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成功了一半

智物科技评论·2025年08月14日 17:10
一个面向未来、AI时代的操作系统,成功地找回了旧有的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挑战也在这里

围绕着鸿蒙的进展,有两个有意思的讨论趋向。几周前,华为方面宣布鸿蒙5的终端数量超过千万,中国份额占比超过iOS,成为所谓的第二大操作系统。

规模和数量很重要,不如此就无法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将他们的应用翻译到鸿蒙生态当中来,就无法给华为带来高额的互联网收入。

华为和苹果的打法一样,外在是独特、有吸引力的硬件体系,比如三折手机、折叠PC,内在是封闭的开发生态,而核心是独有、封闭的操作系统和芯片体系。

最明显的薄弱环节是芯片制程,最强的地方是硬件设计和市场,全新的鸿蒙生态一度也是弱点。华为终端的硬件包括手机、汽车、PC要托举两个生态,一个是逐渐爬坡、长期落后的芯片制程,一个是从零开始的鸿蒙生态。

鸿蒙新瓶旧酒

托举任何一端都需要足够的市场规模,给爬坡中的芯片制程Try Error的机会,给鸿蒙生态开发者足够大的吸引力。不久前,任正非罕见地接受某媒体的访谈中提到了这个话题,创新地提到了一个“三补”的说法,“非摩尔补摩尔,数学补物理,群计算补单芯片”。

还有一补,任正非没有提到的,就是用市场补技术,用各种奇特、有吸引力的硬件,吸引用户获得足够大的市场,才能让非摩尔、数学有用武之地。

华为系的鸿蒙终端生态,像一个机车头一样,牵引着华为系的芯片制程能力。让落后于同行制程的硬件,融入到当下的主流移动互联网生态,并不容易。近期,华为披露的数据当中,数千个应用已经适配开发了鸿蒙版本。

鸿蒙生态规模和份额的提升对华为来说意义重大,可以让华为硬件终端维系“黑土地”般的存在,持续为华为带来丰厚的互联网利润。苹果以及其他安卓厂商,目前都高度依赖这种商业模式。

有趣的地方也在这里,一个基于AI技术应用的操作系统,从几个战略利益考量,快速扩大规模,向后兼容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告、分发的商业模式。还具有向前演进的速度,趋势优势吗?

最大的技术、产业趋势是什么?李开复、简立峰等几位前Googler有最直观的感受,大语言模型将网页变成了回答,链接和网页没有了,网页、广告竞价排名的土壤也就没有意义了。

直接冲击的是谷歌、百度这种搜索引擎公司的商业模式,这是为什么这两家商业巨头,最早引领了计算集群、大模型框架的发展,但是绝不可能在这条轮径上有所突破的原因。

问题是,苹果、华为手机、安卓手机的商业模式,现在也严重依赖谷歌、百度,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竞价排名的商业容器,这也是手机公司不可能对AI有太大的决心原因,最典型的是苹果。

不仅仅是技术原因,更重要的是和这几家巨头现有的商业模式,天然冲突,没有人能真正有勇气去自我革命。

原本华为曾经有一个巨大的优势,是在产业链禁令下,市场份额骤降,意外被外力脱掉了这个金手铐。随着鸿蒙生态快速提升份额和规模,华为手机又重新成为了华为公司宝贵的变现来源。

但同时,也捡回来了一个难以轻易割舍的商业包袱。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鸿蒙生态会更重视那些能马上带来广告、分发收益的大型Killer应用厂商,而不会去着力培养、发现基于AI,全新的应用厂商,更不会自己去打造全新的AI应用。

就像Sam Altman和Jony Ive所做的一样,余承东不喜欢这种战略性试验,作为机车头,他有很重的KPI要去完成。

库克以及雷军、沈炜、陈明永,也不会真正喜欢这样的新东西,别管他们嘴上如何描述黑科技以及新物种。本质上,他们讨厌会带来全新变化的新技术,讨厌会颠覆现有手机格局的新技术。

成功者的潜意识当中,技术格局最好停在此刻。

唯一,最佳的可能是,华为和安卓大厂们或许可以选择用一个全新品牌,小规模、悄悄试验,探索未来的AI手机究竟是什么,去主动迎接Jony Ive们的挑战。恰巧,有几个极富号召力的AI硬件团队,创业都遇到了各种困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智物科技评论”(ID:IntellegentThings),作者:文/智物,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机器这个词已经过时了。”——马文明斯基

下一篇

娃哈哈代工风波带来的流量,恐怕也并非那个冲高支点。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