭了,这个主题是有关 于她们的,她们在场见证了这个时刻 ,我就 有种 很释然的感觉。
周睿和蔡烈超合作的落地灯,仿佛给灯穿上了紧身衣
三年前我开始做生活方式系列,和身体 类似 , 弹力面料在器物上被拉扯的形态很有趣,它很生动,很打动我 。
在米兰设计周,我和设计师蔡烈超合作了“soft RUI”灯具系列,利用布片之间的镂空凸显出灯具的轻盈,小钩子的设计巧思是方便拆卸和更换造型,有点像给它穿上或脱掉一件衣服。
2024秋冬大片
性感就 是一种状态,是你散发的一种魅力。 我的设计确实是性感的,但它不是只表达了性感。
有人觉得我的衣服是第二层皮肤,我觉得它像是一种柔软的盔甲,未必能像硬壳一样保护你,反而会显现你的一些“缺陷”,但正是这种“不同”,是表达你的可贵之处。
全国不到100人的冷门行业:这个姑娘成了行业高手
我之前在日本待了6年学习玻璃,2020年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毕业后,去到日本富山玻璃研究所,但是念了一年就退学了。
刚来景德镇的时候,我是先借了6万块钱搭工作室,当时我就很焦虑,我怕我还不上这个钱,没有人会替我来担这个事情。
作为玻璃工作室实践的先行者,覃钰玲是国内第一个
覃钰玲在吹制,她每天吹制玻璃最多10小时
只要有工作机会,我会尽量把它抓住,没有周六周天的时间划分,我也没有上班下班,醒来就是干,干到上楼洗个澡睡觉这样一种状态。
1000多摄氏度的吹制炉火焰
吹制窑复杂的地方,比如说火枪的进气比,液化气跟空气的比例,腔体跟火枪的比例……有非常多的细节。做吹制到后来其实更多是身体的肌肉记忆,你把脑袋屏蔽掉,让你的手去做。
日常器物创作《手套》《塑料袋》
玻璃这个材料它是有非常多的可能性的,它可以像水,然后像蜡烛、像糖,古代一些地区,还会用玻璃来代替玉。
展览单品《照片系列——剧院》
我前两年回老家,看到的还是小时候那一切的场景,但是一切都变得很老旧,很恍惚。新展览《壁虎断尾与困在老城区的人》,就是关于家庭,关于过去的回忆。
玻璃照片系列,我们小时候会有那种书桌,先垫一层纸,上面放上照片,最后再盖上一块和桌面一样大玻璃,我就把蓝晒的照片印在玻璃上面。这些老照片,工厂、废弃的剧院,我小时候六一儿童节在那拍的照片……
玻璃跟大地一样是会一直存在的,但玻璃上照片里人类的生活痕迹很快会消失……
展览单品《摇椅》
这件玻璃“摇椅”,原型是一把被白蚁啃噬得七零八碎的椅子,我们把部件拆开,直接在上面浇玻璃,放进窑里烧制,让灰烬封存在玻璃里,像火化一样留存物体的“遗体”。
比起事物光鲜的一面,我可能会留意它被丢弃的那一面。把一个易腐的东西转换成一个更持久的材质,比如金缕玉衣去保护肉体。
《过剩》《未果》
这个“封存遗体”的概念,最早的灵感来源于我在日本富山,面对当地成片的梨树,春夏秋冬观察梨树从发芽、结果,到被自然或人为淘汰、掉落果实的过程。我就想为它们办一场葬礼——捡了很多地上掉落的梨子翻模,把梨灰烧在玻璃罐里。
我并不怀念过去,只是这一切的消失会让我觉得有一种宿命感在里面。
《挣钱了再做艺术》
挣钱和做艺术,一直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命题,如果我不挣钱,我没办法养活自己,我也不可能去做艺术。
有次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现在觉得还是要先挣钱了再做艺术。我问他:“你现在挣多少?”他说:“一个月三万。”我惊了,“一个月三万块钱还不算挣了钱?”
这个问题后来我一直都在想——其实你挣了钱之后,也不一定真的还会去做艺术吧?
“ 玻璃容器里面,放着写满作品想法的纸条。当炙烤容器的蜡烛烧化,当金钱不再是创作的限制时,创作还会存续吗?”
我这个装置,一个个玻璃容器里,塞着写满作品想法的纸条,底下是蜡烛,象征着现实生活的炙烤。刚把蜡烛点起来的时候,,里面的纸会被烤焦。但随着时间过去,蜡烛会慢慢烧短,火焰逐渐降低,到最后已经烤不到你了——
就像在工作和生活里摸爬滚打,当生活压力不再是每天要焦虑的事时,你还能再静下心来做作品吗?
现在我还是会被各种事搞得很“焦”,不过比刚回来时好多了。有了一点存款后,我可能就会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回做作品上。那个装置里的纸,我希望它别被烧掉,希望它一直在那里。
32岁潮州女孩,返乡带一帮退休阿姨搞钱
我叫香蕉,32岁,来自广东潮州,在家乡和家人一起做钩织10年了。
我家是开传统钩织手工厂的,从我出生到懂事期间,钩织一直充斥着我整个童年。
钩织是我们潮汕地区一种特色的手工艺,我们叫通花,左手捻着线,右手拿着钩针,通过缠绕和拉钩的方式去完成,有很多灵活多变的技法。
香蕉和阿姨们一起钩织
2014年,机器大量去代替复制这门工艺,我家工厂断崖式地接不到单,面临着倒闭的风险。刚好那时我服装设计毕业,我觉得可以做一些新的设计,来救活我家的钩织厂。
我家工厂的员工,基本都是村里的阿姨,她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我去问她们,愿不愿意相信我。对于这些阿姨来说,钩织已经成为了她们熟悉的生活方式。拿个线,到处串门,几个小姐妹待在一起,唱潮剧,聊天,非常放松。所以她们也都愿意和我接着做下去。
我们的团队,下到30多岁新加入的姐姐,上到70多岁的阿姨,有的都跟了我们30年了。
香蕉的设计的吊带和包,颜色鲜艳,风格大胆时髦
香蕉亲自上身自己设计的服饰
我一开始的很多做法,其实是很突破她们的认知的。
比如以前的钩织是二维的、平面的,我觉得这种审美很快会被淘汰掉。所以我就改革,把它们变为了立体的。阿姨们需要打破常规的钩织方式,这个磨合会比较久。
我还设计了一些很夸张的耳环,或者露肤度比较高的衣服。阿姨们看到,一开始不理解,你要怎么穿呢。尤其是我妈妈,我妈妈是我的技术总顾问,她会帮我改,比如我设计的比基尼,布料很少,她就想帮我多加一些布料。
我就会亲自试穿给她们看,她们就知道原来上身是这种效果,慢慢就接受了我的设计构思。
香蕉和阿姨们的关系就像亲人一样
很多潮汕阿姨一生都是奉献给了家庭,很少有自己的时间。但钩织时,她们会觉得这是从家庭跳脱出来的时间,可以通过这门手艺呈现自己的价值,赚到钱后,补贴家用也好,给孙子们买玩具也好,她们会很骄傲。
最开始可能是我在打头阵,但我也想让阿姨们更有存在感。所以每当阿姨们钩完一个作品,我就会让她们签上自己的名字。有的阿姨甚至都不识字,但会去专门学习自己的签名。有些阿姨的孙子,会帮奶奶签名,做作业都没有那么认真。
香蕉到全国各地去摆摊
一开始做钩织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启动资金,因为爸妈也濒临破产了,所以我只能到全国各地去摆摊、参加创意市集,以我本人的形象,带着我的产品去联结不同的客人。
我的设计,灵感都来自于生活。比如我看电影、出去旅游,把看到的画面,或者是搭配得很好看的颜色,变为我的设计。我不爱看那些统一再造的东西,更喜欢有当地特色的东西。
《身体讯号》系列
我所有的作品中,最喜欢的是《身体讯号》系列,我之前有段时间情绪崩溃,导致我的眼睛、乳腺都出现了问题。我觉得这样不行,要重视起来,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钩织了《身体讯号》。加入了很多创意,比如耳环变成了发声的玩具,还做了一面带有乳房元素的镜子,警示自己要随时检查身体的状态。
左:《啤酒》系列;右:《笑脸》系列
《笑脸》系列是我们的招牌,可以点亮整体的穿搭。很多人会戴着它们“去班味”,戴着的人会很开心,看到的人也开心。
《啤酒》系列,是我断片第二天钩出来的,真的喝得太多了,太痛苦了。有一个笑脸,代表微醺的状态。我会戴着它们去喝酒,时不时警示一下自己,不要喝太多。
左:财神墙;右:女巫椅子
我的工作室里,还有很多钩织的艺术装置。朋克财神墙,很有广东特色。刚开工作室的时候,阿姨问我有没有接财神,我就去接了30尊。背景是彩虹的颜色和一些火的元素,都是一针一线钩出来的。
我的大学同学们,很多都冲着时尚行业去做,跑到北京、上海,想做自己的品牌。
但我在大城市的状态真的没法放轻松下来。从大理离开后,也去过上海,但我实在无法适应。所以最后还是回到潮汕扎根,这里是美食之都,旁边就是大海,有很多大自然,温度适宜,节奏慢,关键是还有我的家人和阿姨们。
对香蕉来说,钩织是一种自我治愈的方式
我8岁的时候就学会钩织了。我很享受钩织带给我的沉浸的状态,通过重复的动作,起针落针间,完全不会去想其他的东西,慢慢就把我所有的负面情绪抚平了。
很多时候我都会随身携带一根钩针和毛线,去旅行也会带着,它是一个记录的方式,可以实现我的很多想法。正常情况下每天钩织两个小时,没有工作的时候,甚至会钩8个小时、10个小时。
回到潮州后,香蕉有更多时间和家人待在一起
现在我全家人都在和我一起做钩织。和爸妈配合工作、互相磨合的时候,我会慢慢去了解他们每一个人。我发现每个人被照顾也好,被爱也好,都是去互相付出的过程。
我和阿姨们的关系也像亲人一样。我喜欢吃香蕉,香蕉成熟的时候,她们就会拿香蕉给我吃,还会送我自己种的菜。
我小时候,村里的长辈会教晚辈钩织,但现在他们会觉得小孩要以学业为重。所以我现在也会趁我有精力的时候,组织一些活动,让年轻人接触并喜欢上钩织,不要忘记这门手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条”(ID:yitiaotv),作者:搜索下载一条,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