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网、停更、失联:智联网产业发展二十年的隐忧

物联网智库·2025年08月14日 19:40
构建可持续的智联网解决方案。

自 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 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网》,系统展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概念以来,物联网产业已经走过 20 年的历程。

二十年间,物联网的概念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从 IoT 进化成智联网 AIoT;也是在这二十年间,数百亿的连接设备逐渐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根据 Statista 预测,到 2030 年,全球将部署超过 290 亿个物联设备,它们正源源不断地向云端发送数据,构建一个数字与现实紧密融合的世界。

不过,突然有一天,这些设备停了下来,不是因为被破坏、不是因为断电,而是因为固件的终止、协议的失效、认证的过期、网络的迭代等等……换言之,这些互联设备在物理层面依旧存在,但却在数字世界中逐渐“游离”,变成无声无息的“数字孤岛”。这些被遗弃的基础设施不仅带来不便,甚至沦为新式“电子垃圾”。

这是整个智联网产业发展到新阶段暴露出来的隐忧,因此近期不少专家开始呼吁关注智联网基础设施的长期可维护性,以及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问题。

万物互联的美梦也有“保质期”

智联网 AIoT 的美好愿景是真实的,但它的保质期可能是短暂的。

2023 年,曾经是法国低功耗广域网(LPWAN)领域的宠儿的 Sigfox 进入接管/破产管理程序。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客户纷纷陷入困境,试图维持大量已经“失联”的设备。而那些押注于长期、低成本数据链路的政府和物流运营商,发现硬件仍在闪烁——但再也没有地方可以发送信号。与之形成对比的是 Semtech,其基于 LoRa 的系统已在印度和巴西部分地区获得发展。通过鼓励开放标准、本地化集成以及灵活的网络设计(包括不依赖远程云平台的私有网络),LoRa 实现了更长寿命的部署。

在肯尼亚,部署于多个农村郡县的智能水表大规模失效,原因并非破坏或需求不足,而是供应商撤回了支持——固件更新并未如期而至。当地技术人员无法获得诊断工具,原本旨在普及用水权的项目,最终变成了催生维护合同和滋生不信任的源头。

类似的故事在前几年 2G/3G 退网时也有发生。海外多个国家虽然已经成功关闭了 2G 或 3G 网络,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例如,英国的 2G 网络至少要维持服务到本世纪 30 年代,因为除了少量手机用户对 2G 网络的需求外,英国的智能电表以及欧盟主导的 eCall 救援系统都依赖 2G 网络支撑。以智能电表为例,英国的智能电表设计服役时间是至少 15 年,在这一过程中,对智能电表通信制式进行更改升级将产生高额成本。

从商业角度看,许多物联网产品仍以“销售即结束”为导向。固件更新缺乏标准协议、跨平台兼容性差、供应链责任分散,都导致设备后期维护处于盲区。部分平台运营商甚至通过云服务停运倒逼用户升级,间接抛弃旧设备。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被用于关键基础设施的设备,制造商在商业模式设计之初便未考虑其 10 年、15 年的运营维护问题。例如,用于灌溉、水利、电力监控的边缘设备,在无人工介入的环境下极度依赖长期稳定运行。一旦出现“数字孤岛”现象,其影响远超一台冰箱或摄像头停摆所带来的不便。

除了给物联网设备的运营方带来麻烦,AIoT 设备的废弃未来也会带来严峻的“电子垃圾”问题。

以近年蓬勃发展的生成式 AI 产业为例,作为典型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其技术发展、应用十分依赖于底层硬件规模的扩大。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曾说过,一台 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级的机器由 60 万个零件组成,重达 1.36 吨。业内专家认为,算力中心的服务器机群中通常包含的多种高性能计算硬件,如 GPU(图形处理器)、内存模块、存储设备等,寿命普遍在 3 年左右,当寿命结束后,将产生大量电子废弃物。研究结果显示,在最激进的发展模式下,生成式 AI 在 2023 年至 2030 年产生的电子垃圾累积量或将达 500 万吨。预计产生的电子垃圾包含 150 万吨印刷电路板和 50 万吨服务器电池。它们可能含有铅和铬等有害材料,若处置不当将带来严重环境危害。

构建可持续的智联网解决方案

这些隐忧为智联网运营商带来深刻的教训。AIoT 产业用户的特点一方面是生命周期较长,另一方面是很多应用于各行业企业关键生产经营场景,这些特点决定了必须有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服务。显而易见,缺乏可维护性的基础设施根本就不是基础设施,而是定时的电子垃圾。有时候,短生命周期的部署不仅仅是麻烦,而是一个战略错误。

当智联网用户在选择解决方案时,一个售价 10 美元、没有更新路径的物联网传感器,可能看起来比一个售价 30 美元、拥有保障支持、API 和本地服务合作伙伴的设备更便宜。但当更便宜的设备在 18 个月后失效,拖累一系列资产时,原本精简的设备就变成了亏损设备。例如,在冷链物流中,实时可视性失效可能导致整批货物质量受损,带来高昂的经济损失。

当然,这不仅仅关乎质量,更关乎控制。封闭的生态系统往往使本地运营商缺乏自主权,尤其是当用户使用海外企业的相关方案时——设备无法重新编程,数据无法重新路由,即使有支持热线接听,也往往位于另一个时区,其结果是一种数字新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技术没有主权。欧洲在这方面或许走在前列,随着其在维修权、数字产品护照和安全设计方面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欧盟有望引领一种新模式:循环、自主且情境感知的物联网。

要解决这场物联网暗流危机,必须从多个层面推动“可持续物联网”战略,包括但不限于:

生命周期设计理念嵌入产品开发:企业在设计物联网产品时,应将设备可维护性、模块化升级、长周期支持纳入基本指标,而非仅以首发性能和成本为导向。

开源协议与标准化更新机制:推动采用开放标准协议、可远程延展的认证体系,以减少因网络停服或设备停产导致的孤立。

推进跨平台对接:很多提供公共平台服务的厂商开始和其他物联网平台加强合作,推进跨平台的对接,实现平台之间真正的无缝切换,提升客户信任度

至于已经沦为电子垃圾的设备,除了回收诸如铜、黄金和铁之类有价值的二次原材料,不少研究人员还在思考如何让其实现“变废为宝”。

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爱沙尼亚工程师发现,当十多年的旧智能手机被改造成一个自组织单元协同工作时,它们能够出乎意料地轻松地处理许多此类任务,包括图像识别。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降低物联网计算的成本,并为电子产品回收开辟一条新途径,从而帮助解决全球日益严重的电子垃圾问题。即使是旧智能手机也配备了强大的 CPU 和快速运行的内存,这使它们能够轻松超越单板计算机等流行的物联网专用设备——尤其是在协同工作的情况下。因此,以这种方式重新利用旧智能手机可以帮助降低物联网项目的成本,同时还可以解决电子垃圾激增的问题。

写在最后

在物联网迈向智联网的下一个二十年里,连接数量的增长已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真正的竞争力,将来自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管理、开放与互操作性。毕竟,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它能点亮多少设备,而在于它能在多久以后,依旧稳定、可靠地为人服务。只有这样,万物互联才能真正成为一场持久而有益的文明工程,而不是一地散落的、曾经闪烁过的零件。

参考资料:

The internet of forgotten things,Rcrwireless

Old Smartphones Get New Life as Tiny Data Centers,Spectrum

警惕!AI电子垃圾正在激增,科技日报

2G/3G退网加速,10多亿存量蜂窝物联网终端由什么来承载?,物联网智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物联网智库”(ID:iot101),作者:Sophia,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上市第一天就是最高点,易鑫集团这些年走得是真心不容易。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