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跌14.8%,7家化妆品原料巨头下滑
如今全球化妆品原料市场的竞争日益白热化,聚美丽在今年的走访中最大的感观便是国内企业“积弱”格局正在改变。
尤其是国际巨头们在疫情影响、关税政策、运输成本上升等承压下,通过合并、拆分、涨价等举措,更好地应对当下的困局。
基于此,随着帝斯曼与芬美意的强强联合、索尔维拆分化妆品等业务诞生世索科、IFF 将 Lucas Meyer Cosmetic部门(涵盖美妆及个护业务)售予科莱恩,国际化妆品原料商TOP11的座次已然改写(结合半年报及化妆品有关业务排名):
- 陶氏化学以301亿元继续蝉联TOP1,其次是巴斯夫和赢创,仅三者破200亿大关;
- 强强联姻组成的帝斯曼-芬美意,被奇华顿反超跌至第4名;
- 奇华顿、世索科和禾大是TOP11中仅有的三家业绩增长原料商;
- IFF业绩微降0.3%,排名也下滑至TOP8;
- 世索科在上涨1.7%的推动下实现反超,上升至TOP7;
- 其余企业中,科莱恩仍在TOP6,徳之馨排第9;
- 亚什兰垫底承压,与TOP1巴斯夫相差约13倍。
结合上述排名,更值得深思的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那些手握核心技术、曾凭壁垒垄断市场的巨头们,已然到了需要深度调整的时刻。若仍执着于在“价格”上做文章,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
香精香料巨头仅一家上扬,香水仍是核心增量点
从上述11家原料商的业务框架来看,奇华顿、帝斯曼-芬美意、IFF和徳之馨单独设立香精香料或香水与美容/护理部门,也是业内公认的四大香精香料巨头。
从四大企业的财报对比来看,帝斯曼-芬美意香水与美容部门,以及IFF日化香精香料部门销售额与(调整后的)EBITDA双双下跌;奇华顿香水与美容业务则是齐增,且两个指标均是增幅最大,分别为7%与5%;徳之馨香氛与护理部门则为(净)销售额微降,(调整后的营业)EBITDA(注: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呈上涨。
从上述数据来看,四大巨头在香精香料业务上出现一定程度的疲软,仅奇华顿销售额及盈利能力双双补强。
奇华顿双增:高端香水原料增长18%
财报显示,奇华顿仅香水与美容业务的销售额与盈利能力提高;而品味与健康销售额微降0.1%,EBITDA上涨3.4%。
其中,香水与美容业务2025上半年销售额为19.55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75.9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EBITDA则上涨5%至5.25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46.93亿元)。
从细分板块来看,高端香水、消费品以及香料成分和活性化妆品原料三大业务销售额齐增长,其中高端香水增长率提高至18.0%。而消费品原料销售额上涨6.1%,香料成分和活性化妆品原料销售额则同比增加5.7%。
图源:奇华顿财报
对于上半年业绩,奇华顿首席执行官Gilles Andrier表示,“尽管原料市场受地缘政治和宏观经济持续挑战,奇华顿仍对上半年财务表现满意。因在去年高基数下,各业务板块、地区及客户群体销售额仍强劲增长,这与企业以高度专业化产品及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相契合。”
帝斯曼-芬美意合并后首跌,IFF利润下滑7%
而在2023年5月,由两大巨头合并而成帝斯曼-芬美意却与奇华顿的表现大相径庭。
据悉,帝斯曼-芬美意四大业务中仅香水与美容部门销售额与调整后的EBITDA双降,且对比往年数据获悉,该业务是重组后首次两大指标齐齐下跌。
财报显示,香水与美容部门2025上半年销售额下滑1%至19.8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66.09亿元);调整后的EBITDA跌幅更大,下降4%至4.3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6.86亿元)。
结合近3年(2023-2025年)H1业绩来看,香水与美容部门首次出现下滑,且前一年的调整后的EBITDA增幅一度高达20%。
针对该部门的业绩下滑,帝斯曼-芬美意披露,主要是美容业务受防晒剂销售疲软拖累表现低迷,不过香水业务仍实现了增长。
IFF与帝斯曼-芬美意的美妆业务可谓是“难兄难弟”。财报显示,IFF旗下的日化香精香料是其第三大规模部门,且还是唯一出现净销售额及调整后的营业EBITDA双跌的板块。
据悉,IFF日化香精香料业务上半年净销售额为12.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7.50亿元),同比微跌0.3%;调整后的营业EBITDA为2.7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65亿元),同比下滑7.1%。
同时,财报还披露,日化香精香料业务Q2净销售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为6.0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25亿元);调整后的营业EBITDA同比下跌7.8%至1.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32亿元)。
图源:IFF财报
对于Q2业绩的不理想,IFF在财报中披露,主要原因在于不利的净价格影响。而从细分板块来看,高端香水呈双位数上涨,大众香水则个位数增长。
徳之馨销售额微跌,防晒剂赛道盈利承压
与上述三家不同的是,徳之馨美妆相关业务呈销售额微跌,但盈利能力则是有所加强。
财报显示,徳之馨香氛与护理部门上半年销售额为9.8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2.58亿元),同比微跌0.4%;但EBITDA同比增加4.1%至1.9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99亿元)。
香氛与护理部门中,香水业务在各应用领域均实现上涨,其中高端香水业务增长达两位数,而大众香水应用、口腔护理产品解决方案和芳香分子则保持个位数增长,尤其是后者的表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印度和墨西哥市场的旺盛需求。
不过,与帝斯曼-芬美意“同病相怜”的是,化妆品成分部门因防晒过滤器业务面临较高的上年同期基数,销售额有所下滑。
结合上述内容来看,四大香精香料巨头虽面临着竞争白热化的困局,但仍有自身难以被超越的技术优势(如下图所示),其中香水仍是它们的增量市场,这也与其在调香方面有着悠久历史及创新能力强大有关。
不过,德之馨与帝斯曼-芬美意均有提及防晒剂市场的业务疲软。其中,德之馨明确提到,其化妆品成分部门因防晒过滤器业务面临较高的上年同期基数,而销售额下滑。帝斯曼-芬美意也在相关业务板块感受到市场需求的放缓,反映出香精香料巨头在防晒剂领域当前整体面临的增长压力。
四大龙头利润下跌,最高降幅达11.5%
从其余7家国际原料巨头表现来看,仍有多家美妆相关业务呈现销售额与利润双双下滑的困局,包括巴斯夫、赢创和亚什兰。其中,陶氏化学和科莱恩销售额虽降,但利润仍有所上涨,世索科则恰好相反,仅有禾大是双增。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化妆品原料巨头大盘的业绩低迷。
巴斯夫、赢创双降:原料商的三大困局
从双降的巴斯夫与赢创(亚什兰业绩按非自然年计算)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3大方面:
1、以价换量不奏效,涨价治标不治本;
2、部分板块供大于求,市场需求减少导致库存堆积;
3、还存在部分原料供不应求,产能跟不上影响销量。
巴斯夫又靠涨价?护理化学增长3.6%
财报显示,巴斯夫营养与护理业务上半年销售额为33.3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83.49亿元),同比下滑1.7%;EBITDA则是跌幅更大,减少9%至4.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4.77亿元)。
其中,护理化学品业务表现突出,销售额为24.6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06.49亿元),同比增长3.6%。
对此巴斯夫表示,该业务的增长得益于产品价格上涨,如油基表面活性剂和醇类原料价格提升。但是,2024年7月路德维希港异植物醇工厂火灾及相关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导致部分营养与健康业务因产品供应受限,使得整个部门业绩受影响而下滑。
赢创护理原料卖不动,定制解决方案部门下滑
而赢创定制解决方案部门2025上半年销售额为27.9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39.13亿元),同比下降2%;调整后的EBITDA为5.1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2.73亿元),同比微跌0.4%。
该业务主要由添加剂与护理原料两大板块构成。其中,护理业务则受因销量减少导致下滑。
仅禾大双增,各美容板块销量齐涨
在多数巨头面临下滑的市场环境下,禾大是唯一实现双增的企业:消费者护理业务销售额达4.92亿英镑(约45.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调整后EBITDA为0.86 亿英镑(约8.38 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3.8%。这主要得益于销量增长9.2%驱动,抵消了部分价格组合及汇率的负面影响。
在亚洲需求强劲、销量提升、产品创新及灵活定价等举措影响下,美容活性物、美容护理、香精香料和家居护理四大细分板块均保持增长,最高涨幅达7%。
从上述内容来看,目前无论是香精香料巨头,还是其他国际化妆品原料商目前绝大多数均承压,包括供不应求导致销量停滞、供大于求产生库存积压、涨价换取销量策略不奏效、关税战导致进出口压力扩大和运输成本增加。
最高跌6%,三大巨头亚太增长放缓
而结合区域市场来看,四大香精香料巨头在中国、北美及拉美三大区域市场的销售额均下滑。而其余巨头中,陶氏、赢创和巴斯夫在亚太区也下滑,而多个提及系中国市场疲软所致。
香精香料在中国、北美和拉美不吃香?
从下图来看,奇华顿、德之馨和帝斯曼-芬美意(IFF未披露巨头业绩)三大香精香料巨头主要下滑区域市场为中国、北美及拉丁美洲,其余均呈增长:
1、奇华顿拉丁美洲市场销售额下滑1.6%至4.43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32.34亿元)。
2、帝斯曼-芬美意中国及北美区销售额均下降:中国区下滑3.4%至5.0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1.66亿元);北美区(第二大市场)微跌0.8%至14.5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9.23亿元)。
对此,帝斯曼-芬美意在财报中指出,中国区业绩下滑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其一,在美容业务板块,防晒产品的终端用户需求疲软,客户去库存行为导致相关产品销售受到冲击,尤其是中国区香水和美容部门整体业务增长受限;
其二,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国区消费者对部分产品的购买力下降,尤其是一些非必需品或高端产品的需求减少。
而北美区销售额减少的原因,则在于该地区的全球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疲软,特别是风味、质地与健康两大部门表现低迷。
另外,从上表中也能发现,欧洲、中东和非洲区域的香精香料业务整体增长显著。其中,奇华顿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规模最大,且销售额增幅最高达7.4%;德之馨在同一地区有机增长13.3%;帝斯曼-芬美意也是如此,欧洲及其他地区增长率达6.6%,瑞士市场更是上涨11.8%;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奇华顿和德之馨在亚太/亚洲市场分别(有机)涨1.8%与21%,而帝斯曼-芬美意在亚洲其他地区涨5.4%,这表明实质上香精香料业务仅在中国承压明显。
亚太区经济放缓,陶氏、赢创和科莱恩齐降
而从其他国际化妆品原料巨头业绩来看,陶氏化学、赢创上半年在所有区域市场齐降,禾大和巴斯夫则是均增长,科莱恩仅亚太区下滑3%。
其中,陶氏化学、科莱恩和赢创在亚太区业绩均下滑,而该承压市场均是中国所在市场。
财报显示,陶氏化学上半年在亚太区(第三大市场)销售额下滑6%,为35.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1.36亿元)。
对此陶氏化学表示,亚太地区宏观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这直接导致该区域对陶氏化学各类产品的需求减少。同时,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陶氏化学产品价格难以维持在较高水平(被迫降价清库存)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而科莱恩亚太区销售额下跌3%,主要系中国市场催化剂业务下降所致,且尽管添加剂和吸附剂业务有所增长,但不足以抵消催化剂业务的下滑。
另外,赢创亚太市场销售额为16.5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9.44亿元),同比下滑0.5%。
对此,赢创表示,亚太区业绩受关税政策等因素及宏观经济不稳定(如经济活动显著降温)影响,导致化工产品销售下滑,尤其是定制解决方案部门在亚太区也整体下滑。
而从其他区域来看,原料巨头们所在的中心涉及的区域(欧洲)、中东和非洲,仍是重要的掘金市场。尤其是巴斯夫、科莱恩和禾大最大增幅地区均在此,增幅分别是10%、2%和10%。
此外,不少巨头还在北美/拉美/美洲业绩承压,如陶氏化学拉美业绩暴跌12.2%、赢创美洲市场下滑6.5%等,而部分财报中也有提及与中美关税大战影响所致。
重组、优化,原料巨头们正断臂自救
由上述来看,TOP11国际化妆品原料巨头们目前的困局,主要体现这四大方面:
- 中美关税大战、经济下行等影响,亚太/中国、美洲/北美/拉美市场业绩承压;
- 香水仍是四大香精香料企业的增量,但防晒剂竞争白热化是目前的危机;
- 涨价只能短期内拉动销售额及利润,但治标不治本;
- 供不应求产能不足,供大于求库存积压。
在此之下,国际巨头们也开启了断臂自救之路,主要包括优化业务组合、人事变动、裁员与调整管理架构等。
如2024年以来,赢创、巴斯夫、陶氏化学均提出了裁员或调整管理架构的方案,其中赢创和陶氏化学裁员数千人,而巴斯夫关闭路德维希港一体化基地的三家工厂导致180名员工受影响。同时,赢创业务调整为定制解决方案与先进技术两大板块,集团层级减少至最多6级。
另外,也有不少巨头剥离非核心业务,帝斯曼-芬美意在2024年2月宣布剥离动物营养与健康业务,并在今年完成;赢创重组涂料和胶黏剂树脂、医疗保健两大业务,非核心业务进行出售/合并至合作企业等;陶氏化学也以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77亿元)出售包装复合粘合剂业务。
不仅如此,如德之馨还在本月初直接更换香氛护理部门总裁,Michael Friede上任并兼执行董事会成员。
图源:微博
2025年上半年,化妆品原料市场受地缘政治引发的供应链区域化调整、各国环保及安全法规收紧、关税政策变动等实际因素叠加影响,头部企业普遍面临成本攀升与市场波动压力。这种持续承压状态,既考验着国际巨头在原材料采购、产能调配等环节的成本控制韧性,也迫使企业加速战略调整节奏。
从具体企业动作来看,赢创通过收缩非核心业务、聚焦高毛利活性成分赛道集中资源;科莱恩则加快在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的产能与渠道布局,以缓解欧美需求的疲软;IFF通过剥离低毛利中间体业务、优化债务结构实现现金流改善。三者路径虽不同,但均指向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企业普遍采用聚焦业务、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或依托区域扩张打开增量空间,以及借助资产优化夯实抗风险基础。
这些调整不仅帮助企业在波动中维持了核心品类的市场份额,更可知行业竞争逻辑的转变:单纯依靠规模化生产形成的成本优势已难以持续,尤其是在欧盟相关化妆品条例升级带来的原料合规成本上升、北美供应链近岸化趋势下的产能重建需求,尤其是国际巨头的战略选择,将直接影响全球原料市场的资源分配格局。
因此,对于巨头们而言,能否在法规适应、供应链弹性、技术迭代上建立差异化优势,成为下一阶段巩固地位的关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聚美丽”(ID:jumeili-cn),作者:飘飘,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