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elshort做短剧恋综:40人“恋爱配对”,拆CP赚$2000,短剧+综艺红果也在布局,新市场?
短国竖屏恋综,海外比国内先走一步?
近日,ReelShort推出首部海外竖屏微短剧恋爱真人秀——《Love Bombing》,共175集,一集约1分钟到2分钟,由部分北美本土的微短剧演员和素人组成。
这是海外微短剧平台首次推出“微短剧+综艺”的本土内容,本期DataEye短剧观察就来聊聊,海外播出效果如何?“短剧+竖屏综艺”的打法,行得通吗?
一、当海外短剧平台开始做竖屏恋综
(一)数据层面
从播出数据来看,该微短剧在 ReelShort 上目前已经收获了2M+播放,4K+点赞,34.4K+收藏。
两百万的播放量,对比 ReelShort 正在播出的微短剧,点赞量和收藏量都不算高。
但作为海外竖屏微短剧平台首创的真人秀节目,依旧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二)情节设计
首先,从规则设计来看,为了契合微短剧观众的观看习惯,节目组通过10秒心动牵手决定,首次浪漫约会、小游戏互动以及第三者干扰等环节,来快速推进感情,让身处其中的参与者迅速陷入热恋,主打的是真实和沉浸感。
而为了制造火花和悬念感,节目组在见面前的备采环节,让各位嘉宾提出一些择偶需求或标准,由节目组撮合初见面,牵手成功则收获爱情,而没有牵手成功的嘉宾还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拆散CP,每破坏一对CP的感情就可以获取2000美元的奖励金。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热门恋综《Perfect Match (寻找绝配情人)》第3季,8月1日在Netflix上线。而8月7日在ReelShort上线的《Love Bombing(爱情轰炸)》同样融合了“拆CP”的情节设计,甚至将其升级为“10秒快速配对+拆CP赢奖金”,鼓励参与者在节目中大胆制造混乱,增加节目的刺激感。
从人员配置来看,并不是纯粹的短剧演员或纯素人,而是集合了ReelShort的爆款本土剧演员和部分素人。例如主持人Rebecca Stoughton是《The Pack’s Doctor》《My Father, My Hero》和《The Ultimate Fight for Love》等多部ReelShort爆款微短剧的女主角。
微短剧平台的关键资源,除了优质的剧本,还有稳定的演员合作关系,尤其是有知名度的演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观众,提升剧集吸引力。
从ReelShort主页对于该真人秀节目的介绍标签来看,ReelShort也不是简单的想要试水综艺节目,而是试图通过真人秀节目来打造平台自有演员 IP 矩阵。而且,增加素人参与的玩法,可能是平台方在试图挖掘更多新演员进行储备培养的策略。
从ReelShort的分类来看,每一位演员都有单独的标签和对应的主演剧目,这与国内的红果短剧APP的生态布局有着微妙的“共鸣”。例如Autumn Noel 是 ReelShort 的御用女主,曾经出演过爆款短剧《Boss Me Around if You Dare》《Hillbilly Girl Marries A Billionaire》和《Secret Surrogate to the Mafia King》,在 ReelShort 平台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也能够吸引到部分观众观看。点击其相关标签按钮,即可了解其更多作品。
从商业价值转化的角度来看,真人秀更是一个可以为微短剧演员提供展示“真我”的机会的,让微短剧的观众对于演员的了解和喜爱不仅仅局限于角色人设上,让用户对演员的关注从“作品导向”转变为“人格导向”,从根本上提升用户对演员和平台的情感依赖。
而从平台内容生态来看,微短剧真人秀节目的布局,还能够为新剧预热和二次传播埋下伏笔,这也是国内微短剧市场正在探索的一步。例如,制作方可以在综艺节目中巧妙植入演员即将出演的新剧信息,甚至设计与新剧剧情相关的挑战环节,激发观众的追剧期待。比如经典的室内棚综《快乐大本营》《你好星期六》《王牌对王牌》等。
另一方面,爆款短剧中的经典角色和剧情也可以成为真人秀的创意来源,通过演员重现名场面、演绎角色番外故事等方式,唤醒观众对原有短剧的记忆,实现短剧内容的二次传播,去年热播的《开播!短剧季》和今年的《无限超越班》都有过类似的尝试。
二、短剧平台都有一个综艺梦?
短剧平台做综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国内市场早就已经有一些短剧平台在尝试微综艺赛道了。
今年,红果短剧多次尝试涉足微综艺赛道,如推出了三季横屏户外旅行综艺《出发吧短剧》,分别在内蒙古、山西和三亚进行录制,参与嘉宾有孙樾、张集骏,余茵等短剧演员。
除了有横屏的文旅题材正篇,还设有竖屏的番外篇,山西站推出的《出发吧短剧·番外篇》和三亚站推出的《出发吧短剧·甜蜜篇》均是以室外互动小游戏为主。
此外,今年7月,红果还推出一档文化知识类的微综艺《我上皇榜了》。8月20日,红果联合综艺IP《快乐向前冲》又推出了室外竞技类的《归来之重夺快冲冠军》,可见红果尝试不同题材赛道的综艺内容和发展微综艺的决心。
《归来之重夺快冲冠军》由杨迪和刘维主持,每集5分钟,共40集,包括主持人在内,共40人,集均2-3位参赛选手,在选手即将落水或夺冠的关键时刻设置卡点,更加能够吸引观众往下看。
不同于现有的综艺内容体系的边拍边播,每期更新的形式。 目前无论是红果还是ReelShort推出的微综艺均是全集上线。
一方面可能考虑到微短剧观众碎片化观看的习惯,另一方面,微综艺其实更像是将过去的单期长综艺切割成碎片,体量和制作周期都相对较短小,通常可以集中精力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录制,例如,《归来之重夺快冲冠军》的内容,明显是在1-2天内就录制完成的,然后统一进行后期剪辑。
而大型综艺需要长时间边拍边播来根据观众反馈调整内容。对于非头部的微综艺而言,边播边调整的优势并不明显,且在前期关注者有限的情况下,全集上线是一种更高效的方式。
三、用短剧的思维做综艺可不可行?
从内容逻辑来看,用短剧思维做综艺具备底层可行性,但在落地执行中仍然需要精准把控 “共性需求”与“形态差异”的平衡。
(一)短剧平台做综艺会水土不服?
无论是短剧还是综艺,其观众群的底层需求都是追求“视觉刺激”和“情感沉浸”,而真人秀或综艺除了需要真实感之外,也需要兼顾这两项需求。短剧凭借强冲突、快节奏、高密度钩子的创作逻辑,恰好能为综艺解决叙事拖沓、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但《Love Bombing》的实践也暴露了简单套用可能出现的适配性问题。
作为一档付费竖屏综艺,前14集的免费集主要都用在了人物介绍上,卡点付费的钩子设置严重不足,观众在冗长的背景叙述中难以捕捉核心看点,自然缺乏付费动力。
更关键的是,前20集的牵手环节中,对于单人阐述铺垫和双人互动的镜头时长分配略有不足。这对习惯了短剧“3分钟一个冲突、5分钟一个反转”的观众而言,慢节奏、弱互动的叙事方式显然难以满足其对“视觉刺激”的即时需求。
另一方面,节目组将嘉宾人数拉到了40位,试图通过人设品类的多样性来激发化学反应,但过多的参与者直接导致了人物互动的碎片化,观众在多条松散的关系线中难以锁定核心主线,更无法形成深刻的记忆点。这与短剧“聚焦核心人设、强化关系张力”的创作逻辑也背道而驰。
不同于国内微短剧市场,海外微短剧演员尚未形成国内市场的“知名度沉淀”和“CP效应”,此时单纯依赖演员流量为综艺引流,也许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意味着此时的综艺节目需比短剧更依赖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才能带动转化。
(二)国内短综还有哪些答案可抄?
复盘过往的微综艺或短综艺,市场上其实已经有过不错的成果,抖音、腾讯视频、芒果TV均有类似的内容在试水,并且站内热度并不低。而从近两年的综艺市场来看,综艺的时长正在逐步缩短,短内容即将迎来破圈时刻。
回看 ReelShort 的《Love Bombing》,尽管现阶段其热度尚未追上站内其他本土微短剧,但已然展现出短剧平台跨界综艺的野心与可行性。如果将“恋综”的打法迁移到国内的短剧圈,将过往合作过的短剧男女演员集结打造恋综,恰好契合当下国内短剧圈“CP乱炖”的流行趋势,观众对荧幕情侣的二次创作热情与互动期待,能为综艺天然注入话题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市场的实践已悄然展开。八月初就有粉丝路透显示,国内首部短剧棚内综艺《爆发吧短剧》在山西太原录制。而从8月22日红果短剧APP上的预约界面可见,邀请8位短剧演员参与,预计在红果短剧APP播出,具体内容形式和上线时间未定。
但根据路透消息显示,该节目被定位为“首档竖屏短剧趣味艺能秀”,从海报来看,参与的短剧演员共8位,包括王培延、韩雨彤、曾辉、李柯以等8位热门短剧演员。
从市场验证的规律来看,短综艺的嘉宾人数设置需与内容类型精准匹配。互动类短综艺选择6-8人嘉宾阵容,既能保证社交场景的丰富性,又能避免关系线过度分散,更易催生高光互动与记忆点,助力内容破圈。
而个人展示类的短综艺(如冒险竞技、选秀等)则更依赖参与者的个体表现力,对群体互动需求较低,因此无需严格限制人数,可根据主题灵活调整。
“活人感”带来的强情绪价值,正是短综艺区别于传统长视频综艺的核心优势。不同于长综艺动辄千万的制作成本与精致化包装,短综艺更擅长以轻量化形式捕捉真实情绪,聚焦演员褪去角色后的本色互动,或是通过即兴任务激发自然反应。这种看似“粗粝”的内容形态,反而能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催生更高频的情感共鸣。
例如大芒微综依托“芒果综艺IP衍生”逻辑,从男版的推理微综《YES or NO》到女版的推理微综《漂亮的推理》,从《女子推理社》延伸出《姐姐妹妹抓娃娃》团综,用熟悉的IP基因降低观众接受门槛;抖音自制综艺则主打“明星+素人/博主”的亲民路线,借助明星效应撬动流量,再通过素人真实状态强化内容感染力。
无论是抖音、腾讯视频等长视频平台的微综厂牌,还是 ReelShort 等短剧平台的本土恋综尝试,本质上都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响应。随着更多平台入局探索,未来微短综艺在内容形式、商业变现等层面,不仅可能成为短剧演员IP孵化的新场景,更有望凭借“短剧内容引流+综艺互动固粉”的联动效应,成为内容行业破圈增长的新引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ataEye短剧观察”,作者:DataEye研究院,36氪经授权发布。