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竞争,最终都是效率之争

张丽俊Cherry·2025年10月17日 08:26
一个组织的效率,就是它的生命力。

商业世界里,最可怕的敌人不是竞争对手,而是自己的低效

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输在了价格、资源,其实并不是,而是输在了内部的拖延、反复和浪费。

我给那么多公司做过咨询,发现一家公司走下坡路,往往不是因为外部压力,而是因为内部效率的塌陷。

看一个公司是否强大,就看它的效率。所有竞争,最终都是效率之争。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01 影响效率的4大隐形杀手

很多企业都在谈提效,动不动就让员工加班加点。但真正拉低效率的,根本不是员工,而是系统出了问题。

效率的崩塌,通常来自四个隐形杀手。

1.流程冗余

很多企业爱做“加法”,以为流程越多越规范,越安全。

结果,流程越来越复杂,动作越来越多,事情却越来越慢。

一个简单的审批,得经过七八个人签字;一个小项目,要反复开会确认。

表面上看,这是在“防错”,实质上是在“防责”。大家都在走流程,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是为了不被追责。

流程本该是提高效率的工具,结果成了绑住效率的绳索。

2.过度管理

管理,应该是赋能,而不能是束缚。

但在很多公司里,管理变成了过度干预。

老板什么都要过问,层层控制,凡事都要汇报。结果是一线没权决策,中层不敢拍板,高层天天救火。

你会发现,开会的人越来越多,动手的人越来越少。

高层看似忙得不可开交,实际上被各种“汇报”和“请示”拖住了手脚。

真正高效的组织,是能够相互信任,敢于放权的。只有让最贴近现场的人做决定,速度才能快起来。

3.低效协作

组织低效的另一种表现,是协作失灵。

团队不是在“干”,而是在“等”:等别人回复、等别人审批、等别人拍板。

同时,部门墙也越来越厚,猜疑链越来越长。

业务部门说人力部门拖后腿,人力部门说业务部门瞎折腾;产品嫌运营乱提需求,运营嫌产品动作太慢。

所有人都很忙,但没人对结果负责。看起来都在努力,其实谁都没往一个方向发力。

这,就是典型的内耗式协作,在疯狂拖垮效率。

4.数据滞后

在很多公司里,决策靠的是感觉,而不是数据。

老板一句“我觉得”,就能改掉整个项目方向。

也有些领导,他也会看数据,但市场早已变了,数据却还停留在上个季度。

他没有实时反馈的数据系统,天天在用“昨天的地图”找“今天的路”。

这就是数据滞后,它会导致严重的决策滞后;而决策滞后,就意味着错过窗口期。

而如今时代,只要你慢半拍,就等于输掉了全局。

02 效率的3大维度

效率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可以被清晰拆解的,它包含三个维度:

组织效率、决策效率、执行效率。

这三者,哪一个松了,整体都会瘫。

1.组织效率:让团队跑得比对手快

组织效率,说白了就是组织结构合不合理,团队协同顺不顺畅。

比如,有没有多余的层级?信息能不能快速流动?授权有没有下沉?

有些公司,信息传递要过N层,一个小决定要等一个月,最终是自己把自己困住了。

高组织效率的公司,都有三个共性:方向清晰、职责明确、协作顺畅。

每个人都知道目标是什么,自己该干什么,谁是协作对象。

2.决策效率:少开会,敢拍板

很多公司,没有输在战略,而是输在“决策瘫痪”。

它们一次会议接着一次会议,一轮汇报接着一轮讨论。到最后,大家都“没意见”,但事情也没推进。

这种情况看似“民主讨论”,实则是“集体甩锅”。

真正高效的组织,决策一定是高效的,不是所有决策都要完美论证,有些问题是“在行动中修正”,而不是“在会议中讨论”。

当然,高效决策,不是盲目拍脑袋,而是在有限时间里,用最可靠的信息,做出最有把握的选择。关键在于三点:

一是信息要通,该知道的人都能及时拿到真实数据,而不是靠猜;

二是权责要清,谁能拍板就让谁拍,不要层层上报、处处请示;

三是标准要明,决策依据清晰、流程简明,避免反复拉扯。

如今,机会转瞬即逝,决策低效,就是最大的浪费。

3.执行效率:从“做了”到“做好”

很多人以为“执行力”就是“去做”,其实不对。

真正的执行力,是“去做”,并且拿到结果。

有的团队报告很多、PPT很漂亮,但落地的成果寥寥。他们做了很多“事”,但没产生“结果”。

执行效率的关键,是闭环与复盘。做之前要想清楚目标,做完后要总结得失,不断优化。

记住,执行,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创造价值。

03 提升效率的3个建议

想要提升效率,核心不是“更快地做”,而是“更聪明地做”。

以下3个建议,供你参考。

1.目标聚焦再聚焦

效率的起点,不在多做事,而在方向正确。

很多企业忙得热火朝天,却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目标太多,精力就被分散;方向不明,资源就被浪费。

真正高效的组织,目标都是很聚焦的

聚焦,就是对资源、时间、注意力的集中分配利用,力往一处使。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做,而是把80%的精力放在最关键的20%事情上。

聚焦的第一步,是明确什么是真目标,什么是假目标。

真目标,是能直接带来结果的事;假目标,是看起来紧急,却对结果无关痛痒的事。

很多团队陷入低效循环,就是因为被假目标绑架:报告做得漂亮,指标拆得细致,但没有真正推动增长。

聚焦的第二步,是让目标“穿透到底”。

从老板到一线,都要知道公司此刻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目标一致,行动才能同频;方向明确,执行才不会内耗。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聚焦是一种稀缺能力,是效率的根本。方向对了,速度才有意义。

2.精简流程,去掉一切多余的环节

流程,本该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不是束缚效率的枷锁。

高效的组织,都有一个共性:流程少,反应快,去掉一切多余的环节。

精简流程的第一步,是寻找最短路径。

比如,每一个流程,都要问一句:这一步是否加快了决策?是否减少了摩擦?

如果没有,那么就应该考虑能不能合并?该不该删除?

第二步,是明确权责。

凡是需要层层汇报、反复确认的流程,都是在掩盖“谁负责任”的问题。

所以一定要明确权责,能在一线解决的,就别往上推;能授权完成的,就别层层上报。

第三步,是动态优化。

流程不是一次性的制度,而是一个“活系统”。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复盘:哪些步骤在制造阻力?哪些节点可以再简化?

越成熟的组织,越懂得删繁就简,让组织内部持续流动。

记住,流程的存在不是为了“看起来规范”,而是为了“让事做好”。

3.经验标准化

效率的提升,离不开组织内部优秀经验的复用。

因为,再聪明的人,也抵不过系统的力量。

麦当劳能在全球保证口味一致,不是靠厨师的天赋,而是靠“标准化”,而所有的标准化,都来自于前人的有效经验。

做企业管理也应如此。把那些被验证有效的做法,沉淀成流程、制度、模板;把个人的经验,变成组织课复用的智慧。

这既能让新人上手快,也能让老员工不用重复摸索,从而大大提升做事的效率。

总之,一个组织的效率,就是它的生命力。想要提升效率,目标一定要聚焦再聚焦;要精简流程、去掉一切多余的动作;要将优秀的经验标准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丽俊”,作者:张丽俊,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知名组织创新专家、创业酵母创始人、《组织的力量》一书作者

下一篇

仿真才是解决数据困境的关键

10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