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桶油”中化国际败走锂电

华夏能源网·2025年09月04日 09:46
化工企业能否跨界做好锂电?
中化国际
定向增发上海市1998-12
精细化工产品提供商
我要联系

布局7年后,“第四桶油”中化最终还是选择了退出。

华夏能源网&华夏储能获悉,8月20日,淮安骏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骏盛新能源”)完成工商变更,原控股股东中化国际(SH:600500)已将骏盛新能源100%股权转让给了邢东(河北)锂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邢东锂电”)。

骏盛新能源成立于2017年,主营业务为三元锂电池的研发制造。今年4月,骏盛新能源进入破产清算程序,6月初发布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公告,近3个月时间后,最终完成重整,正式易主。

中化国际是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化控股”)下属上市公司。2018年中化国际收购骏盛新能源,开始跨界锂电。中化国际曾对骏盛新能源寄予厚望,计划砸下200亿元在淮安和扬州投建电池项目,然而如今却以出售股权退场。

骏盛新能源的这场“败局”,不仅挫伤了中化转型新能源的信心,也揭示了锂电产业高速发展背后的残酷性,为其他“跨界”锂电的化工企业留下了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寄予厚望的骏盛新能源

中化国际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化控股”),后者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业务范围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八大领域,旗下拥有包括中化国际、扬农化工(SH:600486)、鲁西化工(SZ:000830)、昊华科技(SH:600378)、中国金茂(HK:00817)等1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

中化国际成立于1998年,最初以橡胶、塑料、化工品和储运业务为主,后来经过十几年的战略转型,由一家贸易型公司转型为以精细化工、农化为主业的实业型公司,一度被称为继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之后的“第四桶油”。

2018年,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爆发,中化国际把锂电池材料产业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同年10月,收购了以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研发和制造为主业的骏盛新能源。

骏盛新能源刚刚在一年前由博郡汽车投资成立。博郡汽车为美国先进汽车公司(AVT)与上海思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并而成,仅仅成立2年。中化国际为何会看上这样一家年轻的公司?

这或许能从时任中化国际总经理刘红生的话中看出端倪:“中化国际在并购标的的选择上,将更为看重企业拥有技术的先进性,而非公司的销售规模、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在签约仪式上,刘红生还表示:此次项目合作与中化国际在新能源板块中的已有业务起到协同、互补的作用。

在收购骏盛新能源之初,中化国际对骏盛新能源和锂电池业务寄予了厚望,公司表示拟投资100亿元在江苏淮安建设锂电池生产基地,总产能8GWh;次年,中化国际又计划投资100亿元,在扬州投建三元锂电池产能基地,总规模将达20GWh。彼时,中化控股对外宣称,“在扬州投资三元锂电池项目,是集团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的战略举措之一。”此外,中化国际还计划成立研究院,布局下一代锂电池技术。

然而,骏盛新能源并没有支撑起中化国际的新能源“野望”。时间过去3年(2022年),总产能仅有1GWh,2025年破产清算时,产能才刚达到2GWh。与其合作的车企,更是寥寥无几。

华夏能源网&华夏储能注意到,早在2022年,中化国际与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德创未来”)签署战略协议,约定2022年—2026年,德创未来采购中化国际(动力电池)数量占其新能源车型产出总数比例分别为40%、50%、60%、70%和70%。如今,随着骏盛新能源的破产,这一协议也将落空。

在宏大蓝图前无功而返

2018年中化国际收购骏盛新能源之际,刘红生表示,公司将新能源确立为未来主要的业务发展方向。未来十年,公司的目标是成为一家全球型化工材料和新能源企业。中化国际将以骏盛新能源为切入锂电池领域的突破口,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动力锂电池方案解决商。

彼时,中化国际规划,未来将集中力量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新材料(高性能纤维、高性能膜材料、高性能聚合物、电子化学品等);二是新能源(锂电池、锂电池材料等);三是生物产业(传统强项农化业务)。

在新能源业务布局上,中化国际除了收购骏盛新能源,还试图复制在化工领域的整合能力,构建从上游锂矿资源到下游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

在上游资源上,中化国际的母公司中化控股通过参股盐湖股份(SZ:000792),布局了锂电产业链最上游的锂盐资源;在正极材料上,中化国际在宁夏中卫先后规划投建1万吨和5万吨的NCM三元正极材料产能;在负极材料上,中化国际规划在河北邯郸投资30亿元,分期、分阶段建设3万吨中间相碳微球负极材料项目;在下游锂电池回收方面,中化国际在河北成立子公司,通过与车企、电池生产企业等合作,从废旧锂电池中拆解回收可利用材料;在电解液方面,中化国际的兄弟公司中化蓝天有所布局。

中化国际原总经理刘红生

在2022年,储能行业迎来大规模发展时,中化国际还利用化工园区的空余土地和输变电设施开发用户侧储能和共享储能,计划到2025年实现不少于5GWh新型储能装机。

在整个锂电行业,能像中化国际一样业务几乎覆盖全部产业链的企业寥寥无几。然而,庞大的产业蓝图,没能让中化国际成为锂电巨头,反而是在宏大目标前无功而返,当初的美好愿景都沦为泡影。

以正极材料为例。正极材料是中化国际新能源版图中的重点业务,主要由宁夏中化锂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中化”)负责。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该公司总资产约2.78亿元,总负债却高达3.01亿元;2024年亏损更是高达约5.25亿元。今年6月,在盈利无望的情况下,中化国际只能为宁夏中化代偿了2.28亿元债务。

华夏能源网&华夏储能注意到,2024年中化国际巨亏28.37亿元,亏损同比扩大了53.52%。今年8月27日,中化国际发布上半年业绩报告,实现营收243.53亿元,同比下降5.83%;亏损8.86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对此,中化国际表示:“行业竞争的加剧导致非头部企业的生存空间愈加狭窄,低端落后的产能逐渐被淘汰。同时动力电池行业的产量显著高于装机量,动力电池供过于求,库存消纳加剧价格战竞争。”

“跨界”锂电并不容易

华夏能源网&华夏储能注意到,在化工行业,像中化国际一样看好并“跨界”锂电的企业不在少数。

有“化工茅”之称的万华化学(SH:600309),于2023年9月正式将电池材料作为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业务涵盖锂电池正极材料、储能电池研发制造等。彼时,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表示,“要深刻认识到电池材料业务是万华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布局,是万华真正意义上的‘二次创业’”。到2025年,万华化学已经实现第四代磷酸铁锂产品量产供应,第五代磷酸铁锂产品完成定型首发。

万华化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来源:新华社)

另一家化工巨头石大胜华(SH:603026),前身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校属企业。自2002年成立以来,公司便开始聚焦新能源业务,目前已成为国内可同时提供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溶剂、溶质、添加剂产品的全产业链公司。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在全球电解液市场中,石大胜华出货量排名第七。

有着“炼化茅”之称的恒力石化(SH:600346)对锂电行业也情有独钟。此前公司曾表示,深度挖掘新能源对化工新材料的需求趋势,积极布局锂电池隔膜等新兴市场需求与业务领域,以获取二次增长曲线。

2022年5月,恒力石化通过子公司在营口开建湿法锂电池隔膜项目,并于2023年5月实现了首套生产线全线贯通。此后,公司还在江苏南通布局年产湿法锂电池隔膜12亿平方米、年产干法锂电池隔膜6亿平方米的项目。

化工企业“跨界”锂电产业,有一定优势。

首先是原料成本优势,锂电池的原材料很多都是石油化工的副产品,化工企业可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其次是工艺协同优势,化工领域积累的规模化生产经验可复用于正极材料合成、电解液配方优化等环节;最后是资金实力优势,国内化工企业多数都财力雄厚,可支撑锂电产业的大规模产能扩张。

然而,化工企业跨界锂电所面临的挑战同样显著。

首先是技术路线选择。例如,中化国际将锂电池业务押注在三元软包电池上,而市场风向在2020年后迅速转向,磷酸铁锂技术路线逐渐占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9.6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总装车量的81.4%,同比增长73.0%;三元电池占总装车量18.5%,同比下降10.8%。技术路线选择失误,是中化国际锂电业务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行业周期的影响。当前,锂电行业处于低谷期,价格下滑、利润走低成为行业之痛。即便已经成为电解液头部企业的石大胜华,也不能避免亏损。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石大胜华亏损5633.78万元,同比下降248.03%,主要原因是电解液价格的下跌。

综合上述优势与劣势、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可以看到,“跨界”而来的化工巨头们,要想在锂电行业分得一杯羹,并不是一件容易事。锂电有门槛,跨界需谨慎,市场从不会给跨界者试错的机会,小心跨界不成反而劈坏了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夏能源网”,作者:蒋波,编辑:韩成功,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中化国际
我要联系
精细化工产品提供商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