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今天,也许就是你的明天
大部分车企的公关,虽然不知道如何防御,但是人人都知道该如何攻击,这个战场上,大家拿着矛,想要捅死别人,却没有人拿盾,考虑如何活下来。
我之前说过,再也不写理想了,但要食言了。
理想i8发布会前后一系列的舆论事件,是一个经典案例,涉及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值得所有的企业思考。
我先描述一下事情的过程,在理想i8进入发布阶段之后,各种怪事频发,其实这个时候,舆情的不友好的“弱信号”已经非常明确了,到了发布会结束后,舆论场起码提炼出来了三个槽点,定价、木质盾牌、撞卡车,然后大肆传播,再接着,理想车主的黑化事件,毫无预兆地被搬上舞台,一连串打法,你让我相信这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事情,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我更像是,一盘盘早就烹饪好的预制菜,随时可以端上来。
尤其是车主黑化事件,这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炮制出来的,这是一锅佛跳墙,熬制很久了。
这些都不是重点,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这些灾难,是不是真的不可避免。
1、流量与认知之间的平衡关系。
2、面子和里子的修正要同步。
3、错误架构是打法固化的始作俑者。
4、发布会永远不是卖车的核心传播。
目前来看,理想仍然是一家在传播层面,流量与认知失衡的企业,一系列被黑事件之后,没有一篇理性的深度分析文章出现,就是最好的佐证。
理想的媒体朋友圈,目测,深度能力不足。
今天的新能源车圈,大家习惯的打法是,市场部用事件营销带动流量,然后用流量去支撑营销和口碑,快进快出,这里面是全国十几万新能源车相关的账号以及KOL,内容高度同质化,就像一袋袋方便面,而公关的任务是什么?基本就是删除以及黑化创新,类似忍者,负责暗杀和破坏任务。
但是,天天吃方便面,人也吃不消,正餐在哪里?
原本,一个正常的企业,流量和认知之间的权重占比,应该是六 四开,而现在新能源车圈,这个比例,大概是九一开,甚至更惨,今年整个车圈,有几篇像样的理性的深度文章出来?我能记住的,大概只有何小鹏在晚点的一篇。
流量人人都懂,但是何为认知?认知首先是一个防御体系,这是公关的核心任务,这套体系包括了舆情分析处置系统、专家顾问机制、深度内容的媒体朋友圈、自我表述能力。
今天,大部分车企的舆情监控,都在干什么?99%的算力,都在服务于客诉,媒体怎么看自己,不重要,这套系统更像是客户意见收集系统,有些公司的舆情系统更是变成了买车线索系统,遇到了媒体的负面,第一反应不是去分析内容,判断是否要沟通,而是一股脑儿全部投诉删除,删除不掉,就是摆烂装死,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部分车企的舆情分析系统是畸形服务状态。
各家车企的专家顾问名单高度雷同,更像是一个养老院,你好我好大家好,像是对行业老人的一种致敬行为,在车圈摸爬滚打时间稍久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原本非常封闭的圈子,如果不是新势力的进入,这个圈子更是自娱自乐。
企业的专家顾问机制,如果真正想要有效,就应该是活水,而不是死水,每年都要增减。
媒体层面也是同样的道理,两个极端,一方面是万年不变的媒体名单,就这些人,在名单里,就打打交道,不在,管你是谁,一概不理,典型的非市场惰性行为,尤其是BBA这些外资企业,从业者更是混混居多,任由代理公司随便整,自己混个工资就行了,所以媒体名单就是死水一潭,新能源车企由于追求极致的流量,活水倒是进来不少,但是全部都是流量型媒体,真正需要有一帮媒体能站出来,给自己把事情说明白的时候,发现大家都在等你的通稿,因为根本不会思考,更别谈做深度。
好了,流量型媒体自己不会写,那么甲方总该能写吧?真不好意思,99%的车企,都找不出一个笔杆子,能写出3000字深度文章的人,凤毛麟角,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大家的大脑算力,整天都在谋划怎么搞事件营销了,早就失去了深度自我表述能力。
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类似理想,遇到了车主集体被黑的无厘头事件,却没有办法整出系统性的回应,干瞪眼,说不出话来。
理想遇到的这种局面,其实我在两年前,就预言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翻看,舆论场给了理想整整两年时间,去修正原本失调的传播体系,从面子上看,其实理想以及李厂长本人,改变了很多,过去一整年,李厂长在微博上极其低调,基本没有再教任何人造车和做人,偶尔接受采访,也很低调谦虚,哪怕是在i8的发布会上,也没有了之前发布会上的咄咄逼人,我去现场看了,感觉还很不适应。
但是,为何面子上已经如此谦虚的理想,还是过不去这一关?商业竞争,先不谈,增程来纯电吃饭,挨打一顿,必不可少,但是也不至于如此之惨,这就涉及到里子的问题了,理想的传播团队,有没有在过去两年,把认知体系建立起来?舆情分析处置系统、专家顾问机制、深度内容的媒体朋友圈、自我表述能力,这些短板有没有补齐?
过度低调的两年,其实掩盖了很多能力不足的问题,但是不代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往往就是这样,老板的认知改变了,但是团队却没有同步,还停留在原有的打法里,当很多车企已经打破原有媒体库,在全行业流量池中寻求新的媒体关系时,理想还停留在自己的数码圈和新能源车圈的媒体库。
当然,这不仅仅是理想的问题,一段时间的华为、小米,现在的小鹏、零跑,都存在这个问题,过度依赖流量,掩盖了公关能力丧失的事实。
车圈现在的传播现状就是这样,所有的企业,都急切地要卖车,在技术拉不开差距的情况下,大家就要拼营销,拼营销就要想破头搞流量,顺风顺水的时候,就开始认为这套打法是真理,但是这套真理是建立在你永远不出事的情况,同样的话,我两年用在理想身上过,一旦出事之后,企业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我没有危机公关应对能力,原本以为GR可以搞定,后来发现,不是人人都有那么强大的GR能力的,最终只能低头挨揍。
因为,大部分车企的公关,虽然不知道如何防御,但是人人都知道该如何攻击,这个战场上,大家拿着矛,想要捅死别人,却没有人拿盾,考虑如何活下来。
如何解决这样的恶性循环呢?我始终认为,先人后事,不改变人,就不可能改变事,车企的团队里,需要把公关和市场营销彻底分开,市场营销的老大附带着管公关的下场就是,会把所有的资源,钱、人都倾斜到流量上,导致公关连最基本的资源都拿不到,只能最终变成短期目标追求者,毕竟公关是中长线投入,不可能像市场部那样,为销售转化负责。
在竞争多年残酷的互联网圈,没有企业这么干,这是基本常识,大家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公关和市场,是逻辑相反的两套传播逻辑,放在一起,只会搞砸,公关和市场的一号位,都应该直接向CEO汇报,而CEO要搞明白的事情只有一件,市场是卖货的,公关是保命的。
从组织架构上分开后,人才的画像自然就会分开,这个时候,公关的团队,才会演变成以媒体人为主体的团队,在目前的传播环境里,我依旧认为,公关的核心任务,还是应该服务于认知,而不是流量,应该从浩瀚的流量中找出有认知能力的媒体,然后进行信息交互,唯有有认知的媒体人,才能做好这件认知为主体的事情。
有了这个基础,才能真正建立起来舆情分析处置系统、专家顾问机制、深度内容的媒体朋友圈、自我表述能力。
最后,我还是想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个伟大的产品,其实不需要过度的发布会,一辆车发布会开的次数越多,说明心里越没底,怕卖不好,人人称为毛坯房的特斯拉,现在似乎连发布会都懒得开了,这就是现实。
言多必失,发布会服务于流量,才会出现手拿盾牌、撞卡车的梗,这都是动作变形的表现,一流的产品,直接投入市场就行了,不开发布会,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营销,毕竟开发布会的钱还是挺多的,还不如多弄点试驾车,让媒体好好做一点深度产品体验。
现在的车圈试驾测评,我真的懒得说,渣渣中的渣渣,一辆车,拿回去,一周都开不到,就敢出报告了,没有一个月的试驾,很多问题根本无法暴露出来,所以今天的消费者更愿意去小红书看车主的真实体验,而不再相信评测车媒体的内容。
言归正传,最后加固一下,我坚信理想这一次的确被黑了。
农夫山泉去年被攻击的无厘头事件,持续了整整一个月,而今年娃哈哈这么大的事,热度却只维持了一周。公关事件,背后有没有人操作,从时间上,就可以判断一二,自然发展,没有添油加柴,持续时间就是一周,除非二次发酵,有新瓜出现,反之,必定有人为因素在参与。
理想事件,前后持续了一个月,没有被群殴,那就是见鬼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口老炮”,作者:炮哥被人注册了,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