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百余场漫展,有人门票卖千万,有人“赔本赚吆喝”
2025年,漫展产业继续火爆。据媒体报道,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国内商业综合展和同人漫展数量已突破400场,若再纳入商场、乐园、街区、景区等非标场景中举办的ONLY展与快闪活动,整体动漫展会活动总量远超一千场,呈现出线下二次元经济的持续扩容与业态深化。
如今,漫展已从亚文化聚会跃升为年轻人假日社交、消费与情感释放的重要场景,其吸引力不仅源于动漫、游戏IP本身的内容魅力,更在于它为Z世代构建了一个高度认同的“线下社交宇宙”。在这里,年轻人通过Cosplay、淘“谷子”、面基同好等方式,实现圈层身份的确认与情感共鸣。
据此,雷报汇总了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武汉、成都、南京及长沙这九大代表性城市的漫展情况,发现仅国庆期间,这些城市便举办了至少147场动漫游戏展会活动,相比去年同期的117场展会,数量再创新高。
从头部综合展到垂直ONLY展,从主题快闪到吃谷大会,多元形态的展会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广泛的线下网络。在如此高密度的活动背后,我们不禁要问:漫展市场正在出现哪些新趋势?哪些IP真正撑起了展台内外的人气与消费力?主办方与参展商能否真正从中获利?
在本篇,雷报将围绕业态演变、IP生态与商业模式三大维度展开分析,探索漫展经济如何在热度中沉淀出可持续的成长路径。
从“嘉年华”到“ONLY”:流量正在被“极致细分”
2025年的漫展市场,正呈现出“大象起舞”与“蚂蚁雄兵”并存的鲜明格局。
一方面,以COMICUP(CP)、Bilibili World(BW)、Wonder Festival (WF)、Chinajoy等为代表的头部大型综合型漫展依然占据着流量高地,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嘉宾阵容和泛二次元内容吸引着海量观众。
另一方面,结合资深爱好者、展会策划等人群的分享来看,一个显著的趋势正在出现:试图复制头部模式的腰尾部综合展会、同人ONLY展会的数量虽在迅速增多,但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许多新入局的公司在缺乏核心资源与社区基因的情况下,往往效果不佳。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海量的同人ONLY展会已成为驱动漫展市场增长与活力的核心引擎,雷报将其进一步细分为三种主流形态。
第一类是“拼盘IP ONLY”,它并非聚焦单一作品,而是围绕同一属性或品类汇聚多个IP,形成主题鲜明的社群盛宴。例如,汇聚所有国产乙女游戏IP的“国乙ONLY”、囊括奥特曼与假面骑士等作品的“特摄ONLY”,以及“魔法少女ONLY”、“音乐番ONLY”等,它们通过精准的标签,将分散在不同IP但拥有共同爱好的用户高效聚合,实现了流量的“拼车”与共享。
第二类是更为聚焦的“单个IP ONLY”,顾名思义,整个展会只为单一顶级IP服务,如“王者荣耀ONLY”或“明日方舟ONLY”,这类展会是单个IP自身粉丝基数与凝聚力的终极试金石。
第三类则进一步深入IP内部,催生出极致的“单个IP中的特定CP/团队ONLY”,例如,专为《银魂》中的坂田银时与桂小太郎CP粉举办的“银桂ONLY”、为《偶像梦幻祭》中“Trickstar”组合举办的专属展会等,其圈层纯度极高,成为核心粉丝的情感寄托圣地。
这一分类细化的背后,是二次元线下经济走向深水区的关键:流量正在被兴趣与情感极致细分。
综合展如同盛大的节日嘉年华,满足了泛用户探索和体验的需求;而ONLY展则更像是一场场精准的圈层聚会,直击粉丝渴望深度社交、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的需求。主办方通过降低单展规模、提高主题纯度,同样能激发核心消费群体的参与热情与消费意愿。这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漫展市场的竞争逻辑或将从单纯追求规模效应,逐渐转向对特定圈层精准触达和运营能力的深度比拼。
IP势力新局:游戏>动漫!国产IP线下崛起
透过二次元展会的棱镜,我们可以清晰地透视当下热门IP的势力分布与流行趋势。
从IP类型看,游戏IP以压倒性优势成为绝对主角,2025年国庆期间,在九大城市举办的展会中,游戏IP独占41场,远超动漫IP的22场。
从IP国别看,中国IP同样展现出强大的统治力,共计40场,与日本IP(23场)共同构成第一梯队,但国产IP已占据领先地位。
将两个维度交叉分析,会发现最受欢迎的细分类别是“中国游戏IP”(32场)和“日本动漫IP”(13场),前者以超过后者两倍的数量,宣告了国产游戏IP在线下生态中的空前繁荣。
中国游戏IP的漫展生态为何能如火如荼?其核心在于,与许多依赖一次性内容的IP不同,国产手游通过持续的角色更新、剧情推进和版本活动,与玩家建立了长期、高频的情感连接。这种强互动性不仅维系了IP热度,更源源不断地为同人创作提供新素材,从而为线下展会积累了充足的内容基础、参与意愿和消费动能。
更重要的是,一批深谙“粉丝经济”的IP,通过鼓励甚至官方引导CP同人文化和深度社群运营,构筑了坚不可摧的粉丝壁垒。
以《王者荣耀》IP为例,该IP今年推出了一系列“官方引导+玩家共创”的活动,让王者的衍生消费不仅在市场热度上表现亮眼,更真正形成了一种文化生态。粉丝通过创作同人画作、撰写角色故事、分享吃谷心得、参与二手交易等,不断为IP注入新的故事与温度,进一步带动了线下生态的繁荣。
《盗墓笔记》IP同样专注粉丝生态的培育。多年来,粉丝围绕“瓶邪”等CP产出了海量同人作品,虽然角色粉、CP粉之间存在争论,但在共同维护IP、为“自推”角色争取更多官方权益和认可的过程中,这种争论,反而转化为了更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并最终体现在惊人的线下购买力上。还有《第五人格》等IP也通过类似路径,成功脱颖而出。
在主流趋势之外,一些特殊的IP类型同样值得关注。例如源自日本的二次元偶像企划IP,如《偶像大师》、《LoveLive!》等,凭借其长达十年以上的跨媒体运营(游戏、动画、音乐、演唱会等),积累了极为忠实的核心粉丝群体。这些企划生命力绵长,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文化体系。
尽管在中国仍属相对小众的圈层,但其偶像企划IP活跃度近年来显著提升,不仅在同人漫展中拥有一席之地,官方授权的主题快闪店、线下观影会乃至小型音乐会也开始出现,展现出其独特的线下商业潜力与粉丝消费力,为多元化的IP生态增添了又一抹亮色。
漫展真的赚钱吗?
头部漫展带动亿级消费,个人出资160万办ONLY展亏86万
漫展人气爆棚的背后,我们还想冷静审视:这究竟是一门“叫好不叫座”的热闹生意,还是真能实打实赚到钱的黄金赛道?
以大型漫展为例,国内最大的同人展COMICUP(CP)的品牌号召力已转化为惊人的商业动能,去年CP30官宣当日,场馆周边酒店便被抢订一空,超过4万个“谷子”摊位的申摊规模创下纪录。而今年5月的CP31更是吸引了超25万名观众,直接带动杭州大会展中心周边酒店房价翻倍且一房难求。
国庆期间,在上海举办的CPSP(COMICUP Shanghai Plus)同样门票秒罄,其周边酒店预订量同比激增524%。
此外,全球顶级手办展Wonder Festival(WF)由B站引入中国后,WF2025于国庆期间落地,580元的VIP票与120元的普通票均在几分钟内高速售罄,两日观展人次超12万。
其他头部漫展方面,后起之秀快看漫画KKWORLD深耕国漫垂直领域,今年暑期展凭借超100个国漫IP吸引了近29万人次观展,仅门票收入预估就超千万元。
老牌展会“梦乡”采取多城联动的策略,在国庆期间于西安,重庆、郑州、武汉、杭州五城同开,其郑州分展曾被报道在五一期间直接带动周边消费超2亿元。
这些头部案例无疑证明,优质漫展品牌本身就是强大的“流量引擎”和“印钞机”。
视线来到流量看似不错的ONLY展,雷报走访的部分同人展策展人员均透露,“除了现在很火的IP能盈利,比如国乙、米哈游之类的,大部分IP的ONLY展最好的情况是勉强回本,更多是在亏损的边缘徘徊。”
这背后的现实是,举办一场ONLY展的刚性开支巨大且难以压缩:场地费用透明,想找到交通便利、环境设施俱佳而价格实惠的场地难上加难;安保、空调等基础开销亦是固定大头。对于个人或小型主办方而言,由于缺乏议价能力和合作资源,几乎无法压低这些成本。此外,邀请高人气嘉宾的费用更是令人望而却步,使得许多展会只能退而求其次。
高昂的成本直接带来了巨大的票务压力,更棘手的是前期筹资,一旦签下场地合同启动项目,亏损风险便已实质产生。今年,引起广泛讨论的《名侦探柯南》IP同人展会“第二届新兰ONLY展”便是一个极端案例,根据团队公布的明细,该ONLY展由主办者个人出资高达160万元,最终收入仅为73.6万元,亏损额达86.4万元。
这一案例清晰地表明,即便是有相当粉丝基础的传统日漫IP,其ONLY展也绝非稳赚不赔的生意。当下的繁荣,实则是由主办方用“为爱发电”的热情,以及极高的商业风险共同支撑起来的,ONLY展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考验。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漫展业态繁荣的背后,市场正步入一个需要精耕细作的新阶段。二次元经济无疑是一门好生意,它展现出强大的商品化能力、粉丝凝聚力和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巨大吸引力,成功盘活了众多传统商业体,并催生了“策展型零售”等新商业模式。
但其核心挑战在于,这门生意高度依赖于情感联结和文化认同,而非单纯的商品交易。同时,随着入局者增多,同质化竞争、“割韭菜”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盲目跟风、缺乏运营经验的主办方,或仅想消费情怀而内容空洞的展会,很快会被日益挑剔的粉丝群体所抛弃。
因此,未来的竞争不再是简单地复制模式,而是如何以专业的策展思维,真正理解IP内核和粉丝需求,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和体验,将短暂的流量转化为长期的用户忠诚与稳定的盈利模式。这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有商业头脑,更要具备文化洞察力,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整个产业走向健康、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报”,作者:段轻,编辑:努尔哈哈赤,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