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秩序悄然酝酿:“储能”来到巨变前夜

财能圈·2025年09月04日 11:04
储能行业“去产能”究竟该如何推进?“反内卷”能否扭转价格下行态势?

中国“光伏教父”施正荣曾有过一个经典论述:“任何一种产品,只要有中国人去卖,就会卖到亏损为止”。

2020年11月,青海光伏竞价项目对储能系统采购进行公示,比亚迪以1.06元/Wh的最低价中标,震撼整个储能圈。

五年后的今天,这一数字已经不足为道。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为0.49元/Wh。较高峰期下降超过7成。

价格暴跌背后,一方面是技术的进步迭代,另一方面行业的加速“内卷”。

过去四年,国内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实现20倍的暴增。与此同时,新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超过20万家,将“价格战”从国内蔓延至海外。

上个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接连释放重磅信号,要求“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

8月13日,149家储能企业联名倡议“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将这轮“反内卷”推向高潮。

储能行业“去产能”究竟该如何推进?“反内卷”能否扭转价格下行态势?

20倍增长、20万新增企业

2021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即30GW)以上。

而截止2020年底,国内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仅为3.28GW。也就是说,要在5年时间内,把市场规模要扩大10倍。

为此,各地政府相继出台各种配套政策,推进储能产业发展。例如:西安针对不低于1兆瓦时的光伏储能系统,按照实际投资额20%进行补贴,最高50万元。太原对建成后的新型储能项目提供投资额2%的补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政策利好刺激下,企业加速涌入储能赛道。启信宝数据显示,2021年-2024年间,我国新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超过20万家。仅2024年,储能企业新增注册量达到9.17万家,同比增长17%以上。

在全国各地“大干快干”的热潮下,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GW,“提前两年”完成当初的预定目标。

2024年,随着跨界玩家增多,储能项目加速上线。截止去年末,全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GW,同比增长超过130%,是2020年底的20倍以上

同钢铁、建材行业一样,同质化竞争、无序发展带来的是“产能过剩”。

据InfoLink Consulting预测,2024年储能电芯产能达750GWh。而2024年全球储能电芯实际出货量仅为314.7 GWh。产能利用率不足50%

24潮产业研究院(TTIR)预测, 2025年全球范围内动力与储能电池企业产能规划预计超过8000GWh,但乐观情况下的市场需求仅2010GWh。供需背离4倍以上。

产能过剩随之而来的是愈演愈烈的“价格战”。2024年储能系统全年中标均价为0.628元/Wh,同比下降43%。在内蒙古能源东苏特高压外送新能源三期基地项目中,中标价格低至0.481元/Wh,新疆华电乌鲁木齐储能项目更是低至0.405元/Wh。

甚至部分招标项目出现“成本倒挂”。今年3月,新疆华电6GWh储能系统采购招标吸引57家企业投标,最低报价竟仅有0.398元/Wh,被业界认为是“自杀式竞价”。

在这场“内卷式”竞争中,头部企业尚可凭借技术优势及品牌效应,强者恒强。

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TOP10厂商中,宁德时代以41%的市占率(93GWh)稳居榜首。其去年储能电池业务毛利153.76亿元,毛利率约27%,遥遥领先一众同行。

排名第二的亿纬锂能,尽管去年储能电池出货量(50.45GWh)为宁德时代的54%,但对应毛利只有28.02亿元,毛利率为14.7%

排名第三的海辰储能正在冲刺上市,其去年储能电池出货量35.1GWh,约为宁德时代的四成,但对应毛利为7.19亿元,毛利率低至9%

排名越靠后的企业,议价权愈缺乏。瑞浦兰钧去年亏损13.53亿元,毛利率只有4.1%。

而对于广大中小厂商而言,显然生存更加艰难。在大规模储能招投标市场,难以分得一杯羹,海外市场订单也向前期出海积累丰富的大型企业集中。

启信宝数据统计,2021年-2024年期间新成立的储能企业,已经有3.8万家注销吊销。

但中小玩家的离场并不意味着“混战”的结束。从近年来的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榜单可以看到,除了宁德时代能长期霸占头把交椅外,其他企业排名一直在变。

这也意味着,储能市场一直在经历“洗牌”,“内卷式”竞争仍在延续。

这次“动真格”

8月13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储能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征求意见稿)。

共有149家单位参与上述倡议,包括比亚迪、亿纬锂能、华为数字能源、海辰储能、国轩高科、远景能源等头部企业,覆盖电池厂及系统集成商等产业链上下游。

无论是参与企业的数量,还是企业的行业分量,都能看出本次倡议的影响力。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行业“老大”宁德时代未出现在名单之中。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介绍,排名前十的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中,有9家参与了本次倡议。排名前十的储能系统集成企业中,有8家参与本次倡议。

倡议强调,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状况、成本评估和项目风险进行报价,避免不理性低价行为,防范“劣币驱逐良币”

该倡议的出台,被外界视为储能行业正式开启“反内卷”的信号。

事实上,自2023年起储能行业便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出清和去库存成为行业难题。

彼时工信部等部门出台政策,引导储能企业减少单纯追求产能扩张的制造项目,转而加强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2024年上半年,国内新增储能电池产能规模 74GWh(含拟建、开工和投产项目),投产项目产能规模9GWh,同比减少31%。

然而好景不长,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海辰储能、鹏辉能源、阳光电源、阿特斯等纷纷开启新的扩产计划。这一波扩产热潮一直延续到2025年。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储能产业链包括公示、签约、在建、投产的产能项目共计236个,计划总投资达4870.13亿元,设计年产能1700.636GWh。

相对于此前“温和的引导”,本轮“反内卷”的决心更为强烈,措施也更为果断。

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等行为,为打击“内卷式”竞争提供了法律依据。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7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对外公开征求意见,完善了低价倾销的认定标准,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治理“内卷式”竞争。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

从中央到部门层面密集出手,统筹运用修订法律、出台政策、完善标准、强化行业自律等“组合拳”,加快推动整治“内卷式”竞争问题,推动过剩产能出清。

怎么“反”?

早在2015年-2016年,国内曾掀起过一波“去产能、去库存”热潮。

“四万亿”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之后,各地掀起新一轮基建投资建设热潮,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水泥等重工业行业产能过剩尤为严重。

2015年,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在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去产能”为五大任务之首。

但当下的经济形势与2015年大为不同,同时本轮产能过剩和低价竞争延伸至“新三样”行业(电动汽车、风能/太阳能和锂电),行业参与者大多数为民营企业。

花旗认为,政策预计将包括定向去产能、提高监管标准及产业政策退出,但力度较2015–18年温和,预计对就业影响有限,并有助于PPI企稳回升

目前来看,本轮“反内卷”首要方向是恢复公平竞争,尤其是清理地方违规补贴

2024 年 8 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该条例明确禁止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奖补等方式形成 "税收洼地"。

今年4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正式实施,要求地方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各类特殊优惠政策。

近日,网上流传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770号文件”,要求各地于 2025年8月底前清理废止,涉及违反招商引资的各类财政返还、补贴。

政府补贴在储能电池行业较为普遍。如目前正在冲刺上市的海辰储能,22年至24年分别获得政府补助1120万元、1.01亿元、4.14亿元。剔除掉高达4.14亿元的补贴后,公司2024年实际仍处于亏损状态。

另外一家行业龙头企业亿纬锂能在2024年也获得11.6亿元政府补助,占其去年归母净利润的近三成。

若补贴政策全部取消,对头部企业而言,意味着利润大幅下降,而对于很多依赖于补助生存的中小企业而言,基本上只能“出局”

对于储能行业而言,今后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并购重组”。

尽管储能行业市场集中度在逐年上升,但市场格局仍较为混乱,资源分散、效率低下,通过并购重组可实现资源整合,减少重复建设和无效竞争。

今年2月,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产业主体集中、区域聚集格局基本形成。

高盛也认为,锂电和空调是本轮“反内卷”行业中,集中度最高且整合潜力最大的两个行业。两个行业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在2024年一季度和2025年一季度均超过2.000,头部企业地位明确,成本曲线斜率会理日持续存在。

同时,为避免在海外市场“内卷”,成立“产业联盟”是很好的解决方式。

可以参照日本汽车行业,上个世界八十年代,日本汽车业一度占据全球30%市场份额,因油耗低更是畅销美国。然而“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削弱了汽车出口竞争力,到90年代初,日本汽车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企业间低价竞争。

彼时,日本汽车行业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成立“经连会”(Keiretsu),由银行、制造商、供应商及政府通过交叉持股和长期协作形成的经济联合体,建立技术协同和风险分担机制,有效避免了恶性竞争。

近年来,中国储能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如欧洲、美国和中东地区,同时也将国内的“价格战”带至海外市场。当下亟需一个类似“经连会”的组织去引导企业“抱团”出海,而非“打架”出海。

在这场愈演愈烈的“反内卷”风暴下,储能产业能否借此重塑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能圈”,作者:Jabin,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围绕上市公司,独家追踪政策红线、技术创新、资本博弈的背后故事

下一篇

智元机器人正逐步构建起自己的产业生态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