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中的这一句话,讲透了领导的本质
这些年来,我发现很多领导都是这样的:
当公司业绩目标完不成的时候,就着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自己冲在前面,成了公司最大的销售,每天只为销售目标一路狂奔,而不去思考战略的问题,用人的问题。
如果一个领导眼睛里只有销售目标,那他的公司一定是长不大的。
为什么?
当你的左眼是美元,右眼是英镑,你怎么能看到远方?你怎么能看到公司人才梯队有没有跟上?你怎么能让公司更值钱,更长久?
实际上,领导不该是冲在前面干具体活的人,而应该是引领方向的人。
毛主席在《毛选》中说:“领导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
我特别认同。做领导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说白了,就两件事:
把方向定对、把人用对。
01 出主意,就是要把方向定对
所谓“出主意”就是做战略决策,为组织指明前进方向。
先举个毛主席的例子: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陷入“亡国论”与“速战论”的双重迷思:
前者认为日本太强,打下去必输;后者幻想国际援助一来,很快就能翻盘。
就在全国上下思想混乱之际,毛主席发表《论持久战》,清晰勾勒出抗战的路径,让每个人都知道接下来怎么办,如何打赢这场仗。
你看,这就是“出主意”。
同样的,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领导者的首要职责就是“出主意”,为团队指道。
当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时候,你能抓住机会,明确做什么,不做什么;当项目卡壳,团队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你能破局,带大家找到方向。
那么,如何出一个“好主意”呢?
一个好的主意,绝不是凭空构想,而是在洞察本质基础上,形成有远见、能执行、有共识的战略方向。
1.有远见
什么是远见?就是你的战略眼光。
战略指引的是方向,领导必须具备的是高于旁人的战略眼光。要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也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危险。
因为,你是领路人。你要做决策,要舍九取一。
你看得远,才能避开路上的陷阱和障碍,不至于让大家掉进坑里。
如果一个领导者没有战略眼光,没有大局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很难有大的作为的。
而且,也没有人敢跟着你,因为看不到希望。
2.能执行
再好的主意,如果无法落地,也只是空中楼阁。
所以,能不能落地,可不可以执行,是评判主意好坏的关键标准。
我之前在讲拉姆·查兰的《执行》一书时说过:
“执行,是一个战略问题。执行是战略的基础,不考虑执行能力,任何领导者都不可能制定出真正有意义的战略和计划。”
所以,在出主意,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符合规律,要经得起客观实际的检验。
脱离实际、违背规律的“主意”,纵使听起来天花乱坠,也是毫无用处的。
3.有共识
有时候,领导做了一个重大决策,下属却不认可。
为什么?因为没有共识,思想不统一。
一个好的主意,往往不是领导者个人的“独角戏”,而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
具体做法,就是让核心团队参与到战略讨论中,也就是我常说的“共创”。
参与是最好的共识。共创的价值不在于你的想法是否最后被采纳,而在于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充分表达,每个人都能被看见。
这样一来,“出主意”的过程就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过程。
共识形成的过程可能较慢,但执行时会快得多。
出主意,就是把方向定对,做正确的事。
02 用干部,就是要把人用对
所谓“用干部”就是战略落地时,要找到合适的人,正确地做事。
为什么一个很好的战略却落不下去?
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领导者在人员选择上不对,没有找到对的人做这件事,并对其委以重任。
毛主席毕生重视用人,从秋收起义中的普通士兵到开国将帅,他慧眼识珠、因材施用,打造出一支所向披靡的干部队伍。
要把人用对,核心是做好3件事:
1.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就是人和岗位的匹配,人和关键任务的匹配。
作为领导者,你一定要看到下属身上的优点和局限性。每个人都有自己长处和短板,你要容人所短,用人所长。
而这就要求领导者需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要懂得识人,了解下属的特点和能力。
然后,根据事业需要和岗位特点,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使其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岗匹配。
知人善任,这个能力没有那么容易获得,因为人和人太不一样了,而且每个人的脑门儿上并不存在一份使用说明书:我适合干这个,不适合干那个。
不过,你可以从两个维度去考察:
第一个,看这个人对于执行这个事情有没有热情。没有热情,你就算把他放在这个岗位上,他也不一定能干好。
第二个,要基于事实去评估他。用人靠感觉,其实不太靠谱,你应该看事实。从结果来,从过程来,从方法和策略来。
人才评估准确了,你才能做到量才适用,才能用对人。
2.激励人心
用人不仅要放在合适的岗位,更要激发其内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现代激励理论告诉我们,物质激励是基础,但真正持久的动力来自内在驱动力。
毛主席是怎么激励大家的?在极其艰苦的革命条件下,他通过构建“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使命,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的切身利益关联,通过“官兵平等”的组织文化,激发了革命队伍的惊人战斗力。
做企业也是一样的,有效的激励需要结合物质回报、个人成长和意义感。特别是对知识型员工,他们最看重的是工作自主性、专业精通度和价值认同感。
要做好激励,就需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通过考评,去识别一个人的贡献,肯定有人干得好,有人干得不好。
当人分出来后,你就要相应给他们奖励。不让雷锋吃亏,利益向奋斗者倾斜。你对得起好的人,对不起不好的人,才能激励到优秀的人。
如果干好干坏一个样,那么激励是没有效果的。
3.责权利的统一
用人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责权利统一:承担多大责任,就应享有相应权力和利益。
很多组织用人失败,根源在于责权利不匹配:让员工承担责任,却不给予相应决策权;要求创造业绩,却不设计合理分享机制。
这种失衡,必然导致消极应付或优秀人才流失。
任正非有一句话:“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叫炮火”。
就是要赋予一线团队更大的决策权和资源调配权,同时对结果负责,并通过项目制奖金、虚拟股权等机制分享成果。
这就是责权利的统一,授责也授权,同时也分享利益。
很多时候,你驱动不了下属,是因为你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但我要告诉你,下属只会从自己的维度考虑,他只会为自己而奋斗,他不会为你而奋斗,这就叫不变的人性。
如果你不关心他想要什么,他就会认为那是你的目标,跟他没关系。
所以,一定要明确责权利,当责、权、利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他就会有内在的内驱力,就会有效率。
最后,我想说:“出主意”和“用干部”不是孤立的两件事,而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好的主意需要优秀的人才去实现,优秀的人才也需要好的主意来指引。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作为领导者,你工作的本质是没有变的,就是引领方向、知人善任。这两件事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非常难。但是,只要将这两件事做到极致,你就有了卓越的领导力。
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丽俊”,作者:张丽俊,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