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最大的内耗,就是养了一批“向上甩锅”的中层

张丽俊Cherry·2025年10月23日 10:50
公司上下务必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

这些年来,我给很多公司做过咨询。

我发现,一种新型的官僚主义正在很多公司里面长出来,那就是——“向上甩锅”。

尤其是公司的中层,明明清楚这是自己职权范围内该做的事,却偏偏等上级拍板才敢动;

对于事实明摆着、本该当机立断的问题,却层层汇报,导致贻误时机。

表面上,他们看似认真、谨慎,实际上是将问题和责任层层上移,最终演变成组织的慢性内耗,导致决策迟缓、协同断裂、优秀员工流失、执行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这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公司上下务必警惕。

“向上甩锅”的3大表现

向上甩锅,其实早已成了某些中层的“工作方式”。仔细看,你就会发现它有迹可循。

以下就是三种最典型的表现。

1.凡事向上汇报:不思考、不决策

这类“向上甩锅”的中层,心里会主动把自己定位成“传声筒”“二传手”。

他们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不是先判断、先解决,而是写请示、拉会议,把本应由他决策的事情,包装成需要高层裁定的大案子。

他自己则完全不思考,不决策,所有的事情在他这里过一下就走了,乐于做甩手掌柜。

结果是小事被放大,节奏被拖慢,机会眼睁睁溜走。

更严重的是,他往上汇报的信号越多,上面就越可能觉得这个团队能力不行,从而把更多决策权收回,真正想做事的人束手束脚,形成恶性循环。

2.凡事向下敷衍:等通知、等上级回复

对上,他不思考,对下,他则爱敷衍。

下属或其他部门找他来要支持时,他的标准回答几乎只有一句:“我已向上汇报,等领导回复。”

于是,问题被推回去,诉求被搁置,执行链条断裂。

他最擅长的,就是借“等回复”掩饰自己的不作为,把责任巧妙地转嫁给上级,让团队习惯了等待而非行动。

久而久之,下属在无数次的等待中失去动力,协同部门也开始绕过他自行解决问题。

由于沟通链条在他这里被打断,整个组织的效率严重下降,团队的信任感和执行力也被一点点侵蚀,基层干事的热情逐渐消磨殆尽。

最终,团队内部还会慢慢形成一种不利文化,认为干得多的人是“自寻烦恼”,于是敢做事的人越来越少。

3.凡事置身事外:上面定的,我不知道

当上面下达决策,需要落地执行时,“向上甩锅”型的中层,他既不做拆解,也不做沟通,直接把任务说成“这是上面定的”。

而一旦出现问题,他又会第一时间扮演无辜者,强调自己只是听命行事,完全置身事外。

这种行为,对组织的毒害非常大,割裂了战略与执行的联系。

比如,老板要求提效20%,但中层只把目标原封不动地往下传,没有做资源分配、优先级调整或步骤拆解。

基层在无支持的情况下,被迫加班与内耗,最终既没达成降本目标,又损耗了士气。

如何根治公司里“向上甩锅”的问题?

“向上甩锅”,不只是人的问题,更是机制和文化的问题。

要真正治好这股歪风,既要动制度的手术刀,也要在文化环境上下功夫。

以下三点,供你参考。

1.搞好制度建设,厘清权责

很多公司,中层之所以总爱“向上甩锅”,主要是因为权责不清。

同样一件事,三个部门都能插手,却没有一个人最终负责;出了问题,人人甩锅,却没人解决问题。

这种模糊地带,正是“向上甩锅”的温床。

所以,你一定要搞好制度建设,厘清权责。

每一项关键任务,都要明确谁拍板,谁执行,谁配合。只要权责对得上,问题一旦出现,就能追溯,解决起来就会高效。

你要知道,权责模糊时,人性一定会选择安全地带——往上推、往外推。

但当制度明确、流程透明时,他就无处可推了。

一个高效的组织,靠的不是人情约束,而是制度闭环。当然,制度不是为了限制人,而是为了释放能量。

从制度上厘清权责,让每个人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要担什么责,就能让“向上甩锅”无可发生,从而真正激发组织活力。

2.搞好绩效激励,让有担当者拿到好处

一个组织的风气,往往取决于它的激励导向。

如果“谁扛事,谁被罚;谁甩锅,谁提拔”,那公司就会迅速形成“聪明人文化”,人人都开始精致利己,不再真干实事。

所以,你一定要搞好绩效激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有担当者有回报,让甩锅者无处遁形。

谁愿意在关键时刻扛事、谁能在问题面前不退缩,就该让谁得到更多机会和利益。

同时,也要敢于反向问责。

对那些“表面积极、实际甩锅”的中层,不论资历、不论年头,给了机会还不改正,就要让他承担相应代价。

好的激励体系,一定要让人心里有底气、有盼头。当员工明白“能扛事,就能有前途”,他们才会主动担责、积极解决问题。

3.打造安全环境,增强包容度

再好的制度,如果让人动辄得咎,也会变成“甩锅”的助推器。

很多中层之所以习惯向上甩锅,不是他们真不懂怎么决策,而是怕被问责、怕被批评、怕背黑锅。

在一个容错氛围差的组织里,最聪明的生存策略就是“多请示、少担责”,久而久之,人人都学会了自保。

所以,领导者还要给团队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敢于拍板、敢于承担。

如果出了问题,要主动引领团队走向“复盘”而不是“追责,搞清楚过程、搞清楚原因,千万不要去“搞人”。

其实,真正有远见的领导,不怕下属犯错,就怕下属没想法、不行动。

只要方向对、动机正,就该被鼓励去尝试;哪怕犯错,也要在让他在包容中成长。

安全感,才是担当的底气。当一个人知道“犯错不会被踩死”,他才会真的去负责、去创新。

这时,“向上甩锅”的习气,才会从根上被拔除。

总之,公司最大的内耗,就是养了一批习惯于“向上甩锅”的中层。要根治这种“向上甩锅”的习气,你一定要搞好制度建设,厘清权责;搞好绩效激励,向用于扛责的人倾斜;打造安全环境,增强包容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丽俊”,作者:张丽俊,36氪经授权发布。

+1
1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知名组织创新专家、创业酵母创始人、《组织的力量》一书作者

下一篇

商业的文旅化,是城市文明在物质丰盈之后的精神觉醒。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