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4亿超去年,情绪浓度最高的暑期档?
八月末,暑期档基本完结,截至8月27日22时,2025年暑期档票房达113.04亿,超2024年暑期档同期水平。
《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长安的荔枝》依次位列暑期档票房榜前三。
回望这两个月,中国本土原创电影唱主角的整个暑期档,仿佛被拆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上下段,以《南京照相馆》的上映为分界线。
《南京照相馆》上映前,《恶意》《聊斋:兰若寺》《长安的荔枝》等影片虽质量不错,票房上却均有些后劲不足。
而《南京照相馆》以历史小切口展开的作品空降定档,没有前期预热,凭借小人物视角进入主旋律题材破圈,当它的势头刚刚稳住,动画《浪浪山小妖怪》强势接力,用幽默奇幻的职场隐喻,为暑期档带来另一波惊喜。
自此,暑期档显现出“峰回路转”的意味。
票房表现突出的作品做对了什么?那些数据表现不佳的影片难道真的是因为流量、IP和大特效失灵吗?
历史题材的情感穿透力,《南京照相馆》用微观叙事取代宏大叙事
用微观叙事取代宏大叙事,用个体困境折射民族精神,在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谱系中,《南京照相馆》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空降定档的《南京照相馆》没有前期的预热宣发,但目前已获得超28亿的票房成绩,夺得暑期档票房冠军。
不同于以往,《南京照相馆》并未直接翻拍自于某一个体的真实经历,也并未进行宏大的历史场面复刻,在压抑的街道、血泊与一家照相馆中,把战争的伤痛与带来的深思,从一隅送上银幕。
历史背景之上,影片聚焦小人物,没有开篇即上宏大叙事,对片中的人物来说,他们首要面临的是如何活下去,但随着地下室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危机四伏,当暗房中日军的罪行一点点显影,生存、义气、民族气节,人物面临的抉择在压迫之下逐渐升华。
每一次洗照片的动作,每一次对日本军官微妙的迎合或隐忍,都是人物在极端环境下对生存的智慧与妥协。这种微观叙事方式,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再只是旁观历史,而是仿佛置身其中,感受个体在大时代洪流中的无力与坚韧。
“重视历史的细节。”申奥强调在创作主旋律电影时需要端正历史观,重视历史真实的细节,避免历史虚无主义。
看过1987年的老电影《屠城血证》后,申奥联系了南京电影制片厂,找版权方进行溯源。他得知了真实新闻报道中,华东照相馆15岁的学徒工罗瑾和爱国青年吴旋接力保存了相册;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摄影机秘密记录日军暴行,把胶片带出南京……在这些故事和细节基础上,他进行了一定虚构,让其中情绪与价值观与抗战精神吻合。
另一方面,根据公开采访,申奥对胶片情感非常深,幼时接触暗房的经历在他的记忆中留下深深的刻痕,他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的父亲喜欢拍照,教过他怎么用显影液、定影液、放大机。等天黑了他们把阳台当作暗房,开着红灯泡冲洗照片,跟电影中的剧情一样。大学毕业时,申奥是鲜少用胶片拍毕业作品的学生之一。
相比宏大场景和史诗式的英雄人物,《南京照相馆》是更“克制”和“私密”的。这种转向,既是对观众情感接受度的敏锐判断,也是创作者对历史表达方式的主动调整。
而融合申奥本人记忆的细节呈现,也给后续创作者既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又能够体现创作者的个人表达提供了一个参考。
这是否激发更多创作者围绕历史表达的创作,做出更多丰富和有表达层次的作品,拭目以待。
动画电影突围,情感代餐绑定社会情绪
在当代观众层中,动画电影早已不止步于视觉享受,注入与当代社会情绪紧密关联的触角,做一剂心理释压与精神共鸣的处方,成为了动画电影心照不宣的创作方向。
暑期档的《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给出的方向和答案都很直接。
前者借由全民熟知的《西游记》故事框架,顺应彼时短片引发的职场隐喻相关的讨论,以一种中式典型的心照不宣,裹着幽默的外壳,讲了一个全年龄都可以有所得的故事。后者则在叙事构架中破除年龄界限,为孩童和大人提供关于世界观的辩证视角。
《浪浪山小妖怪》(此前解读:浪浪山稳赢暑期档,国产二维动画终于学聪明了)在上映十日内,有五天出现票房逆跌成绩,口碑传播的效应显著。其中,大部分讨论还是对此前短片议题的延续:被边缘化的小妖们,小猪妖、蛤蟆精、社恐猩猩怪与话痨黄鼠狼精,他们不是取经英雄,而是职场中的底层打工人。
自然地,之于成年的观众,观影的解读框架,在影片一开始就形成了,可以说相当贴合:理想主义的小猪妖代表着满怀热情的新人;蛤蟆精身上有犬儒职场人的影子;社恐猩猩怪是社会化程度低的边缘个体;黄鼠狼精身上有一部分特质是正在随波逐流寻找答案的多数人。
观众也会不自觉地代入现代职场规则下的个体困境,同时也因一些荒诞和巧合而笑出声。
另外,借假修真,《浪浪山小妖怪》突破性完成了动画电影对人性和神性的双重诠释。
当第三幕到来,当真正的唐僧师徒走过妖怪小队们一样的路,他们似乎早已预知了这一切,这种类同宗教式的叙事,使得“职场叙事”升华至对命运与选择的叩问,孩童看到的是小妖怪们走上正道的选择,大人看到的是看似无解的个体命运中,“选择”带来的辉光。
相比前者的职场隐喻,《罗小黑战记2》则在IP运营和受众策略上展现了另一种情绪价值:他们在策划阶段便考虑到破年龄圈层之道。
“因为孩子眼里的善恶是清澈见底的,他们能看到的是生命可贵。片子里面有一段情节,师姐问小黑说如果人类跟妖精真的有战争,你会站哪边?”孩子眼中的善恶清澈见底,而成人受制于个人经历会权衡利弊。制片人在与东西文娱的对谈中,曾详细阐述了《罗小黑战记2》呈现的大人与孩童的双重视角(相关链接:续作高分开局或破5亿票房,罗小黑IP宇宙下一步如何走? | 对话主创。)
制片人强调,续作从剧本创作伊始就兼顾新老粉丝需求:开篇15分钟即呈现人物关系与基本设定,既能让老粉产生情怀共振,又为新观众搭建理解框架,降低观影门槛。角色设计与世界观延续也精心布局,为粉丝提供熟悉感,又注入新意,以保持IP生命力。
角色“鹿野”的引入,是团队对普遍受众心理的洞察,“冷酷但柔软、难以触碰却蕴含深情”,鹿野代表了一种现代精神困境下的浪漫人格,既触动成年观众的内心,也给孩童带来清爽的觉知。
将两部作品并置审视,其中呈现出当代成人向动画发展的两条路径:
一种是社会隐喻式疗愈,即《浪浪山小妖怪》选择挖掘现代职场困境,用隐喻建构一个既魔幻又现实的逃生出口,让观众在荒诞中感受到自己被理解。
另一种是在策划层面就看准了多圈层共振策略,《罗小黑战记2》在结构与角色设计上专注打造全年龄共情,又保持IP连贯性。
这两种路径虽不同,却在情绪价值上达成共识:
动画电影正在为所有在现实中承载情绪负担的人提供一种出口,或是疗愈焦虑,或是启迪思考。
流量明星、强IP和顶级视效并非失效,只是好故事,也需技巧
纵观整个档期,观众的观影决策愈发回归到电影内容所想表达的主题本身,而内容层面情感的穿透力和普适性,基本左右了票仓基本盘的选择,成为驱动票房与口碑的根本核心。
因为之于当下,观众越来越适应当电影作为一种参与社会表达的载体。
但这并不是说,在这之上,流量明星、强IP和顶级视效是无效的,而是基于今年暑期档来看,或许必须要承认,结合了流量明星、强IP和顶级视效,投放到市场的“好故事”,就算情感浓度本身是有的,甚至是高的,也需要一定的节奏和技巧,以及对观影观众阶段性需求的判断。
这两点,在《东极岛》和《长安的荔枝》两部影片上都有所体现。
《长安的荔枝》在2025年暑期档上映前,几乎具备了所有爆款潜质:导演大鹏凭借《年会不能停!》的成功正值口碑巅峰,原著小说是马伯庸笔下评分高达8.5的国民级IP,主演集结当红喜剧演员等,电影前期的宣发攻势也声势浩大,不乏主创团队在社交媒体亲力亲为与观众互动。
然而,影片最终票房略显后劲不足,未能达到最初预期。究其原因,可能是一次创作选择与档期定位的错配。
影片的叙事内核决定了其情感曲线的反商业特质。《长安的荔枝》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是一则精准的古代职场寓言,也是一曲映照王朝危机的悲歌。这就注定了故事的结局无法导向传统商业片所追求的爽感:李善德的成功并非英雄式的胜利,而是一种交织着辛酸、无奈与失落的惨胜。
这种略显隐晦深刻的职场困境与社畜共鸣,虽然保证了文本的深度,导演的个人追求也值得肯定,却也削弱了其作为暑期档娱乐产品所应具备的情绪释放价值,让被有丰厚喜剧和商业电影履历的班底吸引过来,追求轻松解压的普通观众在第三幕难以获得释放与满足。
最终,影片未能充分下沉,卡在一个足够被“欣赏”,但不足够“买单”的层面。
截至目前,此前备受瞩目的历史题材影片《东极岛》则面临的是另一个维度的档期不适配和观众情感需求挑战。
背后实际上,就是短期内,难以回避的“前作参照”压力,和观众视角层面的叙事内容偏移。
此前,现象级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赢得了近21万观众在豆瓣打出9.2的超高分,客观上,在公众心中构建了对“东极岛渔民救援英军”事件的权威认知。核心叙事高度聚焦且纯粹:在战争的残酷背景下,中国普通民众超越国籍与仇恨,展现了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清晰的情感内核,是《里斯本丸沉没》打动人心的关键。
当《东极岛》选择将同一事件进行剧情片改编时,它不可避免地需要在此基础上寻求戏剧性的突破。这可以理解,也是必然的选择。
主创团队的选择是,为渔民的救援行动增加一个更具民族色彩的动机:影片详细铺陈了日军对渔民的欺压与暴行作为前史,从而将后续的救援行为,从单纯的人道主义升华,转变为一种夹杂着反抗侵略者意志的复杂行动。
它试图将两种强大的情感,对侵略者的民族仇恨与对落难者的无私救援糅合在一起,但在一些观众和评论者眼里,这导致了情感焦点的模糊与主题的稀释。
在《里斯本丸沉没》中,观众的情感流向是单一且强大的;而在《东极岛》中,观众的情感则被反复拉扯。这种处理方式,或许使得影片最终“难以把一个事件讲透彻”,观众难以建立起一个稳固而深刻的情感共鸣点。
但客观讲,这也并非《东极岛》单一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对所有客观上面临短时间难以忘怀的同一主题的前作而言,或许当一个事件已拥有深入人心的情感范式时,任何试图增添复杂性或转移叙事重心的改编,都面临着稀释其核心魅力的风险。
结语
2025年的电影暑期档即将落下帷幕。回望这个夏天,市场最终的选择清晰地指向了那些能够跨越代际、融合经典与潮流的“最大公约数”作品。内容为王,也不再仅指故事的深度,更指向了其触达观众情感的广度。
像《捕风追影》不仅是成龙在《醉拳2》后时隔31年评分最高的作品,也是一次商业片的换新尝试,它以经典港式警匪片《跟踪》为蓝本,为全年龄层观众设置了看点。
年轻观众为新生代演员们行云流水的变装与打斗场面喝彩,仿佛看到了都市版“质子团”,而资深影迷则为成龙、梁家辉等老戏骨“拳拳到肉”的敬业与精湛演技折服,“法拉利老了还是法拉力”终成这个夏天的院线流行语。
与《捕风追影》通过动作与悬念连接三代人不同,另一部口碑出圈的作品《戏台》则通过上演陈佩斯式黑色幽默连结中老年观众群,并为年轻观众提供一种少见的思考方式。
这两部作品,都反映了Z世代观影群体的多元性,以及和上一代观影群体共鸣,成为同场观众的可能性。
暑期档还未结束,市场的目光已然投向了竞争即将延续的九月与十月。
随着中秋与国庆两大黄金档期的临近,一批备受期待的影片均已定档,蓄势待发。《731》定档9月18日,在豆瓣已有近9万观众想看,而路阳的《刺杀小说家2》宣布定档国庆,其IP效力是否会延续,引人注目……
暑期档的经验无疑为后续的影片划下了新的分界线:观众拒绝了空洞的视效与单薄的叙事。
2025年的暑期档,会是中国电影市场一次重要的共识的回归吗?它是否宣告了单纯依赖粉丝圈层或单一卖点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是对综合品质与普适情感的更高要求?
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易下结论的问题,而对这一答案的思考和试探,本身也是电影市场的魅力所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西文娱”(ID:EW-Entertainment),作者:盛煜涵 岳鸿,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