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杀死了“人效管理”?

穆胜·2025年09月03日 11:15
人效管理失败:老板战略模糊、HR指标失焦、业务部门抵制三方合谋致效。

从人效管理概念火热,到如今诸多先锋企业已经开始投入实践,已经过去了大概10年时间。

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发现这个概念并不简单,人效管理也不可能通过“以考代管”来实现。现实是,少数企业通过人效管理推动了经营,HR的地位和专业性得到承认,但更多的企业掉进了人效管理的陷阱里,风风火火上马的人效管理项目戛然而止。

穆胜咨询观察了在“人效管理”上踩坑的几十家企业,我们发现,他们掉入的“坑”高度雷同。所以,是谁杀死了“人效管理”?这可能是场高度默契的“合谋”!

老板思路天马行空

相当一部分企业里,老板战略不清,业务重点不明,企业预算模式固化,基本按照往年格局分配,人力资源部没有信息和权限进行人力分配,只能带着镣铐跳舞。

在这样的背景下,老板却很容易在“人人谈人效”的舆论环境里,一时脑热,上马人效管理。不仅如此,他们通常还会提出遥不可及的人效目标,并公开把决心说得太满,一旦遇阻力又迅速放弃,让员工迅速对“运动式改革”免疫。

其实,在推动人效管理运动时,大多老板都没有想清楚一个问题——人效管理究竟是谁的事?通常,不动脑筋的答案是让人力资源部接锅。于是,这些企业的人效管理体系畸形,人力资源部单枪匹马做人效、成为公敌,业务部门、职能部门集体抵制。偏偏老板还袖手旁观,不给支持,只要人效结果。

人力资源部指标失焦

在启动人效管理时,大量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并没有做好技术层面的准备。

大量HR只关注低阶指标而非“高阶指标”,用整体业绩除以整体人力投入,得出一个肤浅数字,无法穿透业务,穿透组织,洞察人效洼地。

还有大量HR只关注前台业务部门人效提升,放任中后台人力资源浪费,不仅造成内部不公平,更形成庞大官僚体系制约业务效能。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HR们只会紧盯人效指标,而不关注人效指标的驱动指标,为结果患得患失,对原因一无所知。说到底,人力资源专业至今,就没有多少能让专业之外认可的指标,在企业管报上基本是没有“指标影响力”的。

人力资源部工具失灵

最让人尴尬的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只会为业务部门强行分派人效要求,无法赋能业务部门实现人效提升,选用育留基本功孱弱,面对业务部门求援,束手无策。

人力资源工具失灵的背后,其实是HR不懂生意、远离业务,不理解人力投入与业绩产出之间的关系,只看业务部门整体人效数字,外行管内行。在这种业务认知的基础上,他们只能简单进行所谓“人效赋能”,而这种赋能显然并不能有效提升人效。

面对一个新事物,吸收成熟经验方法论通常是避坑的有效手段。但大量HR却习惯于轻视人效管理难度,轻视外脑方法赋能,喜欢“摸着石头过河”。这大概率会浪费企业的时间、精力、金钱,但他们踩进陷阱还嘴硬,坚称“也有收获”,不懂反思,不做调整,继续freestyle。

人力资源团队同床异梦

按理说,人力资源部在承接了老板派发的“人效管理”任务后,应该同心同德、攻坚克难。但偏偏,一个团队内部却各有各的想法。

相当一部分HRD缺乏事业心,忌惮风险,在人效管理这场仗上边打边退,甚至没打先退,败将气质迅速传递到人力资源团队,人效管理宛如梦魇。

在内部的任务分配上,通常会让单一模块(如薪酬绩效模块)承接人效管理任务,而被赋予使命后的“人效HR”作为“显眼包”孤立无援,周边模块集体看笑话,HRD则袖手旁观。

对于那些被卷入人效管理项目的HR,不少人会选择性视盲,划水应付人效管理。他们对于真正提升人效的挑战性工作视而不见,选择固守传统的选用育留套路,而后还会集体坚称“人效管理无从下手”。

业务部门虎视眈眈

业务部门天然不支持人效管理,他们会以各种理由陈述自己的特殊性,宣称公司下派的人效标准太高,限制人力投入会影响业务开展。他们明里埋怨人力资源部,暗里对老板也没啥好话,这个完全不用分析。

除非企业的人效管理规则公平公开,且一些优秀的业务部门因此得到好处,人效管理的意义才会被逐渐承认,人效管理的风向才会逐渐成为主流。在此之前,业务部门,尤其是人效低下的业务部门,随时会对人效管理蠢蠢欲动,恨不得处置而后快。这是人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穆胜事务所”(ID:hrm-yun),作者:穆胜,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知名管理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下一篇

金融的新大陆正在形成,而规则制定者与破局者的角力,才刚刚开始。

1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