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攻不下票房了
吉卜力工作室被日本电视台收购的消息曾振奋了整个国漫圈,紧接着宫崎骏30年前创作的作品《红猪》宣布重映。
这部在上周五上映的作品是宫崎骏早期的作品之一,截至发稿时票房达到1410.6万。比起今年儿童节重映的《天空之城》在首日就拿下3337万相比,确实逊色不少。但不可否认的是,《天空之城》的知名度确实要高于《红猪》,这也是其重映能够破亿的原因之一。
可宫崎骏的另一部知名作品《崖上的波妞》在国内大范围上映后,票房表现也并不优异。该作品在2020年底上映,登陆院线近60天,最终仅以2841.2万的总票房收官。
单从近几次票房表现来看,“宫崎骏”三字明显创造不了神话。可即便如此,国内院线依旧想要凭借重映宫崎骏的作品,打开一条盈利通道。它们“屡败屡战”的原因是什么呢?
影院为何对宫崎骏念念不忘?
经典电影重映,要从《泰坦尼克号》说起。
这部名垂影史的经典之作,2012年在国内重映后,最终获得了9.46亿票房。而宫崎骏的作品被再次搬上大银幕,是六年后的《龙猫》上映30周年,该片最终以1.72亿的佳绩,成功问鼎2018年动画电影第七的位置。
随后,《千与千寻》更是在2019年6月,创下了4.86亿的惊人票房,不仅在中国进口批片中问鼎冠军,还位居进口动画票房榜第二,为宫崎骏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再次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观众对于这部日本动画的热烈追捧,也彰显了宫崎骏在中国市场的独特魅力。
也正是《龙猫》《千与千寻》的优异表现,让发行公司、院线方看到了宫崎骏的票房号召力,与重映经典电影作品的商机。
随后《海上钢琴师》《美丽人生》《阿凡达》等海外经典电影陆续在国内重映,而宫崎骏的经典作品,也开始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回归院线。
某发行公司电影事业部负责人昌帆(化名)曾向骨朵透露,国内发行公司盯上了在国内具有知名度的宫崎骏不无道理。“比起《名侦探柯南》等知名动画的剧场版,宫崎骏的内容一是版权费用更低,二是受众更加全面,三是上映宫崎骏的作品并不需要过多的宣发。”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宫崎骏的作品确实值得发行公司采购版权。
在故事情节方面,他的作品以深刻、富有想象力著称。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单一的儿童故事,更是包含深层次思考的、同样适合成年人的主题。经典的情节和主题,使得观众在每一次观影时都能够找到新的感悟,这让宫崎骏的作品保持了长时间的吸引力。在画面上,他的作品细腻、唯美,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以首部在国内重映的《龙猫》为例。《龙猫》通过讲述两个小姐妹与一只巨大的、毛茸茸的龙猫的奇妙冒险,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独特的幻想世界,从而回到纯真的童年。电影中融入了对自然和生态的关怀,通过农田、大树、小河等元素,强调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这使得影片不仅仅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思考。
凭借温暖、纯真的情感,以及对自然、家庭的深刻反思,《龙猫》成为了一部家喻户晓、经久不衰的经典动画。宫崎骏的动画风格也由此奠定。
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宫崎骏的作品也有一定的优势。
一方面是其内容质量与口碑,相比一些日本动画IP的剧场版更加受观众的认可。另一方面,宫崎骏的作品相比《泰坦尼克号》《海上钢琴师》《美丽人生》这类需要花费大量成本修复的作品而言,不论是版权费还是利润都更为可观。更不用说相比于那些设定奇幻、人物带感的日韩动画,宫崎骏作品的气质和题材,都更加符合国内院线的审核标准。
“一部电影要想重映,流程大致为‘拿版权、重审批、申龙标、修画面、转3D/IMAX、增内容、立概念、搞宣传、分成’九个步骤。”据昌帆介绍,版权成本、审核风险、修复与宣发费用是发行公司是否选择重映引进片的关键。
由此可见,宫崎骏确实是重映的最佳人选。根据猫眼专业版,在国内重映的几部宫崎骏作品的参与公司名单里,一直有中影集团的名字。而昌帆也表示,如果该公司以多部作品的版权形式与吉卜力合作,每部影片的价格会压得更低,不过也很有可能为了得到头部作品,捆绑了一些并不知名的作品。
宫崎骏的知名度,渡不了票房
迄今为止,宫崎骏的五部作品在国内相继进行了重映。
2018年12月,重映的《龙猫》最终票房达到1.73亿;2019年6月,重映的《千与千寻》斩获了4.88亿票房;2020年12月底,《崖上的波妞》(《悬崖上的金鱼姬》)以2841.2万票房收官;今年儿童节,重映的《天空之城》取得了1.35亿的票房;此外,还有正在热映的《红猪》,当前票房为1410.6万。五部作品累计取得近8.4亿票房。
宫崎骏之前的作品在国内的票房表现,呈现出多种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三个方面。
其一,作品类型和题材可能是影响票房的一个关键因素。
以斩获了4.88亿票房的《千与千寻》为例,该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且包含了丰富的冒险、奇幻元素,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相较之下,《红猪》的题材、主题、剧情更为独特,受众群体相对狭窄,因而在重映时吸引力较弱。
其二,宫崎骏作品的重映频次也可能会对票房产生影响。
从2018年的《龙猫》开始算起,近几年国内已经重映了五部宫崎骏的作品,而《红猪》更是其在今年重映的第二部作品。如果观众在短时间内多次看到同一导演的作品,可能会降低他们对于每一次重映的热情。
其三,市场竞争的激烈和观影选择的增加,也可能挤压其他作品的生存空间。
与早期缺乏优质电影相比,近几年不论是真人电影还是动画电影,国产院线作品的质量提升明显。以当下的电影市场为例,有多部类型片在映不说,还即将迎来新一批更具冲击力的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观众对于宫崎骏作品的关注度。
此外,观众想看宫崎骏的作品,并不一定非要走进电影院,视频平台、户外观影团等都是一种选择。
骨朵调查了几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观众。75后的昌帆虽然是宫崎骏的粉丝,却从未在影院观看过宫崎骏的作品,而是选择在家里观看。80后的男观众潘云也说,不会去影院支持宫崎骏。和潘云做出一样选择的还有85后宝妈小静,她告诉骨朵,如果是几年前肯定会去影院支持,但如今的她只能选择看《超级飞侠》《熊出没》等。
90后的影视工作者小兰,在大学时期就喜爱上宫崎骏的作品。对她来说,宫崎骏是一种陪伴,适合自己在家观看或者和朋友边聊天边看,以感受那种温馨治愈的氛围。95后的小七和00后的小冰则表示,她们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宫崎骏粉丝,也不会部部都走进电影院,但还是会选择为知名的重映作品付费。
通过此次调查骨朵发现,仅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前往影院观看宫崎骏的电影,但前提是作品足够知名。“宫崎骏”这个名字,已经不是一个必须要走进电影院“朝圣”的符号。
几十年了,怎么就复刻不出“宫崎骏”呢?
宫崎骏能够一直被国内院线市场需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前国产动画电影人无法复制宫崎骏式的成功。
宫崎骏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包括对奇幻世界和人性情感的深刻理解。这种风格是他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独特才华的结晶,难以被简单地模仿。同时,宫崎骏对于情感、家庭、自然和人类关系的独到见解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这使得其作品本身的立意足以凌驾于动画这种形式之上。
当然,与日本成熟的动画相比,当前国内动画电影虽然搭上了电影市场蓬勃的快车,但在人才、资源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
在创意方面,宫崎骏的吉卜力拥有一支杰出的创作团队,包括编剧、动画师、音乐家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在画面方面,吉卜力一直采用手绘动画的传统制作方法,使得每一帧都充满艺术感和生命力。而这些,对于当前需要迅猛发展的中国动画来说,并不现实。
因此,宫崎骏式的成功不仅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其作品风格、质量的反馈。
实际上,不仅国内无法复刻宫崎骏,迪士尼、皮克斯这样的世界级动画大厂同样如此。培养乃至依赖一个特定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风险性与随机性。对利益的分配、对人才的判断很难一蹴而就。而且,要想甄选出一名优秀的创作者,势必要孵化多个创作者,周期较长不说,也很有可能孵化失败。更不用说对于像迪士尼、皮克斯这样的资本方来说,对逐利的需求其实远超过逐名。
以内容为中心的吉卜力工作室也曾尝试过转型成为IP方。期间不仅布局了吉卜力乐园,还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版权业务。《龙猫》《千与千寻》《悬崖上的波妞》也是其试图通过版权业务打开中国市场的方式之一。
但宫崎骏的鼎盛时期,并非IP运营体系化、规模化发展的时期。虽然手握多部世界级知名作品,却也有点生不逢时的意味。而且,虽然吉卜力工作室人才济济,但真正能够制定、布局版权业务、IP衍生运营等方面的人员实则不多。因此在IP的造血能力上,吉卜力并无优势。种种原因,都导致其在商业版图的扩建上失了先机。
于是在尝试培养儿子宫崎吾朗为接班人失败后,宫崎骏选择加入日本电视台旗下。
尽管日本电视台高层承诺,此次收购并不会干预吉卜力工作室的创作自由,但在未来的某一刻,只有一个的宫崎骏无法再创作,新的管理层是否不得不考虑满足其他股东的期望、调整创作方式呢?
或许,谁都无法复制宫崎骏,已成为吉卜力工作室丧失独立性前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骨朵网络影视”(ID:guduowlj),作者:宝珠,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