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近半工作将受AI影响,你还无动于衷吗?
前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一份分析报告,指出人工智能(AI)将影响全球近40%的就业岗位。根据IMF分析,发达经济体可能有大约60%的就业受到影响,这一比例高于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
在ChatGPT的热潮下,许多人开始担忧自己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报告发布后,这种焦虑情绪再次升温。人们开始思考: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导致我们集体失业?为了探讨这一问题,中外管理传媒对泥藕资本创始合伙人汪小康进行了专访。
中外管理传媒:在过去,当人们谈论机器取代人类工作时,大多数人会想到的是蓝领工人。然而,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白领阶层开始担忧自己是否会被AI所取代。您认为在未来,白领工作是否会被AI所替代?此外,AI将对未来就业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汪小康:“机械性”的工作肯定会被AI取代。比如,《华尔街》杂志有95%的文章都是机器人写的,杂志社的编辑只是进行一些润色。许多人可能认为写作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工作,然而在我看来,写作更多地是运用“范式”的过程。那么,什么是“范式”呢?简单来说,就是在个人的知识范围内,基于一定的认知前提进行创作。实际上,这种创作并没有脱离“范式”,因为已有的知识会限制人们的思维。例如,如果你从未接触过某个句子或词汇,你肯定不会使用它。然而,机器的情况却不同。机器可以基于海量的数据,通过概率选择知识,然后挑选出最适合的组合。
知识工作者,包括科学家、设计师和媒体人等,本质上是依靠自身的知识来工作的。然而,与机器获取的知识相比,人类所能获取到的知识永远只是一小部分。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无法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与机器相媲美。当机器人的智能接近甚至超越人类大脑时,机器的工作和决策能力将超越90%的人,绝大部分知识工作者必然会被取代。
当然,更好的情况是让人工智能成为工作的助手。然而,当助手的判断比你更准确,做出的决策更明智时,它就会代替你做主,实际上你就成为了助手的附属。
在未来,人工智能是否真的会取代大部分人的工作?从技术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具备取代大部分人工作的能力,然而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社会学的问题。我们的社会管理者需要平衡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甚至通过立法来限制其使用范围。因此,我坚信技术的力量必然受到社会力量和伦理道德力量的制约。
中外管理传媒:面对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应如何进行战略布局以适应科技的不断进步?
汪小康:我们需要了解未来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目前,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些元素,比如微信、美团和抖音等应用,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因为它们基于移动互联网,并且是在iOS和安卓操作系统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新的平台将是大模型。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少数公司已经优先训练出了这些大模型。
在未来,行业、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都将基于新的基础设施——大模型。无论何种类型的公司,都必须转型到新的平台上,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服务。
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许多过去需要的角色可能不再需要。然而,新商业模式的设计者、打造差异化能力的创意者,以及非常善于使用新工具的人显然有很多机会。
未来优秀的公司,首先要具备强大的认知能力。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到来,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因此企业必须在新的载体上以新的方式服务用户。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将只需要更少的公司提供服务。以今日头条为例,它出现后,提供单纯新闻资讯的机构数量已大不如前,且仍在持续减少。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正是数字经济所带来的赢家通吃现象,马太效应必然导致寡头甚至垄断的产生。然而,这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无法改变。
中外管理传媒:在未来,人类与信息的交互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方式,会有什么变化?
汪小康:将会有本质的变化。
过去,我们搜索到的知识主要是静态的、数字化的信息,只要这些信息客观存在,我们就能够通过搜索引擎找到它们。然而,要理解这些知识、辨别其真伪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仍然需要我们自己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搜索到的知识对我们来说只是原材料。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AI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对找到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和整合,然后直接提供一个成品。这意味着原本需要我们自己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由AI来帮助我们完成。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传统的搜索方式在未来仍然存在,但可能会被推到次要位置。因为我们寻找信息的核心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获取信息。在过去,我们需要自己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而现在的AI工具可以直接将结果交付给我们。因此,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中外管理传媒:中国知名的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了自己的通用大模型,而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也陆续开发了自己领域的大模型。然而,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隐形冠军企业而言,是否有必要参与其中呢?
汪小康:机会永远存在,因为领先者并非不会犯错。因此,任何可能性都存在,后发者也有机会。
同时,我个人认为这个行业仍然是巨头的盛宴,国内可能只有几家大公司能够参与其中。因为原来的竞争是单维的竞争,而现在的竞争是立体的竞争,算力、算法和数据都需要非常强大。例如,训练一个大模型所需的电量,相当于3000辆充满电的特斯拉汽车行驶20万英里所消耗的电量。因此,没有高性能、高强度的基础能力是无法参与竞争的。
简而言之,我认为未来的竞争格局肯定是平台化的。大模型可能只有一家或几家公司能够拥有,然而,在许多小模型上存在着与行业深度结合的可能性和机会,就像在iOS和安卓平台上,涌现出无数应用一样。未来,基于平台化大模型也将有许多与行业相结合的小模型,以满足特定需求。
(根据采访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外管理传媒”(ID:zwgl1991),作者:王爽,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