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力挺中国AI背后,实则怕英伟达丢全球芯片江山?
黄仁勋此次访问行程加起来不超过24个小时。
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中,中美两国间的技术博弈备受瞩目。而英伟达作为全球芯片龙头且市值突破五万亿美元的企业,其掌舵人黄仁勋的言论总是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最近两个月来,黄仁勋从宣布“彻底失去中国市场”到“中国将赢得AI竞赛”,又在24小时内匆忙到访台积电,他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及其在美国政策约束下的被动与焦虑再也掩盖不住。
从95%到0的致命溃败
“英伟达100%离开了中国市场。”在美国城堡证券10月6日的一场闭门对话中黄仁勋做出如上表述。这场闭门对话的内容于10天后公布,黄仁勋的言论引发关注。
黄仁勋认为在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下,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由95%下降为0,彻底离开中国市场。这是今年4月份美国政府禁售英伟达H20芯片以来最惨的结局。
但是,在过去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对于美国政府的禁售,黄仁勋竭尽所能“据理力争、曲线救国”。从H20禁售到解禁、因芯片“后门”风险被中国官方约谈、再到H20订单无法交付,以至于最后彻底失去中国市场。这一过程,英伟达只用了大约六个月。
尽管黄仁勋曾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但现实终究事与愿违。
除了美国政府对芯片的管制之外,国产芯片的崛起也成了英伟达“出走”中国市场的又一推力。
据了解,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头部科技企业开始集体转向国产芯片,华为昇腾、寒武纪、海光信息等企业趁机加速突围。
2025年第一季度,寒武纪营收暴涨42.3倍,实现上市以来首次季度盈利,据SemiAnalysis调查,2025年华为昇腾处理器出货量有望超过70万颗,其中超60万颗为更先进的910C芯片,性能已接近英伟达A100;寒武纪思元590支持主流深度学习框架,在视觉、语言大模型场景中性能接近英伟达A100的80%。
而寒武纪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其期内营收为17.27亿元,连续三个季度营收规模超过10亿元,同比增长1332.52%,净利润为5.67亿元。
除了华为昇腾和寒武纪之外,摩尔线程和沐曦一些国产芯片创业企业相继通过了上市委员会审核,IPO再进一步。而沐曦在今年一季度,其GPU芯片累计销量已经超过25000片,已向国内多个智算集群交付产品。这也意味着创业企业成为国产芯片的重要支撑。
TrendForce的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AI服务器所用外购芯片比例已经降至42%,且本土芯片供应占比有望升至40%。同时,根据IDC的数据,2024年我国自主研发的AI芯片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已经攀升至30%,预计2025年将突破50%。
除此之外,根据本月5日路透社发布的一则独家消息,“中国禁止在国有数据中心使用外国人工智能芯片”,路透社文章报道称这一举措将彻底粉碎英伟重夺中国市场份额的希望,同时称英伟达成为最大受害者。
曾经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曾经高达95%,而2024年英伟达在中国的销售额还达到171亿美元。但如今,地缘因素影响下,英伟达也只能铩羽而归。
言论反转或只是精准游说?
就在近几天,黄仁勋关于“中国将赢得AI竞赛”的言论再一次引发热议。
事情的起因是在11月5日,黄仁勋参加英国《金融时报》举办的AI未来峰会,会上他在发言时称中国将赢得人工智能(AI)竞赛。
同时,他还批评了包含美国和英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他们正在受到“犬儒主义”的侵害。他严肃批评了美国出台的有关人工智能的规定,并认为过多的政策规定将限制技术创新,对AI发展极为不利。
黄仁勋的上述言论被《金融时报》称为“迄今为止最直白”的表态。
但梳理时间线即可明白,这已经不是黄仁勋第一次就中美两国AI发展做出论断。在今年九月末,香港《南华早报》报道,黄仁勋称中国在芯片领域仅落后美国几纳秒,在芯片研发和制造方面具有极强的潜力。
黄仁勋认为芯片产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业精神、高科技的现代产业,中国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且内部竞争激烈,他呼吁美国政府允许美国科技企业在中国等市场竞争,来提高美国的影响力。
他还补充说,他相信中国会对外部投资保持开放,“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在中国竞争并且互动之间形成活跃的竞争,这符合中国的利益。他们也希望能够走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
但是黄仁勋的上述几番言论也引来不同立场的评判,有人认为他不过只是想保住英伟达的市场竞争力罢了。
一方面,其“中国将赢得AI竞赛”的言论给美国政府施压,倒逼其放宽政策,同时阐明英伟达依然是美国技术优势的守护者;另一方面,通过肯定中国AI的实力,但又淡化芯片间的核心差距,是为未来合作留余地。
最后,通过渲染中美之间人工智能发展的追赶态势,呈现全球AI发展迅速、芯片需求旺盛的市场情况,掩盖失去中国市场对其影响,稳定股价。
归根到底,黄仁勋是英伟达的黄仁勋。而几番言论周旋,希望可以争得政策舒缓空间,复高端芯片对华出口,保住英伟达在市场的地位。
急赴台积电,难掩产能焦虑
就在大家对黄仁勋“中国AI竞赛胜利”的还在分析讨论时,11月7日,黄仁勋前往台积电并发言,有媒体称黄仁勋此次访问行程加起来不超过24个小时。
资料显示,黄仁勋参加了台积电运动会,并在会场向2万名员工高呼“谁喜欢台积电?我喜欢台积电!”他大喊“台积电我爱你,我也是你们的家人。”
对于此行访问的目的黄仁勋表示英伟达最先进的Blackwell芯片正面临“非常强劲的需求”,因此对台积电的晶圆需求也在增长。
台积电董事长兼总裁魏哲家也对黄仁勋上述言论给以肯定。他直白的说:“黄仁勋想要更多芯片。”但是对于媒体问及需要多少时,魏哲家笑着回答“这是机密”。
黄仁勋也表示,这次没有和台积电讨论价格的事情。
但是,对于黄仁勋此次紧急赶赴台积电商讨晶圆需求一事,是让英伟达同台积电的合作关系成为行业共识,这也彻底暴露了英伟达的产能焦虑与市场依赖。
有观点认为,这种“提前绑定”的策略,本质上是为了弥补中国市场的损失。
英伟达必须通过全球其他市场的增长对冲风险,而Blackwell芯片单季度销售额已达110亿美元,成为其核心增长引擎。
为了进一步扩大产能,黄仁勋还同步布局韩国市场,将Blackwell芯片的部分产能交给三星,推动其4nm产线月产50万颗,把“韩国变成自家后院”,通过多供应链布局缓解产能压力。
黄仁勋的急切背后,还有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一方面,AMD凭借MI300系列芯片快速崛起,抢占了4-6%的全球市场份额,且计划在2027年将份额提升至15%,直接威胁英伟达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纷纷自研定制化ASIC芯片,试图摆脱对英伟达的依赖。
在这样的格局下,台积电的先进产能成为英伟达维持技术领先的“生命线”,这也解释了黄仁勋为何放下巨头身段,用“亲自站台”“感谢员工”的方式讨好台积电——他需要用最稳固的供应链绑定,守住最后的竞争优势。而在商业计算的背后,彻底暴露的是黄仁勋的“黔驴技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刘娟,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