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级车杀入八万元区间,汽车的价格战到底路在何方?
对于大多数买车人来说,B级车可谓是最受欢迎的选择,它既没有A级车那么低端,又可以满足大多数家庭的用车需求,成为了不少人购车的首选,就在最近B级车杀入八万元价格区间的消息传来,让人不禁想问这汽车的价格战到底路在何方?
一、B级车杀入八万元价格区间?
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自主品牌B级轿车已经卷到了8万元价格区间,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日前,上海比亚迪一位汽车销售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当前细分市场的竞争已十分激烈。
如该销售人员所言,B级轿车市场正迎来新一轮的“价格战”。
日前,荣威M7 DMH上市,以8.58万至10.28万元的限时价以及中大型轿车的尺寸,开启了对10万元级插混轿车市场的进攻。而这一细分市场中,比亚迪秦L以及银河A7等对手同样虎视眈眈,两款车型的终端市场起售价也聚焦在8万元这一价格区间。
B级车这一细分市场容量大且利润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被合资品牌统治。
但如今,自主品牌正从正面夺走合资B级轿车市场份额。尤其在插混这一细分市场中,比亚迪秦L、银河A7、风云A9L等自主品牌更是长期占据了B级插混轿车销量榜前几名。
不过,合资品牌同样在B级轿车市场推出插混车型,比如雅阁e:PHEV、帕萨特PHEV。从价格来看,合资车型仍集中覆盖20万元价格区间;从月销量来看,这两款车则保持在三位数。
据乘联分会数据,2022年7月,B级轿车插混车型销量9925辆,单月销量不足万辆,占据当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市场份额的2%。而今年7月,B级新能源轿车的销量已达到12.4万辆,占总体市场份额的12.6%。
二、汽车的价格战到底路在何方?
现在,曾经高高在上的B级车市场,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大众化价格区间下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回溯往昔,B级车市场曾是合资品牌的天下。在早年间,中国汽车消费尚处于逐步兴起的阶段,消费者对于车辆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家用场景以及彰显一定的身份地位上。而B级车凭借其适中的车身尺寸、较为宽敞的内部空间、相对丰富的配置以及可靠的品质,恰好非常符合家用需求,同时也精准地匹配了当时中产人群对于出行工具的期望。那时,像丰田凯美瑞、本田雅阁、大众迈腾等经典车型,几乎垄断了整个B级车市场。这些合资品牌依托先进的技术积累、成熟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构建起了坚固的竞争壁垒。消费者在选择B级车时,往往优先考虑的就是这些知名品牌的产品,因为它们代表着品质与信赖。合资品牌也借此长期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享受着高额的利润空间和良好的品牌声誉。
其次,然而,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自主品牌逐渐崭露头角。近年来,以比亚迪秦、银河、荣威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开始全面抢夺B级车市场,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自主品牌之所以能够实现逆袭,关键在于它们抓住了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消费者的需求痛点。
其中,插混车型的优势成为了自主品牌打开市场的关键钥匙。在过去,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存在续航焦虑的问题,担心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电量不足而抛锚。而插混车型结合了传统燃油发动机和电动驱动系统的优点,既可以在纯电模式下行驶,满足日常短途出行的需求,又可以在燃油模式下提供长距离的续航保障,彻底打消了消费者的顾虑。
更重要的是,这类车型在空间、轴距、配置等方面已完全达到甚至超越传统B级车标准,而起售价却控制在10万元以内,部分促销期间甚至下探至8万元区间。这种“越级竞争”策略,使得原本预算仅够购买A级合资燃油车的消费者,如今可以用相近甚至更低的价格,享受到更高级别的驾乘体验。此外,银河、荣威等品牌也在智能化、车联网、座舱设计等方面持续投入,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吸引力。自主品牌不再仅仅是“价格屠夫”,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定义能力,重新定义了B级车的价值标准。
第三,对于当前的汽车市场而言,将B级车价格降至8万元区间,既是自主品牌在激烈竞争中主动选择的营销策略,也是其通过“以价换量”抢占市场份额、最终实现品牌溢价的长期战略布局。从短期看,低价策略能够迅速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扩大用户基数,提升品牌曝光度和市场占有率。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谁能在关键细分市场率先“卡位”,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通过大规模销售,车企可以摊薄研发、生产、供应链等固定成本,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在成本控制上建立护城河。从长期看,一旦市场份额稳固,品牌认知度提升,车企便有机会逐步推出更高价位、更高配置的车型,实现品牌向上突破。因此,8万元的B级车并非“赔本赚吆喝”,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市场换时间、换份额”的战略行动。
第四,从长期来看,尽管当前价格战依然激烈,但越来越多的车企已经意识到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并非长久之计。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厮杀后,许多车企开始反思并调整战略方向。他们明白,与其在无意义的价格战中消耗自身实力,不如专注于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将精力投入到用户最在意的关键领域,如插混驱动技术和智能化座舱的研发与优化上。例如,在插混驱动方面,持续改进电池性能、提高电机效率、完善能量回收系统,以确保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能耗表现和动力输出都能达到最佳状态;而在智能化座舱领域,则要加强人机交互设计、丰富车载应用生态、提升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只有那些能够提供高质价比产品的车企,才能在价格战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长期青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江瀚视野观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